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华盛顿时间 7 月 31 日晚签署行政令,正式将「对等关税」基准税率锁定在 10%,并规定凡是对美存在商品贸易顺差的国家,关税起征点一律 15%。新关税将在 7 天后生效,涵盖 92 个贸易伙伴,最高税率达 41%。
白宫新闻简报显示,此轮调整沿用今年 4 月推出的双梯度结构,却在「顺差档」进一步加码:
10% 基准税率:适用于对美贸易逆差或基本平衡的国家;
≥15% 顺差税率:适用于对美有任何规模顺差的经济体;
特别高税率:根据谈判进展及「国家安全」等因素对个别国家征收 19%–41% 不等。
加拿大因近日承认巴勒斯坦国而被加征至 35%;印度维持 25%,瑞士 39%,南非 30%,泰国与柬埔寨 19% 等具体数字亦同步公布。行政令要求海关在一周内完成系统调整并启动征收,意在利用「窗口期」逼迫谈判未果的经济体回到谈判桌。
特朗普在签署仪式上再次将「长期巨额贸易逆差」定性为「国家紧急状态」,援引 1977 年《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作为法律基础。这意味著行政部门可绕过国会、直接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共和党内部将其描绘为「重振制造业」的核心手段;民主党则批评此举「滥用行政权」并可能在法庭遭遇更多诉讼。
与此同时,大选年财政赤字扩大——特朗普政府承诺的最新减税方案需要新的关税收入「补洞」。白宫经济顾问称,10% 基准税率 4 月实施以来已令关税年化收入突破 1 000 亿美元,而 8 月进一步加征预计再增逾 100 亿美元。
消息公布后,外汇市场波动有限:加元、南非兰特窄幅震荡,泰铢小幅走低,瑞士法郎轻微回落——显示投资者对「加征已成定局」早有预期。
产业链端出现「前置备货」现象。以韩国为例,7 月出口同比大增 5.9%,官方明确将部分增长归因于企业赶在 8 月 1 日前加紧对美发货,尤其是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关税敏感品类。
分析师普遍预计,家电、家具、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将面临毛利压缩;而美国本土通胀或难以大幅走高——因 10%–15% 税率对最终消费品价格的直接传导有限、且美元仍处强势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