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低點反彈30%+,拐點真的來了!

存儲芯片在各類應用場景幾乎不可或缺,更是伴隨AI應用爆發需要升級迭代的硬件基礎,“內存牆”的桎梏,讓三星電子、美光、SK 海力士等吃到第一波豐盛的果實。

但今年以來,隨着國產大模型DeepSeek在應用端的高歌猛進,A股算力、機器人、半導體等科技主題概念集體爆發,存儲芯片這一細分領域也不例外。

以存儲概念爲例,板塊自1月7日開始企穩反彈,目前累計漲幅已超30%。

然而,供不應求的只有企業級存儲市場,消費級市場芯片價格處於跌勢當中,整體拖累了存儲芯片市場的復甦。 

現如今,曙光終於迎來。

01

算力需求轉移:從訓練到推理

前不久,阿里宣佈未來三年雲和AI基建投入預計超過去10年總和,到近期多家A股公司公佈算力訂單,驗證AI基建需求大趨勢。

在以阿里爲首的國內雲廠商資本開支增加的推動下,AI應用落地有望加速,AI商業模型有望閉環。

而存力作爲貫通上遊算力設施和下遊終端設備的重要部分,在AI基建浪潮的下半場也同樣應該得到重視。

當前,用於AI訓練和推理的數據中心對HBM(高帶寬內存)和SSD(固態硬盤)的需求旺盛。

HBM由多個DRAM顆粒堆疊而成,是高性能AI芯片的剛需,而SSD則由NAND Flash顆粒(一種非易失性存儲介質,下稱閃存)製成,用於存儲大量數據,兩種顆粒佔據了高性能存儲芯片市場。

這類高性能存儲芯片在性能上滿足了現代數據中心對高效能、低延遲的需求。一方面需要HBM(高帶寬內存)將數據快速交給處理器運算,另一方面又需要大容量SSD(固態硬盤)存儲大量數據。

並且,隨着數據量和算力的提升,存儲芯片的價值增量更大。

根據行業測算,單臺通用服務器用內存DRAM+硬盤NAND合計價值量在5000美元左右,AI服務器(不考慮HBM)價值量則預計超過10000美元。去年頭部存儲芯片企業便吃到了紅利。

受益於作爲英偉達的主要供應商,高帶寬內存(HBM)銷售強勁,韓國SK海力士四季度收入和運營利潤雙雙創歷史新高,當季利潤首次超越“老大哥”三星。

公司全年實現“歷史最佳年度業績”,總營收實現66.19萬億韓元,淨利潤率爲30%。

在業績指引方面,公司還表示2025年HBM的銷售額還會再翻一倍,計劃擴大HBM3E供應,並適時開發HBM4以滿足客戶需求。

去年下半年以來,隨着豆包、DeepSeek國產大模型應用的成功出圈,國產AI產業鏈預期將引來需求推動的新一輪基建投入。

再深入細化,算力需求並非主要依靠強調先進算力的模型訓練側支撐,也就是要用上最爲先進的AI芯片,而是遵循“傑文斯悖論”的神奇規律,未來推理端需求的增長將大幅促進AI芯片的用量。

雖然,美國一系列制裁有意限制國產AI算力發展,譬如只提供閹割版的英偉達。這種情況下,國產AI芯片作爲國產算力基建的底座,積極去適配DeepSeek大模型應用,反而會加強協同上下遊互相支持,帶動整個市場快速成長。

近幾年,合肥長鑫、長江存儲等企業奮起直追,帶領國內存儲產業鏈重複中國電動汽車的故事。

國內企業正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特別是在高密度存儲技術、低功耗技術以及存算一體融合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據Techpowerup報道,雖然在製程上與三星美光等廠商仍有差距,但長鑫存儲在DDR5芯片生產的良品率上取得重大進展,已達到約80%,與最初量產時的50%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並且,據稱,目前全球最先進的HBM開發到了HBM3e,長鑫存儲已經在HBM2上取得了進展,正在進行客戶取樣,預計2025年中期開始小批量生產。

而長江存儲率先將名爲“晶棧(Xtacking)架構”的混合鍵合技術應用於3D NAND閃存並不斷迭代。目前已經正式上市開售的新款致態TiPro9000 PCIe 5.0 SSD已經確認搭載該款新架構閃存。

據外媒消息表明,三星有望從其第10代NAND開始採用長江存儲的專利混合鍵合技術,成爲了國產存儲的里程碑時刻。

根據IT之家報道,市場調研機構 TrendForce 集邦諮詢表示,2024年四季度全球DRAM內存產業實現 280 億美元營收,較一年前的行業低谷期則錄得63.8%增長;全球NAND Flash市場規模達174.1億美元,同比增長 42.4%。

看似強勁的反彈跡象下,不同存儲市場產品結構和庫存水平依然存在不平衡的問題。

不過隨着下遊市場需求回暖,新的AI硬件放量,供給端芯片廠商主動減產,或戰略性調整產品結構,退出低附加值芯片並轉向高附加值存儲芯片,給予庫存更快的調整動力。

02

復甦已經啓動?

在去年這輪“潑天富貴”之前,存儲芯片行業此前經過了很長時間的低谷期。

早在疫情剛開始的2020年,由於全球性的芯片短缺,讓很多廠商對疫情和局勢產生了錯判,囤積了大量的芯片。最終結果就是導致供大於求,存儲芯片成爲了廠商巨大的庫存壓力,因此在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間,存儲芯片價格一直處於低位。

於是頭部存儲芯片廠商帶頭通過削減資本開支、持續減產、提價清庫存等一系列“自救”措施後,存儲芯片的行情自2023年第三季度起開始回升。

但在去年三季度以後,存儲芯片價格趨勢在不同應用領域呈分化現象,企業級的強勁需求推動平均售價上漲近15%,而消費級訂單減少,價格出現下滑。

消費級存儲芯片的兩大下遊應用手機、筆記本電腦去年政策補貼,促銷後時隔兩年再次恢復增長,亦難以改變上遊存儲芯片供過於求的局面。

主流存儲器(DRAM和 NAND)價格自24年下半年開始下跌,消費類已據高點下調超20%,企業級存儲器也下調約10-20%。

除了存儲芯片需求不振以外,端側移動設備正在經歷着AI革命,如同企業級存儲產品需要迭代,算力和數據的加持實現了各種智能功能,而數據存放及高效讀寫需要更強大的存儲芯片爲其提供助力。

去年手機、電腦廠商用AI硬件打響了高端化設備的競爭,存儲芯片的容量、速度和能效成爲影響用戶使用體驗的一環,這類產品銷量佔比的提升,未來還將持續擠壓低端存儲芯片產品的需求,因此加快了庫存堆積。

另一方面,企業級存儲市場吃到飽的頭部芯片廠商,都有意願進行產品結構調整,部分DDR4與HBM產能轉向服務器DDR5,更加重去庫存壓力。

存儲原廠爲應對部分應用市場供應過剩已積極實施轉產和減產舉措,但目前整體上存儲

市場仍處於供需失衡狀態,而存儲價格也從2024年四季度起,除AI服務器外的應用市場外普遍走跌,行情的轉變逐漸傳導並反映國內外存儲品牌廠商的業績當中。

譬如三星電子表示,像DDR4和LPDDR4等傳統產品,2024年銷售額佔比已經30%以下,計劃2025年將大幅縮減至個位數;SK海力士的銷售比例里,去年四季度的HBM佔DRAM 總營收比例已經超過四成,預測今年HBM銷售將增加一倍。

因此,由於PC、智能手機一季度淡季可能不會有太好的表現,根據TrendForce,預測2025年第1季度NAND Flash平均合約價環比下降 10~15%;DRAM合約價環比下降 8~13%。

不過,持續低迷的價格到了二季度,應該會變得好一些。每當存儲芯片價格跌到低谷,減產、清庫存、提價就會慢慢提上日程。

根據科創板日報援引 TechPowerup 報道,三星、SK 海力士、鎧俠、美光均已開始研究 NAND 閃存減產計劃,從而緩解供需失衡並穩定價格,預計相關廠商計劃會按照市場實際情況分階段進行。

就在週五,存儲產品供應商閃迪(SanDisk)發予客戶的漲價函披露,將於今年4月1日開始實施漲價,漲幅將超10%,該舉措適用於所有面向渠道和消費類產品。不僅如此,閃迪還預告將繼續進行頻繁的定價審查,預計在接下來的季度還會有額外的漲幅。

國內幾家專門存儲芯片模組的上市公司中,包括江波龍、德明利、佰維存儲等出於消息面上漲,其中德明利一度漲停。對於對國內存儲模組廠商而言,漲價預計將會迅速跟進,由於市場非常透明,傳導速度會很快。

此前機構預計,今年下半年消費類存儲價格年中或將迎來反彈,企業級存儲價格將保持穩定。Trendforce集邦諮詢預計2025年三季度、四季度 NAND整體價格將環比增長10%-15%、8%-13%。

03

尾聲

和算力需求轉移一塊,國產替代作爲AI基建下半場的另一條主旋律,推動了今年半導體板塊估值的繼續提升,主要環節服務器CPU\GPU、算力PCB等迅速錄得巨大漲幅,股價甚至屢創新高。

而國內領先的存儲芯片廠商,譬如兆易創新、北京君正,在下半年存儲芯片價格下跌的情況下,相較此前市值跌勢,股價纔剛剛走出低點。

隨着廠商減產、去庫存作用逐漸顯現,低價資源供應緊俏將有助於減緩市場競價出貨,進而減少低價產品供應並擡高價格底線,加速供需關係走向平衡。

至於AI硬件,是更長線的故事。無論是芯片廠商還是模組廠商,有望憑藉技術升級抓住這波機遇。(全文完)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