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穩定幣徹底「出圈」。截至 2025 年 6 月 23 日,全球穩定幣總市值已攀升至 2,547 億美元,一年增長約 22%;其中 USDT 占 61%,USDC 占 24%,兩強壟斷近九成份額。與此同時,僅今年第一季度鏈上穩定幣結算額就突破 1.09 萬億美元,季度增幅達 30%,而 2024 年全年轉帳量高達 27.6 萬億美元,已高於 Visa 與 Mastercard 同期流水總和,顯示其正在成為數位經濟新的支付底層。
穩定幣:定義與誕生背景
穩定幣是一種與法幣、商品或一籃子資產掛鉤、透過儲備託管或抵押機制保持價格穩定的區塊鏈代幣,旨在結合數位資產的可編程性與法幣的低波動性。其誕生源於 2014 年比特幣劇烈波動影響定價,Bitfinex 團隊推出錨定美元的 USDT,為礦工與交易所提供「鏈上美元」記帳單位;隨後 ICO 募資、DeFi 借貸及跨境匯款需求激增,穩定幣從避險計價器演變為全球支付與清算通道,推動 USDC、DAI 等多元模型相繼出現,並吸引各地監管啟動沙盒試點和儲備披露規範。
穩定幣如何運作?
穩定幣依賴掛鉤機制追蹤另一種資產的價格,其實現方式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1. 由法幣支持的穩定幣:
這類穩定幣透過美元、歐元或港幣等法幣作為儲備支撐。例如,TUSD 每枚均以 1 美元為儲備,使用者可以按錨定匯率將法幣兌換為穩定幣,亦可贖回法幣。此類機制相對直觀,但高度依賴中心化託管與第三方透明披露。
2. 由加密資產支持的穩定幣:
與法幣模式類似,但儲備品改為加密貨幣(如 ETH)。由於加密市場波動較大,通常採取超額抵押方式(如 1 枚 DAI 需抵押 1.5 美元等值 ETH)。其運行依賴智慧合約,部分項目由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治理,用戶可直接參與項目調整。若抵押資產跌破清算線,將觸發強平機制;若穩定幣跌破 1 美元,則透過減少流通量提振價格,反之亦然。
3. 算法穩定幣:
此類模型不依賴儲備資產,而透過演算法動態調整代幣供應來穩定幣價。例如,幣價低於目標值時系統自動銷毀或鎖倉代幣,提高價值;價格高於目標值則增發流通,壓低幣價。該模式運行難度更高,依賴機制設計合理性及市場參與共識。
穩定幣的優勢
作為錨定法幣或大宗資產的數位代幣,穩定幣為投資者、交易者和普通用戶提供了獨特便利。一方面,它們將區塊鏈全球可達、秒級清算的技術優勢,與美元等低波動資產的價格穩定結合起來,使個人和企業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日常支付而無需擔心匯率突變或鏈下轉帳延誤。與此同時,穩定幣讓投資組合管理更靈活:交易者可隨時在同一鏈上將高波動資產轉換為「數位現金」,迅速鎖定收益、降低組合風險,並在出現新的入場機會時無縫加倉。這對 DeFi 借貸、跨境電商和匯款場景尤為突出,穩定幣已成為加密生態不可或缺的流動性樞紐。
穩定幣的劣勢
穩定幣並非沒有隱患。首先,掛鉤穩定性無法百分百保證——歷史上多起項目因儲備不足或機制失衡而脫鉤,甚至歸零。其次,儲備透明度參差不齊:並非所有發行方提供即時審計,持幣者必須依賴第三方證明或對團隊的信任。此外,法幣抵押模式天生依賴中心化託管,易受監管與託管機構操控;去中心化的加密抵押或演算法模型又高度依賴社群治理與市場情緒,一旦共識動搖,同樣面臨系統性風險。因此,穩定幣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投資者的風險辨識與治理審慎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