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今年五一,一個重大轉變

今年五一的主要槽點,依舊是人多。

當然,不管是哪年五一,出門遊玩都是人擠人、人山人海、人人人人人……

但今年,明顯可以感覺到,比往年更擠。

據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5天假期,全國國內出遊3.14億人次,同比增長6.4%;遊客總花費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

平均算下來,人均消費約574元,同比增長1.5%

雖然升幅較小,但相比前兩年,人們確實更願意花錢了。

不過,關於這個574元,有兩點值得説的。

01

有限的熱情

首先,這一定程度上是“促消費”的推動。

長假前夕,“專家建議拿出一萬億刺激消費”登上熱搜。雖然該建議並沒有完全落實,但全國各地確實在這麼做。

最典型的是青海、河南、四川,分別發房3000萬、5000萬、6800萬元文旅消費券,三山五嶽大多退出門票優惠,並伴有夜遊活動、音樂節等嘉年華企劃……

力度有多大呢?

比如廈門市的“文旅消費券包”,涵蓋網紅餐廳滿101元減100元、酒店滿301300元等等……

如此做,很多本身沒有出行計劃的,也會被吸引而去。

也就是説,人均574元的結果,有一定的外力因素,並不是完全自發的。

當然,並不是否認這種做法。

別管是不是促消費的結果,消費了就是消費了,大家的錢的確是花出去了,確實是有更多錢再社會上流通了。

這些都不是虛假的。

可見,國人並不是不願意消費,“低慾望社會”再次被證明是偽命題。

只要有消費券、提供補貼,大家壓抑的消費慾望是可以釋放的。

但是,這畢竟不是實打實的發錢促消費。

僅僅靠消費券,能釋放出的國民消費力還是非常有限。

這也是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點。

據攜程數據,今年五一全國景區門票均價,同比下降18%;美團餐飲訂單客單價,同比縮水23%

每接單一萬名遊客,平均利潤比之三年前少了8萬元。

據飛豬數據,“硬座過夜+青旅拼牀”訂單量同比激增187%00後單日餐飲平均預算不超過35元……

景區吃的多貴啊,一天只吃35塊錢是個什麼概念,完全可以想象。

我個人覺得這是在找罪受,但架不住“特種兵式旅遊”越來越普遍。

……

總而言之,即便如此廣發消費券,今年五一人均消費也僅微升1.5%,遠沒有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2025年五一假期的出遊人數,較2019年卻增長超過61%

我是不是可以認為,如果全國各地沒有如此大力度的促消費舉動,今年的人均消費金額,並不一定比去年高?

換句話説,大家出遊的熱情是真實的,畢竟人數多了這麼多。

但這股子熱情,是極為剋制的。

這種現象,並不單單是“消費降級”就能解釋的。

2020年為分界線,我們能很明顯感受到,大部分中國人的消費習慣發生了深刻變化:

之前是儲蓄偏向,如今是小額消費傾向。

雖然,想讓人再像以前那樣大手大腳花錢,已經不現實;但是,有底線的消費,越來越多人能接受。

這種深刻的變化,與近幾年的五一假期的數據暗合。

從廣度上,樂意消費的人越來越多,增長非常明顯。比如2025年的旅遊人次,是2018年的兩倍還要多。

但具體到每個人,消費的金額卻在走低。

什麼意思呢?

中國的消費復甦是真實存在的,但消費降級也是真的。

這看起來似乎很奇怪。

但並不矛盾。

因為,雖然數以億計國人的消費力開始得到進一步解放,但大環境也的確沒有那麼好,大家對消費的品質沒有之前那麼多講究。

前者對應消費復甦,後者對應消費降級。

這幾年的長假數據,也非常好地解釋了這些現象。

據攜程數據,四線及以下城市,旅遊預訂訂單同比增加140%,明顯高於一二線城市;縣級市場,進去門票訂單同比增加151%、酒店預訂訂單同比增加68%,均遠遠高於一二線城市……

在越來越講究性價比的氛圍裏,水往低處流是自然而然的。

02

更本質的變化

中國有句古話,飽暖思淫慾。

這句話並非全對。

因為根本不必“飽暖”,大多數人寧可吃得差一點,也會省出錢兼顧其他需求。

正如《貧窮的本質》所説,窮人一旦有點閒錢,會優先選擇購買煙、酒等非必需品,而非更好的食物。

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口紅效應”。

雖然生活拮据,但出門前哪怕能塗一下最廉價的口紅,也能給自己帶來一點儀式感。

同樣,男性也被迫壓抑對豪宅、名車的慾望,轉而用小閒錢享受些廉價消費。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不能簡單地用經濟不景氣去解釋。

具體到國內,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房地產的寒冬,對消費和服務業而言,相當於鯨落萬物生。

2018年,王石曾説,年輕人買房不如租房

現如今,這句話不僅得到驗證,甚至針對的人羣也不止是年輕人。

據《2025中國城市長租市場發展藍皮書》數據,全國重點40城租賃成交中,35歲以上的租客佔比超過35%,成為租房主力軍。

其中,超過50%租客表示能接受5年以上租房生活,約20%願意租房10年以上。

按理來説,三四十歲是正當打之年,他們應該是買房的主力軍。

但現在連購買力最強的這羣人,都選擇與過去二十多年“房子=成功”的畸形價值觀背道而馳……説明我們這個社會整體的心態,確實已經發生了深層次的變化。

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是,中年人拖家帶口租房住,是一件比較難堪的事。

這是過去二十多年,被特色地產市場裹挾輿論造成的歷史傷痕。

但近幾年,無論從統計數據還是現實中看,明顯有越來越多人在努力擺脱被輿論裹挾。

日子是給自己過的,而不是給別人看的。

不買房固然會被認為混得不好,但生活質量其實過得更好

恰恰是因為買房的人越來越少,導致曾經被房產綁架的消費力被大規模釋放出來。

如果不是被房產裹挾,正常來講,中國人的消費力要遠遠高於現在的水平。

實際上,如果你原本攢了一筆錢準備交首付,現在突然沒有這個需求了,你會突然意識到,按照原本的過苦日子的方式生活,這筆錢根本花不完!

這種轉變,至少對個人而言是好事。

具體到現實中,這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曾經被綁架的消費力,開始大規模釋放的體現。

這大概才是目前最真實的情況。

03

尾聲

復甦與消費同在,這個現象我們可以解釋得通。

但並不意味着,它是合理的。

還是那句話,低慾望社會是偽命題。

大家不是沒有消費慾望,哪怕你不發錢,只要真的有補貼、不是喊空話,市場信心和消費數據都是看得見的。

……

縱向比較加入WTO後的近20餘年,中國的最終消費率從60%以上降至50%左右,整體是向下的。

GDP中消費的佔比,總體卻是在走高的。

整體經濟水平越來越高,人均GDP也在不斷上升,最終消費卻越來越差。

難道是人的慾望越來越低?這根本就是不合邏輯的事情。

讓這種不正常儘快正常化,是目前最緊要的事情。

所以,今年全國各地史無前例地廣發消費券,必然只是個開始。

最終的目的,一定是要做到讓所有工薪階層的老百姓都具備消費能力。

只有海量的金錢流動起來,才有可能推動核心資產價格回升、走出通縮困境,進而彌補外部環境利空帶來的缺口,最終實現內循環。

簡而言之,放水是可以確定的事情

只不過,想要實現目標,單純放水就夠嗎?

過去到現在模式的結果,是居民相對貧窮;而要拉動內需,本質上就是讓居民有錢去消費。

長期來看,這兩者其實是相悖的。

拉動內需真正的關鍵點,從來不單純是放多少水。

要想進入良性循環、持續共振,必須連同整個模式一同改進。

希望接下來的增量政策,能觸及到真正的核心內容。(全文完)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