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於華盛頓時間 7 月 31 日晚簽署行政令,正式將「對等關稅」基準稅率鎖定在 10%,並規定凡是對美存在商品貿易順差的國家,關稅起徵點一律 15%。新關稅將在 7 天後生效,涵蓋 92 個貿易夥伴,最高稅率達 41%。
白宮新聞簡報顯示,此輪調整沿用今年 4 月推出的雙梯度結構,卻在「順差檔」進一步加碼:
10% 基準稅率:適用於對美貿易逆差或基本平衡的國家;
≥15% 順差稅率:適用於對美有任何規模順差的經濟體;
特別高稅率:根據談判進展及「國家安全」等因素對個別國家徵收 19%–41% 不等。
加拿大因近日承認巴勒斯坦國而被加徵至 35%;印度維持 25%,瑞士 39%,南非 30%,泰國與柬埔寨 19% 等具體數字亦同步公布。行政令要求海關在一週內完成系統調整並啟動徵收,意在利用「窗口期」逼迫談判未果的經濟體回到談判桌。
特朗普在簽署儀式上再次將「長期鉅額貿易逆差」定性為「國家緊急狀態」,援引 1977 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作為法律基礎。這意味著行政部門可繞過國會、直接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共和黨內部將其描繪為「重振製造業」的核心手段;民主黨則批評此舉「濫用行政權」並可能在法庭遭遇更多訴訟。
與此同時,大選年財政赤字擴大——特朗普政府承諾的最新減稅方案需要新的關稅收入「補洞」。白宮經濟顧問稱,10% 基準稅率 4 月實施以來已令關稅年化收入突破 1 000 億美元,而 8 月進一步加徵預計再增逾 100 億美元。
消息公布後,外匯市場波動有限:加元、南非蘭特窄幅震盪,泰銖小幅走低,瑞士法郎輕微回落——顯示投資者對「加徵已成定局」早有預期。
產業鏈端出現「前置備貨」現象。以韓國為例,7 月出口同比大增 5.9%,官方明確將部分增長歸因於企業趕在 8 月 1 日前加緊對美發貨,尤其是半導體、汽車零部件等關稅敏感品類。
分析師普遍預計,家電、家具、紡織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將面臨毛利壓縮;而美國本土通脹或難以大幅走高——因 10%–15% 稅率對最終消費品價格的直接傳導有限、且美元仍處強勢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