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2023年,VC/PE紛紛設立投行部
格隆匯 01-02 10:09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投中網,作者:陶輝東

近期,有投資人建議投中網關注一下併購市場,據説行情非常的火爆:“有家剛剛上市的公司,募了二十多個億,放話要做十筆以上的收購”,“還有家公司才過會幾天,就在找儲備項目了”。

查一下數據,的確有跡象顯示,已經低迷了好幾年的併購市場,正在明顯的回暖。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2年11月中企披露了484筆併購交易,環比上升11.16%,實現三連升。在IPO紅利已經逐漸兑現完畢之後,併購紅利正在悄然興起,這是一個好消息。

每當行業陷入“退出難”的時候,併購作為潛在的退出路徑之一就會得到特別的注意,而現在又是這樣的時候。

新上市公司開啟豪購

在當下的併購市場上,一個新興的羣體引起了特別的關注,那就是最近三年新上市的企業。

2022年12月28日,隨着螢石網絡、清越科技的上市,科創板上市公司總數正式突破500家大關。自2019年科創板註冊制落地以來,A股新上市公司的總數更是超過1500家,它們如今正在回過頭來成為一級市場上的主力買家。

它們不僅手上有天量的資金,還普遍地存在併購的衝動。僅最近一週,它們發起的併購就有:2022年12月28日,可孚醫療宣佈收購杭州萊和生物;12月27日,雙飛股份宣佈收購浙江搏樂;12月27日,慧博雲通收購同興科技;12月20日,紐泰格收購奧輝半導體……其中有些公司,比如慧博雲通上市一個月就啟動了併購動作。晨壹投資在2022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已經看到新上市公司作為買家的併購數量正在從2020年的零星幾單增長到2021年的幾十單,近期每月併購數量都在逐漸增長。”

前述投資人向投中網表示,註冊制之後上市的公司有一個常見的特點:業務線比較單一,原有產品的市場空間比較窄,公司的天花板比較明顯。這類公司上市之後要想再上一個台階,併購是順理成章的。

這一趨勢在過去幾年最熱的半導體賽道尤其明顯,通過併購提升行業集中度已經勢在必行。這位投資人表示:“半導體公司數量上已經明顯的過剩了,很多人憑着某一項技術就開始創業,也能得到資本的支持,做出產品來。但僅僅只是一個產品很難成為所謂的龍頭企業,所以一定是大量的併購重組。”對於那些在2020年、2021年半導體賽道估值還在高位的時期上市的企業來説,還有一個直接的壓力,那就是它們的業務體量很難支撐起市值。因此“買營收、買利潤”的邏輯也非常普遍。

與上一輪市場幾乎談之變色的“跨界併購潮”不同的是,這次的併購大多規模不大,基本沒有跨界併購,且以全現金交易為主,不涉及發行股份,因此節奏相當快。投中網梳理了最近一個月內新上市公司披露的收購預案,62%的金額尚不足1億元。這種“小額、現金”的特點,與成熟資本市場的併購更加相似,A股市場正在迎來一波真正意義上的產業併購潮。

對於VC/PE而言,這可能意味着另一波紅利。

實際上,這些新晉上市公司們充盈的腰包早就被VC/PE們盯上了。在近期的一次論壇上,一位投資大佬在演講中預測2023年的募資形勢會好轉,他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中國有超千家新上市公司,它們手握的資金超萬億元”。

IPO靠不住,併購要挑大樑了?

僅憑IPO獨木橋無法解決退出問題,已經逐漸成為業內共識。雖然註冊制落地以來A股已經貢獻了超過1500個IPO,但VC/PE行業的整體退出形勢卻愈發嚴峻起來,在2022年,DPI又一次成為到處都在唸的緊箍咒。統計顯示,2022H1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計發生約1295筆退出案例,同比下降50%,其中除併購退出外,其餘方式的退出交易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或許,這次拐點真的來了,是時候讓併購退出挑大樑了。

2022年以來,IPO的難度在實質性的提高。雖然2022年IPO過會率達到87%,但如果將取消審核或終止撤回的企業計算在內,那麼“真實過會率”僅有60%。一位券商投行部人士向投中網解讀道,審核現在不喜歡同質化的上市公司,如果所在賽道已經有同類公司上市,你的規模不如它,又不能很好地論證技術先進性,就容易被否。

這種情況下,對於很多跑的不夠快的公司而言,獨立IPO的窗口可能已經關閉了,被併購是更合理的登陸資本市場的路徑。正如經緯中國張穎近期發文建議,部分企業創始人以“更大的心胸”、“格局和膽識”去考慮被併購或者合併的機會。

還拿半導體賽道舉例。科創板推出以來有近100家半導體公司成功上市,A股半導體上市公司總數逼近200家,MCU等同質化競爭嚴重的賽道IPO的難度必然會大大增加。

與此同時,隨着註冊制擴容,極低流動性的小市值“殭屍股”也開始在A股出現了。截至2022年12月28日,科創板上換手率最低的公司呈和科技換手率只有0.10%,日成交額不足10萬股。晨壹投資文章中指出,近5年,A股低於30億元的小市值公司從不到50家已經增長到超過1300家,已經有近百家公司出現單日成交額不足100萬人民幣的現象。

因此,對VC/PE而言IPO已經不再等同於退出,相比之下併購才能保證拿到真金白銀。

為DPI頭疼的LP,對併購退出也非常之期待。某中部城市一家引導基金副總向投中網表示,他認為能夠解決“腰部項目”退出問題的GP才是“真的厲害的GP”。因為對於一隻基金來説,比較好的情況下也只有20%左右的IPO,大部分項目是很難上市的,如果這部分項目也能有比較理想的退出方案,整隻基金的回報才有保障。而對於這些腰部項目,最可行的退出方案就是被併購。這位副總表示,原來大家覺得北交所能讓腰部項目也實現上市退出,現在看這屬於“自作多情”了,北交所絕對不是用來給VC/PE退出的市場。

GP“補課”併購

有些動作快的GP,已經開始為大併購時代的到來做準備了。在2022年的一次投資論壇上,元禾璞華管理合夥人陳大同表示,2023年開始中國的併購潮將會出現,“我們基金在正常投資之外正在跟一些平台、公司、龍頭企業建立聯繫,做相關的準備”。

由於中國VC/PE長期以來的“IPO崇拜”,大部分GP在併購退出上沒什麼經驗。從數據來看,併購幾乎還是一塊沒有開墾處女地。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2年Q1-Q3,中國僅有139只私募基金以併購的方式成功退出,回籠資金總計僅276億元。在總的退出盤子中,這樣的規模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在2022年以來資本寒冬的背景下,很多GP在內部設立了“投行部”專門幫助被投企業融資。深圳一家PE的投行部人士向投中網表示,他現在的重點工作就是“勾兑”上市公司。但他也表示,上市公司對估值比較敏感,而且更喜歡有一定收入和利潤的項目,並不容易匹配成功。

對GP而言,併購退出實際上是一門很有講究的學問。前述LP就認為,GP應該充分運用自身的“信息優勢”,積極為被投企業尋找併購機會。他表示:“併購退出更需要GP發揮能動性,與企業創始人保持順暢的溝通,臨時抱佛腳就來不及了。”在併購的過程中,VC/PE的確能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有統計顯示,在併購交易中當買賣雙方擁有相同VC/PE股東時,交易達成的概率能提高近3倍。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