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如何看待美國勞動力市場降温?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金研究,作者:肖捷文 張文朗

過去一週海外市場的關注點在於美國勞動力市場的邊際變化,週三公佈的職位空缺率超預期下滑,顯示企業招聘需求放緩,週五公佈的非農數據總體穩健,新增就業邊際上也有降温跡象。

我們認為,本輪美國經濟下行週期中勞動力市場韌性超過以往,一個證據是職位空缺率持續下降後,失業率卻沒有上升。一個解釋是因為勞動力供給不足,失業率在經濟放緩的初期不會很快上升。但這並不意味着未來失業率也不會上升。

失業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企業裁員的幅度,二是失業者再就業的難度,隨着加息深化,美國許多科技和金融企業宣佈裁員,而招聘需求的放緩也意味着再就業的難度增加。

由此,未來勞動力市場可能還是會冷卻,只是這次因勞動力供給下降,失業率上升速度或比以往經濟週期更慢一些。

► 美國2月職位空缺數據明顯下滑,幅度超市場預期。上週三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發佈的職位空缺和勞動力流動調查報吿(JOLTS)顯示,2月職位空缺數(job opening)下降至993.1萬,為2021年5月以來最低水平,前值也從1082.4萬下修至1056.3萬,這意味着年初以來空缺職位下降了近100萬個。每個失業人數對應的空缺職位數從前期高點的2.01個下降至最新的1.67個,表明勞動力市場的“緊度”在下降。主動離職率(quit rate)從前期高點的3.0%下降至最新的2.6%,主動離職人數的減少也意味着勞動力市場在降温。

圖表:美國非農職位空缺率大幅下挫,非農離職率小幅抬升,不過二者過去一段時間均趨勢下滑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平均每一個失業人員對應1.67個空缺崗位

注:2000年12月以前使用數據為HWI中數據,"Building a composite Help-Wanted Index" (Barnichon, 2010)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職位空缺率的下降對美國勞動力市場再平衡意義重大。新冠疫情以來,美國勞動力供需匹配嚴重失衡,一個證據是貝弗裏奇曲線(Beveridge curve)向外移動,職位空缺率與失業率同步上升。如果未來職位空缺率下降,且沒有帶來失業率上升,那麼貝弗裏奇曲線向內移動,美國就可以在不以犧牲就業為代價降低通脹,美國經濟就能實現“軟着陸”[1],但如果職位空缺率下降的同時失業率上升,經濟衰退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歷史上職位空缺率見頂下降後失業率通常都會上升,根據Blanchard & Summers的研究[2],平均來看,空缺率見頂後的6、12、24個月內,失業率分別上升0.3、1.0、2.1個百分點。

圖表:失業率和職位空缺率在職位空缺率達到峯值後的變化

資料來源:Haver,Blanchard, O., Domash, A., & Summers, L. H. (2022). Bad news for the Fed from the Beveridge spac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olicy Brief, 22-7.,中金公司研究部

那麼現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數據顯示,職位空缺率從2022年3月最高點的7.4%下降至今年2月的6.0%,在此期間失業率維持在3.5%左右,沒有明顯變化。也就是説,過去一年職位空缺率從高點顯著下降,但失業率卻沒有上升。這看上去與歷史規律不符,但仔細推敲可以發現,本輪經濟復甦因為存在勞動力供給短缺,企業招聘需求得不到滿足,導致職位空缺率的高點遠高於以往經濟週期。而隨着貨幣緊縮深化,經濟總需求放緩,企業的招聘需求放緩,職位空缺率開始下降,但因為勞動力供給仍然不足,失業率在經濟放緩的初期卻未必會上升。

這是否意味着未來失業率也不會上升呢?歷史表明失業率一般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企業裁員的幅度,二是失業者再就業的難度。隨着經濟放緩,自去年底以來美國許多科技業、金融業大公司紛紛宣佈裁員,從最新的周度失業金申領數據來看,初次申領失業金人數已超過2018、2019年同期,持續申領失業金的人數也接近疫情前同期的水平,顯示企業裁員的影響在逐步顯現。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我們認為經濟放緩導致企業招聘需求放緩,失業者再就業的難度也將逐步上升。由此來看,未來失業率仍可能上升,只是由於勞動力供給下降,失業率上升的速度可能會比以往經濟週期更慢一些。

圖表:周度首次申請失業金人數已超過疫情前同期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持續申領失業金人數也已接近疫情前同期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美國3月非農數據仍然穩健,新增就業邊際上也有降温跡象。3月新增非農就業23.6萬人,較上月的32.6萬下滑,其中教育醫療(+6.5萬人)、休閒住宿(+7.2萬人)和政府部門(+4.7萬人)就業增長較多,而疫情前期招聘較多的零售(-1.5萬人)、臨時支持服務(-1.1萬人)以及建築(-9千人)、製造(-1千人)行業的新增就業有所下降。雖然3月新增非農已是今年以來連續第三月下降,但超過20萬的新增就業也仍高於疫情前水平。3月失業率再度下降至3.5%這一歷史低位,勞動參與率小幅上升至62.6%,顯示勞動力供給有所恢復。供給修復疊加需求趨緩,非農小時工資同比增速回落至4.2%(前值4.6%),工資通脹壓力有所減弱。

圖表:美國勞動力市場數據概覽

資料來源:Wind,Haver, 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美國分行業非農就業與工資數據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美國3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連續三月回落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美國3月失業率回落至3.5%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美國3月勞動參與率小幅恢復至62.6%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分年齡來看,55歲以上老齡勞動力恢復乏力

資料來源:Fre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私人非農時薪增速有所回落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其他數據方面,美國3月ISM製造業PMI指數46.3,較上月的47.7進一步下降,創2020年5月以來新低,幾乎所有分項指數都處於萎縮區間,且就業分項已持續兩個月在50的枯榮線之下。3月ISM服務業PMI指數也從上月的55.1下滑至3月的51.2。從分項看,具有前瞻性的新訂單指數從上月的62.6大幅下挫至52.2,表明服務業需求在降温,就業指數從上月的54回落至51.3,顯示企業招聘活動放緩。我們認為,由於服務業吸納就業較多,服務業景氣度的下滑對整體勞動力市場降温將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圖表:美國ISM製造業與非製造業PMI均有所下滑,尤其是非製造業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分項均大幅下挫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本週關注:宏觀數據與經濟事件

宏觀數據:週一公佈美國2月批發銷售環比增速、美國2月批發庫存環比增速、3月諮商會就業趨勢指數。週二公佈歐元區4月Sentix投資者信心指數,歐元區2月零售銷售同環比增速,美國3月NFIB小型企業信心指數。週三公佈美國CPI與核心CPI同環比增速。週四公佈歐元區2月工業產出同環比增速,美國PPI同環比增速。週五公佈美國零售銷售指數,美國工業產出指數,美國產能利用率指數,美國4月密歇根大學1年期通脹預期,美國4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初值,美國2月商業庫存環比增速。

經濟事件:週一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3年春季會議舉行,至4月16日。週二美聯儲FOMC永久票委、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參加一場經濟討論會。週三2023年FOMC票委、芝加哥聯儲主席古爾斯比發表講話;2023年FOMC票委、費城聯儲主席哈克就美國經濟前景發表講話;2023年FOMC票委、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卡什卡利參加市政廳舉辦的活動;2024年FOMC票委、里奇蒙德聯儲主席巴爾金就農村經濟發表講話。週四美聯儲公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

[1]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econres/notes/feds-notes/what-does-the-beveridge-curve-tell-us-about-the-likelihood-of-a-soft-landing-20220729.htm

[2]https://www.piie.com/publications/policy-briefs/bad-news-fed-beveridge-space

注:本文摘自中金公司2023年4月9日已經發布的《如何看待美國勞動力市場降温?》,報吿分析師:

肖捷文  聯繫人  SAC 執業證書編號:S0080121070451

張文朗  分析員  SAC 執業證書編號:S0080520080009 SFC CE Ref:BFE988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