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日本鉅變
格隆匯 05-31 18:02

作者 |萬連山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最近關於日本的重大新聞不少。

首先是日債,30年、40年國債利率分別飆升至2.999%3.336%,雙雙創歷史新高,且連續多日無人出價。

異常現象標誌着日本正遭遇1999年基準國債制度建立以來最嚴峻的信任危機。

其次,自1991年以來,日本首次失去全球最大債權國地位。

527日,日本財務省公佈數據,截至2024年底,日本對外淨資產餘額再創新高、達到533.05萬億日元,同比增長12.9%,但仍被德國以3.95萬億美元超過。

作為歐洲火車頭,德國2024年商品貿易順差高達2487億歐元,輻射“歐洲單一市場”超過5億消費者,並吸引了整個歐盟約40%的跨境投資。

很明顯,並不是日本弱,而是去年的德國太強。

所以527日,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在採訪中表示:

鑑於日本的淨外部資產也一直在穩步增長,不應僅憑這一排名被視為日本的國際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的標誌。

但是,任何經濟活動都不是單一事件。

在債務問題越來越引人關注、加息預期越來越強的形勢中,日本的對外投資真的能獨善其身?

01

邏輯變了,趨勢卻沒變

日本曾經是怎麼成為全球最大債權國,並保持這一地位長達33年之久的?

話題開始之前,需要先簡單説明什麼叫外匯。

簡單來説就是出口國為進口國提供產品,得到的報酬。

但這個報酬,並不能直接用於本國。

比如,國內長期流行這樣的論調:

又援助非洲兄弟幾百億美元,又花那麼多錢去買美債,又……這些錢,為什麼不拿去資助西部貧困地區,為什麼不去提高全民醫療福利?……

問題是,無論是對外援助、還是買美債,花的都是外匯;而扶貧、提高福利,花的是本國貨幣。

兩者其實並不是一回事。

同樣,日本生產了十台汽車,10萬美元出口給美國。

10萬美元,與其説是錢,不如説是美國打的欠條。日本人不能直接拿欠條投資國內,但可以憑欠條去借債者家裏兑換等價值的物資。

所以,日本為什麼能連續32年蟬聯全球最大債權國,為什麼中國、德國、日本如今是最大的三個債權國?

最重要的,就是因為強大的製造業、出口經濟繁榮,手中的外匯(借條)最多,但這些借條又不能直接用於國內,最終大部分都成了海外資產。

當然,具體到日本,原因並不是這麼簡單。

第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是1950年。

半島戰爭爆發後,日本順勢成為美軍補給基地,被勒令提供海量工業、軍事物資。

突如其來的巨大需求就像偉哥,數以億美元計的特需訂單帶來大量外匯,使本已痿掉的日本製造業一下子支稜了起來。

同時,因為第二次產業轉移的發生,日本迅速完成再工業化。

二次崛起的速度之快、力度之猛,均遠超世界預計。

以最具説服力的汽車工業為例。

1955年,日本汽車工業體量幾乎為01961年,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五;1966年,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三;1968年,超過西德,成為世界第二;1980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產量突破1000萬輛,全球佔比超過30%

彼時,美國汽車基本被趕出了日本市場。而在太平洋另一邊,日本汽車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卻超過20%

正如上面所説,出口擴大、外匯越賺越多,對海外的投資額也必然越來越大,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如下圖所示,1970-1985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從3.6億美元增長至64.4億美元,投資流量佔全球比重從2.5%增長至10.4%

如果説這段時間的增長是正常的,那麼1985-1990年,5年內對外投資突然翻了8倍以上達到507.7億美元,迅速成為全球最大債權國,肯定就不正常。

原因現在所有人都能説上一些。

廣場協議後,日元瘋狂升值,日本人突然變得空前富裕,在全世界瘋狂燒錢、到處買買買,日本對外投資規模迅速躍居世界第一。

1985-1990年,日本企業總共進行了21500億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併購案,其中有18起的併購對象是美國公司。

但是,這其中存在一個問題。

曾經,日本擴大海外資產規模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消耗外匯;而1985年後,日本對外出口額明顯縮減,即便考慮到日元兑美元升值的影響,明顯也不可能單憑外匯把對外投資擴大那麼多。

更關鍵的是,2011年後,日本的貿易差額轉負,已經不再是一個出口型國家。

那麼作為一個進口型國家,在2011-2023年的這十餘年裏,憑什麼能保持對外資產不斷提高、並一直保持最大債權國的地位呢?

這不僅不合邏輯,也正是日元不正常的地方。

02

不正常的貨幣

還是那個經典的問題。

20餘年,全球絕大部分經濟體都在大量印鈔,各國物價也都有明顯的上升。

主要經濟體中,只有日本的物價幾乎沒有變化。

比如吉野家的牛肉蓋飯,1990年一碗賣400元。到2024年,同樣一碗蓋飯,三十多年過去,售價也不過是423日元。

甚至,這還是升價後的結果,2022年的售價反而只有362日元,比30年前還低。

……

問題是,日本長期維持着超低利率,放水力度幾乎冠絕全球。

按照最簡單的邏輯關係:商品價格=貨幣量/商品數量。

日本人口這些年變化不大,可以視為商品數量基本不變。

既然商品價格也沒變,只能説明,流通在日本社會的貨幣總量也幾乎沒有變化。

那這麼多年印的這麼多日元,都去哪了?

最直接的一點,很可能就是上面所説的,拿去對外投資了。

當然,也正如上文所説。外匯不能直接用於投資國內,日元同樣不能直接投資海外。

中間必須經歷的一道環節,就是經典的全民炒匯。

日本外匯市場,創造了全世界35%-40%的零售外匯交易量,無數人通過0利率、甚至負利率拼命借出日元,用這些錢買入美元。

到手的這些美元,可以等着美元升值、日元繼續貶值,再換回日元,以此完成套利。

也可以拿去投資海外資產。

泡沫經濟破裂後,由於日本股市進入長達20年的熊市,日本人在國內的投資渠道鋭減。

在這樣的背景中,日本人對海外投資的熱情雖然不如1991年之前,但增長依然非常可觀。

1996-2023年,日本對外投資規模翻了8倍以上,連續33年成為“全球最大對外淨資產國”,也因此有“海外再造一個日本”的説法。

更關鍵的是,在此期間,日元相對美元長期貶值,使得他們在海外的資產估值,換算成日元就長期上升。

所以,所謂失去的三十年,其實也是日本人在海外大賺的三十年。

這套玩法的前提,是日元的利率足夠低,日本國內乃至全世界的投機者,才有足夠的熱情去無風險套利。

這也是日元為什麼被公認為避險貨幣的重要原因。

但是,如果長期的低利率環境無法維持了,會怎麼樣?

毫無疑問,日本民間非常富有;但日本政府、乃至整個社會,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寬裕。

下面這張圖,是日本銀行的資金循環統計,以及各個部門的金融資產和負債結餘。

民間非金融法人企業負債1695萬億日元,資產1176萬億日元,淨負債519萬億日元。

一般政府部門,負債1316萬億日元,資產579萬億日元,淨負債737萬億日元。

中央銀行持有523萬億日元證券,基本都是國債。

僅僅只看這三部分,民間企業和政府的淨負債就接近1800萬億日元,遠遠超出533萬億美元的淨資產。

以這個角度看,日本海外資產雖然龐大、冠絕全球三十多年,但流入其中的日元其實只是一小部分。

債務才是大頭。

如果非要選一個,保大還是保小?

IMF的數據,2024年日本國債佔GDP的比重為234.9%;而按照日本財務省的測算,則高達260%

雖然迄今為止,日本還沒有出現類似希臘的債務危機,日本主權債務評級穩定,在國際市場上也很受歡迎。

同時,日債的海外持有者佔比僅為13%,優於法國的55%、德國48%、美國的35%、英國的29%……更不必説曾經希臘的71%

但這並不意味着,能忽視其潛在風險。

隨着國債規模不斷擴大,日本已經深陷以債養債的惡性循環。

2012年開始,借換債佔年度國債發行額的比例一直為止在60%以上。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其赤字率太高,掙的錢遠遠不夠花。

9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的支出就長期高於税收收入。

尤其在長達8年的安倍經濟學時代,日本主張大規模投資公共事業,重點關注社會保障和人才教育。

問題是,對社會的投資短期內很難收回成本,乃至根本收不回成本。

財政支出大幅上升的同時、收入卻沒有明顯上升,這一增一減,完全靠國債來彌補。

更關鍵的是,這種趨勢,近年來越來越惡化。

在龐大的財政支出中,醫療、養老等社會福利佔比非常重。

作為全世界最典型的深度老齡化、少子化國家,1990-2015年,社會保障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例,從17.5%飆升至32.7%

二與此同時,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萎縮,也使得在沒有重大技術變革的情況下,日本國內缺乏持續增長的動力。

也就是説,在可預見的未來,糟糕的財政狀況大概率無法扭轉,只會越來越差。

換句話説,即對債務的依賴越來越高。

雖然目前為止的觀點是,內債不是債,靠印鈔就能解決。

那這句話的前提有兩個,第一,日本人還願意繼續買債;第二,以債養債的比例不能過高。

但從2022年至今,日本國債多次出現零成交的現象,很明顯民眾對持債的熱情大幅降低。

同時,早在2012年,日本政府以債養債的比例就超過了60%

如果這個比例繼續提高,極端一點達到100%……那麼,日元這種貨幣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它真的還能代表財富嗎?

不論是為了提高税收,還是緩解債務壓力,似乎都很有必要給日元來一刀。

03

好死不如賴活着

527日,植田和男發表公開講話,明確表示若經濟數據持續改善,日本央行將進一步調整貨幣政策。

官員們的講話一向都比較委婉,實際上的意思就是接下來加息的概率很大。

市場也因此對日本央行加息的預期升温。

但是,與其餘貨幣加息對應上升不同。日元加息預期升温,迎來的是匯率短線暴跌。

527-29日,美元兑日元匯率一度上升超過2.9%

這正是日元的不正常,所必然導致的不正常結果。

海外債權的持續擴大,依靠的是長年低利率維持的無風險套利環境。

一旦日元加息,日元與其他貨幣的利差變小,將直接導致日本國內、乃至全世界的投機者們再也無法躺着賺錢。

比如外匯市場的神祕組織渡邊太太們,她們借貸日元的熱情將大幅下降,甚至還會爭先外匯兑換成日元還給銀行。

同時,和匯市的性質類似,大家是借日元債兑換成美元、再去投資海外。日元加息後,海外資產相對以日元計算的估計,不一定能繼續維持長期上升的趨勢。

一個長期做無風險買賣的人,一旦他的生意突然變得有風險,你覺得他會怎麼做?

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及時收手、保住本金觀望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所以更多人會和渡邊太太們一樣,加速拋售海外資產兑換成本幣,把日元還給銀行。

……

雖然這兩大市場裏的日元,只佔過去這麼多年印出的小部分。但相比現如今在社會上流通的日元體量,足以造成巨大的衝擊。

隨着海量貨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回到日本社會,流動性陡然增加,物價將會加速上升,貨幣加速貶值。

對日本政府以及大量企業而言,持有日元債務的成本實際上會降低,相當於賴掉一部分賬。

同時,貨幣短期貶值,對缺乏活力的日本經濟而言,同樣是利大於弊。

過去20多年,日本其實是發達國家中去工業化最不明顯的國家。

在很多高端製造領域,日本依然是全球最強,這一點眾所周知。

這意味着,雖然日本現在是逆差國,但日本企業、日本市場,依然很依賴出口。

日元越便宜,日本貨就更便宜,有利於出口

此外,以日元計價日本土地、房產乃至任何資產,都變得便宜,以吸引本國以及全世界的投資者抄底。

過去日本股市為什麼這麼被外資看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資產被低估

現在,日本加息後,貨幣在短時間內加速貶值,就是在加強這個邏輯。

而企業的收入增加,代表日本政府的税收也將增長。

也就是説,短期的貶值,不僅能賴掉部分債務,還能緩解爆表的赤字率。

當然,這是有代價的。

對日本民眾而言,他們該如何面對幾十年不曾經歷過的物價上升週期呢?

站在宏觀視角,民生問題或許只算是疥癬之疾,可以不必從源頭去解決,替代手法有很多。

比如:直接發錢。

2023年開始,日本政府不僅推出能源補貼政策,如對每升汽油補貼42日元,對每家的電費也進行補貼……

還明確要求企業大幅升薪。

看下圖,2023年,日本平均升薪幅度3.6%2024年達到5.08%,已經回到90年代初期的水平。

2025年,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據日本工會中央組織聯合公佈的2025年春鬥第4次加薪統計結果,目前3115個工會的平均升薪5.37%

預計到今年底,將達到預期的6%

不論懷着怎樣的心思,至少表面上,上至政府下至民間,整個日本社會確實在齊心協力對沖現在、以及未來日元貶值將對居民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

這些舉措,都是為了對沖日元貶值對居民生活的負面影響。

很明顯,減輕債務壓力、促進經濟增長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而作為代價的民生和匯率壓力,似乎仍在掌控之內。

這是一顆毒藥丸,但至少現在很甜。(全文完)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