距《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僅剩最後兩天。香港金融管理局 7 月 29 日公布兩套最終指引,明確 8 月 31 日前開放「預溝通」,9 月 30 日前接受首批正式申請;同時提醒市場,目前尚未發出任何牌照,真正的首張牌照預計要到 2026 年初才會落地。
香港的穩定幣監管從 2022 年底的政策聲明 1.0 演變而來,最終以《穩定幣條例》於 2025 年 5 月在立法會三讀通過,實行「牌照+雙重監審」框架:一方面,發行人與儲備託管分離,必須 1:1 全額儲備且每日揭露;另一方面,牌照涵蓋 AML/CFT、消費者保障、技術運維等九大合規維度。金管局強調,若未獲牌照而在本港向公眾發行或主動推廣穩定幣,將可能觸犯刑事責任。
4 月以來,「虛擬資產第二梯隊」率先點燃行情。獲批提供加密交易服務的國泰君安國際年內最大漲幅達 450%;持有首批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的 OSL Group(00863.HK)亦在一個月內翻倍,並於 7 月 25 日完成 3 億美元股權融資。資金的快速聚集既反映監管確定性帶來的估值重估,也暗示「首批牌照紅利」或已提前透支。
即便明星標的已率先爆發,真正可持續的機會仍集中在三條賽道:
其一是儲備託管與清算網絡。穩定幣發行人須將法幣儲備交由信託或銀行託管,並具備鏈上即時披露能力。港交所旗下的結算子公司,以及擁有銀行背景的託管科技企業,預計將在「合規儲備+鏈上證明」環節分食增量業務。
其二是銀行系與大型 FinTech 的合規發行。市場普遍預期螞蟻集團、騰訊金融及數家中資行的本地子公司將遞交 HKD 或 USD 計價穩定幣申請;一旦獲批,其支付、跨境清算與電商生態將使使用場景迅速落地。
其三是RegTech 與鏈上風險管理。新條例要求發行人引入持續的鏈上交易監測、地址篩查及可疑交易上報機制;已服務證券、保險合規的本地 RegTech 公司,正將技術模組擴展至穩定幣領域,提供「合規即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