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仅剩最后两天。香港金融管理局 7 月 29 日公布两套最终指引,明确 8 月 31 日前开放「预沟通」,9 月 30 日前接受首批正式申请;同时提醒市场,目前尚未发出任何牌照,真正的首张牌照预计要到 2026 年初才会落地。
香港的稳定币监管从 2022 年底的政策声明 1.0 演变而来,最终以《稳定币条例》于 2025 年 5 月在立法会三读通过,实行「牌照+双重监审」框架:一方面,发行人与储备托管分离,必须 1:1 全额储备且每日揭露;另一方面,牌照涵盖 AML/CFT、消费者保障、技术运维等九大合规维度。金管局强调,若未获牌照而在本港向公众发行或主动推广稳定币,将可能触犯刑事责任。
4 月以来,「虚拟资产第二梯队」率先点燃行情。获批提供加密交易服务的国泰君安国际年内最大涨幅达 450%;持有首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的 OSL Group(00863.HK)亦在一个月内翻倍,并于 7 月 25 日完成 3 亿美元股权融资。资金的快速聚集既反映监管确定性带来的估值重估,也暗示「首批牌照红利」或已提前透支。
即便明星标的已率先爆发,真正可持续的机会仍集中在三条赛道:
其一是储备托管与清算网络。稳定币发行人须将法币储备交由信托或银行托管,并具备链上即时披露能力。港交所旗下的结算子公司,以及拥有银行背景的托管科技企业,预计将在「合规储备+链上证明」环节分食增量业务。
其二是银行系与大型 FinTech 的合规发行。市场普遍预期蚂蚁集团、腾讯金融及数家中资行的本地子公司将递交 HKD 或 USD 计价稳定币申请;一旦获批,其支付、跨境清算与电商生态将使使用场景迅速落地。
其三是RegTech 与链上风险管理。新条例要求发行人引入持续的链上交易监测、地址筛查及可疑交易上报机制;已服务证券、保险合规的本地 RegTech 公司,正将技术模组扩展至稳定币领域,提供「合规即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