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雲頂新耀(1952.HK)近期經營情況交流紀要解讀
uSMART盈立智投 06-08 15:12

總結:

1.公司即將進入研發收穫期,2022-2023年預計共4款產品上市,包括Trodely、Tarpeyo、Xerava以及PTX-COVID19-B。其中Trodely預計22年6月在國內上市,公司自建銷售團隊,今年大概率不會進入醫保。Tarpeyo(Nefecon)預計23年下半年在國內上市,公司考慮自建工廠,計劃產品上市後第一年就納入醫保。

2.公司對mRNA疫苗計劃開展平臺化佈局,暫時以大型傳染病爲主要研發方向。公司做到了完全的技術引進,未來產品出口到海外時不存在侵權問題。研發進度最快的mRNA疫苗爲COVID-19疫苗,2期臨牀數據預計7-8月揭盲,採取與輝瑞產品頭對頭試驗。2期臨牀數據公佈後可能會在某個發達國家申請EUA,若獲批則在東南亞地區上市速度大幅加快。公司產品未來存在定價優勢。22Q3公司將開展加強針的臨牀試驗,中國可能納入IND。公司產品在海外上市後,積累的真實世界數據有助於推動產品在國內上市。

3.Xerava預計22年下半年在國內上市,作爲新一代全合成抗生素,產品未來在國內上市後日均價格約3000元左右。產品潛在適用範圍較廣,除了目前申報的適應症外,在嚴重燒傷.肺炎或腸昌炎等情況下,其他的抗生素藥物無效時,基本上需要用到Xerava。目前Xerava在新加坡銷售數據較好,未來在國內上市銷售可能會找CSO進行合作。

【主要產品】

目前公司共有11款產品,覆蓋腫瘤、免疫、心腎病及感染性疾病4大領域。2022-2023年預計共4款產品上市,包括Trodelvy、Tarpeyo、Xerava以及PTX-COVID19-B。

1、腫瘤領域

最主要品種爲Trodelvy,是公司於19年4月從Immunomedics引進的Trop-2ADC藥物,2020年9月Immunomedics公司被吉利德以約210億美元收購。

針對該產品,公司與吉利德均開展廣泛的臨牀試驗佈局。吉利德以二線及二線以後的mTNBC爲產品的首個適應症,目前已成功將產品在美國、澳洲等地推向上市。公司針對mTNBC適應症開展橋接臨牀(EVER-132-001),在中國入組約80個病人。臨牀數據顯示,Trodelvy治療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爲5.6月,與全球數據(PFS∶5.6個月)基本一致。客觀緩解率ORR爲39%,好於全球數據(35%)。

針對HR+/HER2-mBC適應症,不同於吉利德開展的臨牀試驗方案,公司開展的臨牀試驗不需要使用過CDK4/6。從吉利德的臨牀數據來看,PFS較樂觀,OS具體數據之後再公佈。公司自己開展了一項330人的臨牀,數據可能會比吉利德更好一些,預計2023年會有數據讀出並遞交中國上市申請。針對mUC適應症,公司加入了吉利德的全球3期臨牀試驗,提供15%左右的病人(約90人)。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症的3期臨牀試驗由默沙東主導,臨牀試驗評估Trodelvy聯用Keytruda對比Keytruda單藥。此外,公司還開展了亞洲籃式試驗,針對三個適應症,包括食管癌、胃癌、宮頸癌,目前處於2期臨牀。

Trop-2作爲一種癌相關抗原,廣譜性較強,在約80%的實體瘤中存在過表達,僅在中國潛在可適用人羣約350萬人。從目前公司佈局的適應症對應的患病人數來看,TNBC約4.89萬人、UC約764萬人、HR+/HER2-BC約19.57萬人、NSCLC約76.1萬人、亞洲籃式試驗針對的3個適應症共85.33萬人。其中針對HR+/HER2-BC適應症,公司開展的臨牀試驗不需要使用CDK4/6,但在真實用藥環境中,患者用完CDK4/6之後基本沒有其他藥物可用,爲了延長生存期,也只能用以Trop-2爲靶點的ADC藥物。針對UC適應症,也有其他友商佈局HER-2ADC藥物,但UC中HER-2表達人數不是特別多,公司佈局的Trop-2ADC藥物可適用人羣更爲廣泛。同時Trodelvy產品副作用較小,對於普遍年齡較高的UC患者來說,更有競爭優勢。

產品22年2月在新加坡獲批上市,預計22年6月在國內上市,下半年開始銷售。從生產供應來看,Trodelvy暫時還是以吉利德供應爲主,吉利德在美國與歐洲均有工廠,未來在中國上市銷售的產品應該會用歐洲工廠生產的產品(成本更低)。從定價來看,由於海外國家與國內商保體系、支付能力不同,因而國內外定價不同。

從銷售來看,後續產品主要會以公司自己銷售爲主。在Trodelvy上市後的conferencecall中(預計6月底之前),會具體披露產品上市後的銷售策略。且前公司約有120多名銷售人員,已經覆蓋了80%乳腺癌的專家,預計到23年底達到200多名,之後隨着適應症的擴張,銷售人員也將持續增長。2022年4月,產品被納入《中國臨牀腫瘤學會(CSCO)乳腺癌診療指南2022版》三陰性乳腺癌晚期解救治療,Ⅱ級推薦,利乾產品後續銷售。需要注意的是,產品今年大概率不會進入醫保。主要由於TNBC適應症人羣僅不足5萬人,目患者爲20-40歲的女性,支付能力較好,同時公司也與鎂信、圓芯等開展在商保支付方面的合作。

2、心腎領域

主要藥物爲Tarpeyo(Nefecon),產品爲布地奈德口服靶向製劑。產品擁有三層包衣的微丸技術專利,研發難度高。21年12月產品在美國通過優先審評獲批上市,預計在國內23H2上市。產品用於治療lgA腎病,國內存量患者500萬人,目前通過腎穿刺檢測到的患者大概20萬左右。從臨牀數據來看,使用Tarpeyo之後,尿蛋白下降34%,安慰劑組僅下降5%。服藥6個月後,以腎小球濾過率(eGFR)來檢測腎功能穩定性。結果顯示,Tarpeyo對於患者腎臟功能影響不大,而安慰劑組下降約7%。

針對該產品的生產,公司考慮自建工廠,一方面成本可控,另一方面技術也不存在問題(中國的小分子藥物產業鏈比較成熟)。從銷售策略來看,考慮到腎病患者支付能力較弱,公司計劃產品上市後第一年就納入醫保。

3、感染性疾病領域

1)mRNA疫苗

21年9目,公司與加拿大mRNA生物技術公司Providence簽訂兩項協議。第一項協議是獲得Providence公司的mRNACOVID-19在研疫苗在大中華區,東南亞,巴基斯坦等亞洲新興市場的授權許可。第一項協議是建立廣泛的戰略夥伴關係,利用Providence的前沿mRNA技術平臺在全球開發mRNA產品。中期來看,公司與Providence還要共同開發兩款傳染病領域的mRNA疫苗,全球權益50∶50,產品的研發方向可能爲新冠加流感二合一、RSV、CMV、HPV等。更長期來看,第四款mRNA疫苗產品預計2023年推進臨牀,屆時公司將完全掌握產品的全球權益。目前來看,公司mRNA後續疫苗佈局以大型傳染病爲主,但長期來看不排除進行個性化腫瘤疫苗的佈局。

22年4月,公司與華潤醫藥簽署合作備忘錄,擬成立一家專注於發現、開發和商業化mRNA疫苗的獨立公司(雲頂新耀將作爲JV公司的大股東),其將接管公司與Providence已簽署的合作協議中的權利(包括完整的技術平臺和mRNA生產設施)。華潤具備央企背景,政府關係較強,同時擁有成熟的物流體系,對mRNA疫苗後續的產品註冊及銷售階段將提供有力支持。目前公司mRNA疫苗年產能大概7-8億劑,未來如果還有提高產能的需求,華潤可能會作爲CDMO。

從目前研發進度最快的mRNACOVID-19疫苗情況來看,1期臨牀試驗結果顯示,在中等劑量下,公司的mRNACOVID-19疫苗中和抗體水平較康復者血清高8.6倍,Moderna和輝瑞大概是3-4倍,在高等劑量下,公司產品可達23倍。公司疫苗存儲溫度爲-20度,相對於Moderna和輝瑞的超低溫儲存(-60度到-80度),運輸難度更低。同時公司產品在2-6度的情況下,也能保持兩週左右的有效時間。2期臨牀數據預計7-8月揭盲,採取與輝瑞產品頭對頭試驗,納入525名受試者,劑量選擇單一的40ug,以免疫原性爲主要終點。拿到數據後.公司可能會在某個發達國家申請EUA(已經與該發達國家提前溝通過,大概率可以接受2期數據EUA)。該發達國家目前需要向Moderna和輝瑞採購疫苗,Moderna的產能由Lonza提供,Lonza此前產能有些受限,而輝瑞的產能主要供應給美國。公司產品未來上市後一方面解決了該國家疫苗採購問題,另一方面也代表公司疫苗被發達國家認可。公司產品一日在該發達國家上市,之後在東南亞地區的上市速度會大幅加快,僅需約2周不右時間(印尼人口衆多,未接種或只接種一針疫苗的人佔比高)。目前對於新冠的預期爲長期存在,未來每年接種1-2針新冠疫苗的概率較大。目前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已經處於完全開放的狀態,且從接種數據來看,東南亞國家不太願意接種滅活苗,mRNA疫苗潛在需求較高。從產品價格來看,東南亞政府採購Moderna和輝端疫苗的價格大概15-20美金一針,公司產品生產成本預計更低,因而定價可以更低,具備競爭優勢。

22Q3公司可能會與Providence公司一起開展加強針的臨牀試驗(3000人),亞洲區域包括公司權益範圍內的東南亞地區,中國也有可能納入IND(公司需要把嘉善工廠生產的mRNA疫苗與Providence公司的疫苗均遞交給CDE驗證疫苗質量的一致性,之後與CDE溝通下一步方案)。公司偏好開展多中心臨牀,一方面海外審批速度更快,另一方面公司在全球積累了真實世界的數據後,遞交給中國藥監局,獲批上市的概率更高。加強針的臨牀試驗預計年底會有數據讀出。此外,公司也在開發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mRNA疫苗,臨牀前數據較好。

公司在mRNA疫苗平臺做到了完全的技術引進,在合作過程中會掌握"know-how"。在mRNA疫苗研發中最主要的LNP技術來源於Providence。Providence的三個創始人是從Arcturus來的,擁有LNP的授權。公司與Providence簽訂合作協議時已經包括LNP的專利授權,公司產品未來出口到海外時不存在侵權問題。

2)Xerava

2020年4月,Xerava在新加坡獲批上市,2021年3月在國內電報上市(用於治療成人複雜性腹腔內感染),預計2022H2將在國內獲批。作爲新一代全合成抗生素,產品未來在國內上市後日均價格約3000元左右。產品潛在適用範圍較廣,除了目前申報的適應症外,在嚴重燒傷.肺炎或腸昌炎等情況下,其他的抗生素藥物無效時,基本上需要用到Xerava。目前Xerava在新加坡銷售數據較好,未來在國內上市銷售可能會找CSO進行合作。

3)Taniborbactam

用於治療複雜性尿路感染。22年3月,與美羅培南對比的全球數據公佈,達到主要療效終點,未來中國預期也會有比較好的數據。

4)EDDC-2214

EDDC-2214是一種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強力3CL蛋白酶抑制劑。公司於22年初從新加坡實驗藥物研發中心(EDDC)引進該產品,預計22年6月後在澳洲開展1期臨牀,2-3期臨牀預計仍在海外開展,再把中國納入其中。輝瑞的3CL蛋白酶抑制劑需要用利託那韋去做加強,公司的藥物EDDC-2214繞過了輝瑞的專利,同時不一定需要用利託那韋,不會受到利託那韋產能的限制(公司產品不用利託那韋,也可以做到衰減速度沒有那麼快)。公司預計產品在海外的上市速度會快於國內。

4、免疫領域

公司在免疫領域佈局的品種爲Etrasimod,17年12月從Arena引進(Arena被輝瑞以67億美金收購),主要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輝瑞公佈的針對UC的數據比較積極,同時該產品也在進行其他適應症的研發,包括克隆氏病等,未來該產品預計也有較好的增長潛力.

【管理層】

CEO爲Kerry,原籍加拿大,目前已經加入中國國籍。Kerry之前是信達的首席科學家CSO,再之前在禮來任職,有30餘年豐富的經驗。首席科學家CSO爲JenniferYang,之前在強生公司肺癌中心擔任副總裁兼中國區負責人。總裁/CFO爲lanWoo,之前在Lazard工作10餘年,爲中國很多bigpharma做過併購,對於國內外的biotech發展、藥物靶點等領域十分熟悉。首席商務官爲JasonBrown,主要在美國的新澤西州,負責在美國看一些BD項目。COO張曉帆,目前主要負嘉善mRNA疫苗的一期廠包括與疫苗相關的所有具體事務。雲頂新耀有三個CMO,時陽主要負責腫瘤領域,之前在默克工作過;朱正纓主要負責腎科領域,以前也爲腎科的醫生;朱煦主要負害抗感染領域,之前在拜耳任職.首席商務官爲KevinGuo.之前在衛材中國任職,也曾在羅氏的腫瘤一部工作。

【BD未來規劃】

公司的BD能力較強,很多BD的項目方被大藥企高價收購。BD的過程不是隻在於花錢買,如何篩選出優異的產品也是專業實力的體現。公司目前已有11個產品,未來1-2年對於BD會比較謹慎,主要由於目前管線已經很豐富,多個產品即將上市或處於臨牀後期階段。未來BD的方向可能更多的關注臨牀早期的項目,例如公司22年初BD的EDDC-2214爲臨牀前階段。

Q&A:

Q;近期友商公佈mRNA新冠疫苗應貫接種的臨牀試驗數據,同時國內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滅活疫節也在積極推進,公司如何看待國內mRNA疫苗後續的發展?

A;近期艾博公佈的序貫接種數據顯示,對比滅活苗,mRNA疫苗的GMT數據更好,但從安全性來看,其mRNA疫苗三級及以上AE發生率較高。復星與BionNTech的mRNA疫苗公佈的臨牀2期數據顯示,4%受試者的發熱症狀爲一級。雲頂新耀的產品選擇與輝瑞做頭對頭試驗。在安全性方面數據較好。考慮到中國老年人口衆多,且有基礎疾病的人較多,更偏好副反應低的產品。國內對於疫苗的安全性十分重視,這也是目前國內大規模接種火活國的原因。但考虛到滅活苗的保護效率較其他路徑弱(對幹預防重症和死廣效率高,但預防病毒能力差),未來中國需要自己的mRNA疫苗。

生產自主可控也是國內審批新冠疫苗很重要的因素。BionNTech的新冠疫苗,大規模生產其實都是由輝瑞做的,而復星並未與輝瑞簽訂協議。因而雖然復星在國內建廠,但對於大規模生產的"Know-How"無法做技術轉移,因而實現大規模量產存在難度。

此外,國內未來放開國門也對於mRNA疫苗有需求。很多國家要求入境人員接種的疫苗產品必須在政府名單上,而海外發達國家普遍使用mRNA疫苗,未來國際通航的前提是在滅活苗的基礎上接種mRNA疫苗。

與其他友商相比,公司mRNA疫苗的優勢在於∶1)臨牀試驗在海外開展。即將開展的加強針臨牀試驗可能會納入中國。海外審批速度更快,公司產品在東南亞上市後,也會積累真實世界的數據,遞交給藥監局更有說服力。2)公司產品是完全的技術引進,不存在專利侵權問題。國內有些廠商採取自研模式,技術成熟度弱於歐美發達國家,另外也可能存在繞不過海外專利的問題,未來出口可能存在風險

Q∶Trodelvy在國內外定價的策略及差異?

A∶產品在國內外定價會存在差異,同時幾個海外地區(新加坡、香港、臺灣、韓國)之間定價也會有差異,但總體來說海外定價會高於中國大陸地區,利潤率會更高。Trodelvy在新加坡市場年均費用大約10萬美金,中國市場中同類的其他ADC藥物在進醫保前的平均價格約50萬元/年。公司考慮在HR+/HER2-適應症(患病人數更多)上市時(估計23-24年),再推動產品進入醫保。

Q∶如何看待Trodelvy後續的競爭格局變化?

A∶第一三共第一代的ADC產品是靶向HER2,主要針對的是HER2低表達的晚期乳腺癌,與公司產品適應症重疊不多。第一三共第二代的ADC產品DS1062是靶向TROP-2,針對TNBC適應症,雲頂新耀研發進度領先第一三共2-3年。從另外的幾款ADC在研產品來看,雲頂新耀的研發進度基本也領先其他競品約3年。ADC藥物研發難度較高,國內技術還不是特別成熟,部分產品毒副作用比較強。海外的ADC技術相對更成熟,對於產品毒副反應控制更好。第一三共的產品技術相對成熟,但是研發進度慢於公司約2-3年,預計不會對公司產品銷售產生特別大的影響。

Q∶後續產品是否會開展平臺化佈局?

A∶mRNA領域已經開展平臺化佈局,公司的第四款產品預計23年進入臨牀1期。ADC藥物暫時沒有開展平臺化佈局的計劃。

Q∶針對新冠小分子口服藥,友商在做密接人羣暴露後預防的一個研究,公司的臨牀方案是如何規劃的?

A∶目前的具體臨牀設計方案暫時不方便公佈。但公司對於競爭對手的臨牀實驗方案都會關注,並且按照公司的風格可能會做非劣效或者更優效的方案。22年6月後在澳洲開展臨牀一期,二三期多中心臨牀,可能中國加入其中。

Q∶公司持續加大自研佈局,何時能看到自研產品上市?

A;目前公司科學家團隊約40人,基中在mRNA領域大概10-20人、大分子領域10餘人、小分子領域10餘人。公司自研產品研發進度最快的應該是mRNA疫苗,預計23年推進臨牀。此外小分子藥物研發速度可能也比較快,與國內的小分子藥物產業鏈成熟有關。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