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云顶新耀(1952.HK)近期经营情况交流纪要解读
uSMART盈立智投 06-08 15:12

总结:

1.公司即将进入研发收获期,2022-2023年预计共4款产品上市,包括Trodely、Tarpeyo、Xerava以及PTX-COVID19-B。其中Trodely预计22年6月在国内上市,公司自建销售团队,今年大概率不会进入医保。Tarpeyo(Nefecon)预计23年下半年在国内上市,公司考虑自建工厂,计划产品上市后第一年就纳入医保。

2.公司对mRNA疫苗计划开展平台化布局,暂时以大型传染病为主要研发方向。公司做到了完全的技术引进,未来产品出口到海外时不存在侵权问题。研发进度最快的mRNA疫苗为COVID-19疫苗,2期临床数据预计7-8月揭盲,采取与辉瑞产品头对头试验。2期临床数据公布后可能会在某个发达国家申请EUA,若获批则在东南亚地区上市速度大幅加快。公司产品未来存在定价优势。22Q3公司将开展加强针的临床试验,中国可能纳入IND。公司产品在海外上市后,积累的真实世界数据有助于推动产品在国内上市。

3.Xerava预计22年下半年在国内上市,作为新一代全合成抗生素,产品未来在国内上市后日均价格约3000元左右。产品潜在适用范围较广,除了目前申报的适应症外,在严重烧伤.肺炎或肠昌炎等情况下,其他的抗生素药物无效时,基本上需要用到Xerava。目前Xerava在新加坡销售数据较好,未来在国内上市销售可能会找CSO进行合作。

【主要产品】

目前公司共有11款产品,覆盖肿瘤、免疫、心肾病及感染性疾病4大领域。2022-2023年预计共4款产品上市,包括Trodelvy、Tarpeyo、Xerava以及PTX-COVID19-B。

1、肿瘤领域

最主要品种为Trodelvy,是公司于19年4月从Immunomedics引进的Trop-2ADC药物,2020年9月Immunomedics公司被吉利德以约210亿美元收购。

针对该产品,公司与吉利德均开展广泛的临床试验布局。吉利德以二线及二线以后的mTNBC为产品的首个适应症,目前已成功将产品在美国、澳洲等地推向上市。公司针对mTNBC适应症开展桥接临床(EVER-132-001),在中国入组约80个病人。临床数据显示,Trodelvy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6月,与全球数据(PFS∶5.6个月)基本一致。客观缓解率ORR为39%,好于全球数据(35%)。

针对HR+/HER2-mBC适应症,不同于吉利德开展的临床试验方案,公司开展的临床试验不需要使用过CDK4/6。从吉利德的临床数据来看,PFS较乐观,OS具体数据之后再公布。公司自己开展了一项330人的临床,数据可能会比吉利德更好一些,预计2023年会有数据读出并递交中国上市申请。针对mUC适应症,公司加入了吉利德的全球3期临床试验,提供15%左右的病人(约90人)。针对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的3期临床试验由默沙东主导,临床试验评估Trodelvy联用Keytruda对比Keytruda单药。此外,公司还开展了亚洲篮式试验,针对三个适应症,包括食管癌、胃癌、宫颈癌,目前处于2期临床。

Trop-2作为一种癌相关抗原,广谱性较强,在约80%的实体瘤中存在过表达,仅在中国潜在可适用人群约350万人。从目前公司布局的适应症对应的患病人数来看,TNBC约4.89万人、UC约764万人、HR+/HER2-BC约19.57万人、NSCLC约76.1万人、亚洲篮式试验针对的3个适应症共85.33万人。其中针对HR+/HER2-BC适应症,公司开展的临床试验不需要使用CDK4/6,但在真实用药环境中,患者用完CDK4/6之后基本没有其他药物可用,为了延长生存期,也只能用以Trop-2为靶点的ADC药物。针对UC适应症,也有其他友商布局HER-2ADC药物,但UC中HER-2表达人数不是特别多,公司布局的Trop-2ADC药物可适用人群更为广泛。同时Trodelvy产品副作用较小,对于普遍年龄较高的UC患者来说,更有竞争优势。

产品22年2月在新加坡获批上市,预计22年6月在国内上市,下半年开始销售。从生产供应来看,Trodelvy暂时还是以吉利德供应为主,吉利德在美国与欧洲均有工厂,未来在中国上市销售的产品应该会用欧洲工厂生产的产品(成本更低)。从定价来看,由于海外国家与国内商保体系、支付能力不同,因而国内外定价不同。

从销售来看,后续产品主要会以公司自己销售为主。在Trodelvy上市后的conferencecall中(预计6月底之前),会具体披露产品上市后的销售策略。且前公司约有120多名销售人员,已经覆盖了80%乳腺癌的专家,预计到23年底达到200多名,之后随着适应症的扩张,销售人员也将持续增长。2022年4月,产品被纳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2版》三阴性乳腺癌晚期解救治疗,Ⅱ级推荐,利干产品后续销售。需要注意的是,产品今年大概率不会进入医保。主要由于TNBC适应症人群仅不足5万人,目患者为20-40岁的女性,支付能力较好,同时公司也与镁信、圆芯等开展在商保支付方面的合作。

2、心肾领域

主要药物为Tarpeyo(Nefecon),产品为布地奈德口服靶向制剂。产品拥有三层包衣的微丸技术专利,研发难度高。21年12月产品在美国通过优先审评获批上市,预计在国内23H2上市。产品用于治疗lgA肾病,国内存量患者500万人,目前通过肾穿刺检测到的患者大概20万左右。从临床数据来看,使用Tarpeyo之后,尿蛋白下降34%,安慰剂组仅下降5%。服药6个月后,以肾小球滤过率(eGFR)来检测肾功能稳定性。结果显示,Tarpeyo对于患者肾脏功能影响不大,而安慰剂组下降约7%。

针对该产品的生产,公司考虑自建工厂,一方面成本可控,另一方面技术也不存在问题(中国的小分子药物产业链比较成熟)。从销售策略来看,考虑到肾病患者支付能力较弱,公司计划产品上市后第一年就纳入医保。

3、感染性疾病领域

1)mRNA疫苗

21年9目,公司与加拿大mRNA生物技术公司Providence签订两项协议。第一项协议是获得Providence公司的mRNACOVID-19在研疫苗在大中华区,东南亚,巴基斯坦等亚洲新兴市场的授权许可。第一项协议是建立广泛的战略伙伴关系,利用Providence的前沿mRNA技术平台在全球开发mRNA产品。中期来看,公司与Providence还要共同开发两款传染病领域的mRNA疫苗,全球权益50∶50,产品的研发方向可能为新冠加流感二合一、RSV、CMV、HPV等。更长期来看,第四款mRNA疫苗产品预计2023年推进临床,届时公司将完全掌握产品的全球权益。目前来看,公司mRNA后续疫苗布局以大型传染病为主,但长期来看不排除进行个性化肿瘤疫苗的布局。

22年4月,公司与华润医药签署合作备忘录,拟成立一家专注于发现、开发和商业化mRNA疫苗的独立公司(云顶新耀将作为JV公司的大股东),其将接管公司与Providence已签署的合作协议中的权利(包括完整的技术平台和mRNA生产设施)。华润具备央企背景,政府关系较强,同时拥有成熟的物流体系,对mRNA疫苗后续的产品注册及销售阶段将提供有力支持。目前公司mRNA疫苗年产能大概7-8亿剂,未来如果还有提高产能的需求,华润可能会作为CDMO。

从目前研发进度最快的mRNACOVID-19疫苗情况来看,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中等剂量下,公司的mRNACOVID-19疫苗中和抗体水平较康复者血清高8.6倍,Moderna和辉瑞大概是3-4倍,在高等剂量下,公司产品可达23倍。公司疫苗存储温度为-20度,相对于Moderna和辉瑞的超低温储存(-60度到-80度),运输难度更低。同时公司产品在2-6度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两周左右的有效时间。2期临床数据预计7-8月揭盲,采取与辉瑞产品头对头试验,纳入525名受试者,剂量选择单一的40ug,以免疫原性为主要终点。拿到数据后.公司可能会在某个发达国家申请EUA(已经与该发达国家提前沟通过,大概率可以接受2期数据EUA)。该发达国家目前需要向Moderna和辉瑞采购疫苗,Moderna的产能由Lonza提供,Lonza此前产能有些受限,而辉瑞的产能主要供应给美国。公司产品未来上市后一方面解决了该国家疫苗采购问题,另一方面也代表公司疫苗被发达国家认可。公司产品一日在该发达国家上市,之后在东南亚地区的上市速度会大幅加快,仅需约2周不右时间(印尼人口众多,未接种或只接种一针疫苗的人占比高)。目前对于新冠的预期为长期存在,未来每年接种1-2针新冠疫苗的概率较大。目前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已经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且从接种数据来看,东南亚国家不太愿意接种灭活苗,mRNA疫苗潜在需求较高。从产品价格来看,东南亚政府采购Moderna和辉端疫苗的价格大概15-20美金一针,公司产品生产成本预计更低,因而定价可以更低,具备竞争优势。

22Q3公司可能会与Providence公司一起开展加强针的临床试验(3000人),亚洲区域包括公司权益范围内的东南亚地区,中国也有可能纳入IND(公司需要把嘉善工厂生产的mRNA疫苗与Providence公司的疫苗均递交给CDE验证疫苗质量的一致性,之后与CDE沟通下一步方案)。公司偏好开展多中心临床,一方面海外审批速度更快,另一方面公司在全球积累了真实世界的数据后,递交给中国药监局,获批上市的概率更高。加强针的临床试验预计年底会有数据读出。此外,公司也在开发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mRNA疫苗,临床前数据较好。

公司在mRNA疫苗平台做到了完全的技术引进,在合作过程中会掌握"know-how"。在mRNA疫苗研发中最主要的LNP技术来源于Providence。Providence的三个创始人是从Arcturus来的,拥有LNP的授权。公司与Providence签订合作协议时已经包括LNP的专利授权,公司产品未来出口到海外时不存在侵权问题。

2)Xerava

2020年4月,Xerava在新加坡获批上市,2021年3月在国内电报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复杂性腹腔内感染),预计2022H2将在国内获批。作为新一代全合成抗生素,产品未来在国内上市后日均价格约3000元左右。产品潜在适用范围较广,除了目前申报的适应症外,在严重烧伤.肺炎或肠昌炎等情况下,其他的抗生素药物无效时,基本上需要用到Xerava。目前Xerava在新加坡销售数据较好,未来在国内上市销售可能会找CSO进行合作。

3)Taniborbactam

用于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22年3月,与美罗培南对比的全球数据公布,达到主要疗效终点,未来中国预期也会有比较好的数据。

4)EDDC-2214

EDDC-2214是一种针对新冠病毒的新型、强力3CL蛋白酶抑制剂。公司于22年初从新加坡实验药物研发中心(EDDC)引进该产品,预计22年6月后在澳洲开展1期临床,2-3期临床预计仍在海外开展,再把中国纳入其中。辉瑞的3CL蛋白酶抑制剂需要用利托那韦去做加强,公司的药物EDDC-2214绕过了辉瑞的专利,同时不一定需要用利托那韦,不会受到利托那韦产能的限制(公司产品不用利托那韦,也可以做到衰减速度没有那么快)。公司预计产品在海外的上市速度会快于国内。

4、免疫领域

公司在免疫领域布局的品种为Etrasimod,17年12月从Arena引进(Arena被辉瑞以67亿美金收购),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辉瑞公布的针对UC的数据比较积极,同时该产品也在进行其他适应症的研发,包括克隆氏病等,未来该产品预计也有较好的增长潜力.

【管理层】

CEO为Kerry,原籍加拿大,目前已经加入中国国籍。Kerry之前是信达的首席科学家CSO,再之前在礼来任职,有30余年丰富的经验。首席科学家CSO为JenniferYang,之前在强生公司肺癌中心担任副总裁兼中国区负责人。总裁/CFO为lanWoo,之前在Lazard工作10余年,为中国很多bigpharma做过并购,对于国内外的biotech发展、药物靶点等领域十分熟悉。首席商务官为JasonBrown,主要在美国的新泽西州,负责在美国看一些BD项目。COO张晓帆,目前主要负嘉善mRNA疫苗的一期厂包括与疫苗相关的所有具体事务。云顶新耀有三个CMO,时阳主要负责肿瘤领域,之前在默克工作过;朱正缨主要负责肾科领域,以前也为肾科的医生;朱煦主要负害抗感染领域,之前在拜耳任职.首席商务官为KevinGuo.之前在卫材中国任职,也曾在罗氏的肿瘤一部工作。

【BD未来规划】

公司的BD能力较强,很多BD的项目方被大药企高价收购。BD的过程不是只在于花钱买,如何筛选出优异的产品也是专业实力的体现。公司目前已有11个产品,未来1-2年对于BD会比较谨慎,主要由于目前管线已经很丰富,多个产品即将上市或处于临床后期阶段。未来BD的方向可能更多的关注临床早期的项目,例如公司22年初BD的EDDC-2214为临床前阶段。

Q&A:

Q;近期友商公布mRNA新冠疫苗应贯接种的临床试验数据,同时国内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灭活疫节也在积极推进,公司如何看待国内mRNA疫苗后续的发展?

A;近期艾博公布的序贯接种数据显示,对比灭活苗,mRNA疫苗的GMT数据更好,但从安全性来看,其mRNA疫苗三级及以上AE发生率较高。复星与BionNTech的mRNA疫苗公布的临床2期数据显示,4%受试者的发热症状为一级。云顶新耀的产品选择与辉瑞做头对头试验。在安全性方面数据较好。考虑到中国老年人口众多,且有基础疾病的人较多,更偏好副反应低的产品。国内对于疫苗的安全性十分重视,这也是目前国内大规模接种火活国的原因。但考虚到灭活苗的保护效率较其他路径弱(对干预防重症和死广效率高,但预防病毒能力差),未来中国需要自己的mRNA疫苗。

生产自主可控也是国内审批新冠疫苗很重要的因素。BionNTech的新冠疫苗,大规模生产其实都是由辉瑞做的,而复星并未与辉瑞签订协议。因而虽然复星在国内建厂,但对于大规模生产的"Know-How"无法做技术转移,因而实现大规模量产存在难度。

此外,国内未来放开国门也对于mRNA疫苗有需求。很多国家要求入境人员接种的疫苗产品必须在政府名单上,而海外发达国家普遍使用mRNA疫苗,未来国际通航的前提是在灭活苗的基础上接种mRNA疫苗。

与其他友商相比,公司mRNA疫苗的优势在于∶1)临床试验在海外开展。即将开展的加强针临床试验可能会纳入中国。海外审批速度更快,公司产品在东南亚上市后,也会积累真实世界的数据,递交给药监局更有说服力。2)公司产品是完全的技术引进,不存在专利侵权问题。国内有些厂商采取自研模式,技术成熟度弱于欧美发达国家,另外也可能存在绕不过海外专利的问题,未来出口可能存在风险

Q∶Trodelvy在国内外定价的策略及差异?

A∶产品在国内外定价会存在差异,同时几个海外地区(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之间定价也会有差异,但总体来说海外定价会高于中国大陆地区,利润率会更高。Trodelvy在新加坡市场年均费用大约10万美金,中国市场中同类的其他ADC药物在进医保前的平均价格约50万元/年。公司考虑在HR+/HER2-适应症(患病人数更多)上市时(估计23-24年),再推动产品进入医保。

Q∶如何看待Trodelvy后续的竞争格局变化?

A∶第一三共第一代的ADC产品是靶向HER2,主要针对的是HER2低表达的晚期乳腺癌,与公司产品适应症重叠不多。第一三共第二代的ADC产品DS1062是靶向TROP-2,针对TNBC适应症,云顶新耀研发进度领先第一三共2-3年。从另外的几款ADC在研产品来看,云顶新耀的研发进度基本也领先其他竞品约3年。ADC药物研发难度较高,国内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部分产品毒副作用比较强。海外的ADC技术相对更成熟,对于产品毒副反应控制更好。第一三共的产品技术相对成熟,但是研发进度慢于公司约2-3年,预计不会对公司产品销售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Q∶后续产品是否会开展平台化布局?

A∶mRNA领域已经开展平台化布局,公司的第四款产品预计23年进入临床1期。ADC药物暂时没有开展平台化布局的计划。

Q∶针对新冠小分子口服药,友商在做密接人群暴露后预防的一个研究,公司的临床方案是如何规划的?

A∶目前的具体临床设计方案暂时不方便公布。但公司对于竞争对手的临床实验方案都会关注,并且按照公司的风格可能会做非劣效或者更优效的方案。22年6月后在澳洲开展临床一期,二三期多中心临床,可能中国加入其中。

Q∶公司持续加大自研布局,何时能看到自研产品上市?

A;目前公司科学家团队约40人,基中在mRNA领域大概10-20人、大分子领域10余人、小分子领域10余人。公司自研产品研发进度最快的应该是mRNA疫苗,预计23年推进临床。此外小分子药物研发速度可能也比较快,与国内的小分子药物产业链成熟有关。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