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我們從來不像現在這樣,需要大幅修改自己的投資邏輯
格隆匯 10-28 17:32

如果問一下大家,今年做投資,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我估計大部分人都會心塞,答案基本也能猜個大概。

無非是:難,很難,太難了。

確實,今年的市場環境並不友好,俄烏衝突、美國加息,還有疫情的干擾,令到不管是經濟,還是資本市場,都承受了重重壓力。被埋的,不單散户,就連專業投資機構,都難逃其中。

毫無疑問,這一次,最根本的推動因素還是時代變了。但是,每一次時代鉅變,總是無數的聲音,好的與不好的都混雜其中,就如亂花漸入迷人眼,看不清的話,迎接你的,依然是無數的被埋。

而如果與時俱進,迎接你的,一定是新時代、新機會。

01

吿別過去

週一的大跌,令到很多人都懵了,不出意外的,懷疑論又開始滿天飛。但才過了一天,市場又開始大反彈,大家的信心似乎又回來了。

作為研究員,我表示很無奈,股票市場的變臉速度,甚至比川劇變臉還要快。不過也得承認,股票市場本來就是這樣,兜兜轉轉,話題永遠離不開漲漲跌跌,市場神經又過於敏感,又或者是別有用心,每一次大跌,總是很多似是而非的説法,有的甚至直接上升到意識x鈦層面。

在我看來,大可不必,因為按照那些人的説法,那後面兩天股市反彈,是不是等於説可以把那一堆説法否定掉?

見高拜,見低踩,這樣做的意義何在?

説一千道一萬,要真的找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時代不同了。我們在去年的格隆匯文章中,也深入地探討過這個問題,現在有必要再提一遍。

過去40多年,我們都強調效率,不管黑貓白貓,只有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粗略翻譯成經濟語言,就是什麼手段不重要,能發展經濟就可以。現在,顯然不能再用這樣的邏輯,道理很簡單,在經濟很落後的狀態下,增長是唯一出路,為了獲得增長,可以暫時不必過於在意其他的成本,只要一門心思搞發展,全心全意搞經濟。

但是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成本問題就出現了,比如環保問題、公平問題、穩定問題,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充耳不聞只關心經濟,否則,問題足以吞噬這麼年來的成果。

當中的邏輯,其實很簡單。

就以這一年,最讓人大跌眼鏡的,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各種“茅”為例。祖師爺級別的貴州茅台,自從2021年2月登頂之後,高位掉到現在,已經快沒了一半了。

為什麼?

從商業模式上看,茅台酒幾乎無懈可擊,產能常年維持在一個水位,但是需求又不斷增長,要品牌有品牌,要市佔率有市佔率,只要輕輕加一下價格,就可以賺得盤滿缽滿。但是,它所助長的風氣與現在的價值觀取向完全相反,給社會所帶來的成本,正在吞噬它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想想茅台最大的消費羣體是誰?想想為什麼以前茅台不火,而是最近十來年才火來的?

這裏就不細説了,相信大家都能夠明白。

如果説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是半信半疑,那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考驗,現在應該沒有人再懷疑了吧,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茅台不斷的下挫。

時代鉅變,有些人確實很難適應,尤其是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因為投資“茅”也實現財富自由,成為人生贏家的人。但問題是,連YYDS的茅台都可以腰斬,在現在這個鉅變的時代,有什麼可以不嗎?

還有銀行茅、互聯網茅、醫藥茅......

邏輯不都一樣嗎?

當一個公司,產出的經濟效益無法cover它的總成本時,有形之手就會有動作,這個事絕不僅僅是國內才有,事實上,當年號稱自由世界的美國不也一樣做過?洛克菲勒石油集團後來怎麼樣了?就不扯這麼遠,世紀之交的微軟,也差點被拆分,最後雖然保住了,但早已沒了當年的囂張氣焰。

經歷了幾十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很多人的思維還是沒有辦法跳出“經濟”兩個字,甚至一讓他跳出來,他就上綱上線,但時代需要的,正是跳出經濟思維,上升到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裏。

02

迎接未來

投資界現在流行一個説法:

不要再活在上一個時代了。

很多人可能還沒有聽懂,説得直白點,就是做投資,要揮手吿別過去,迎接未來。

説得再直白一點,就是一些過去的提法,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升級,比如發展才是硬道理,貌似沒有錯,但放在現在大氣候,應該説高質量發展才是硬道理。

大會也不斷強調,經濟發展模式要迴歸實體經濟,要注重科技創新,花大力氣解決卡脖子難題。

不知道你聽懂了沒?

反正聽下來,有些行業的投資邏輯,基本可以用塌陷來形容,比如前面説的茅台,還有過去的各種“茅”,如果跟這個“迴歸實體經濟”、“注重科技創新”沒啥關係,然後又被資本推上巔峯的,基本涼涼,估值回撤了的還好,如果還沒回撤,接下來的境況會非常慘烈。

首先,過度的金融投機,其實是不允許的了,哪怕你多麼有道理。從房地產都能夠看出來,過去很多人都很堅定地説國家不會讓房地產倒下,因為房地產佔經濟總量很大,很多人的財產已經綁定在裏面,但你看看這一年多來,很多地方的房價其實已經實質性下降了,連房地產都能這樣,你説一個上市公司,要顧慮什麼?又有什麼好顧慮的?

其次,常規的行業,該回歸各自應有的屬性,比如涉及到較大公共利益的,屬於基礎設施屬性,就應該賺基礎設施的錢;比如滿足剛需的,就應該賺剛需的錢;當然,如果是非剛需性的,那也是允許賺高利潤,但不允許太高調,至少價值觀導向不能搞反了。

第三,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符合國家發展方向的產業,會得到非常大的扶持,資金、政策、税收,等等,而且是源源不斷的獲得。要知道,現在的執行力是非常強的。既然下定決心,那就應該,也必然會全力以赴。

以上三點,足以指導我們未來至少10年的投資邏輯。

03

科技創新才是未來

具體到產業方向,這裏重點講一個,信創。

信創的底層邏輯其實很簡單,信息資源在當今世界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能源、天然氣等戰略性資源,加上一些互聯網公司暴露出來的安全問題,國家已經深刻地注意到信息安全問題。

説得再直白一點,就是信息資源很重要,也很值錢,看看全球的科技巨頭,不僅在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問題幫助自己的國家,而且每年都賺取大量的利潤。從這個角度上講,信創是和國家前進方向高度一致的。

但是,一些基礎性的信息技術、架構,如半導體、操作系統,仍然掌握在美國手裏,只要不實現自主可控,只要我們仍然採用美國的基礎技術,那我們就會繼續受制於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獨立自主,也無法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過去國力、科技實力不夠強的時候,中國沒有太多選擇,只能被動跟隨,以換取經濟發展的機會,但到現在,再被動跟隨,已經不合時宜。

更重要的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不進則退,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中等收入陷阱,只有突破,否則過去的成就都可能保不住,而突破的唯一路徑,就是靠科技創新,在這點上,我想上層已經非常明確,思想上也極其的統一。

這才是中國最大的產業趨勢,政策扶持、市場激勵也是毫無疑問,這點在現在整體尚低迷的市場環境下,顯得尤為可貴。

另外,撇開這方面的原因,只從經濟層面去看,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半導體、消費電子、汽車等市場空間,都是全球最大。產業的發展,不能單靠喊口號,否則就會走向蘇聯的道路,需要企業和市場的互動,或許技術上還存在不少硬骨頭,但有市場的正向循環,企業就可以源源不斷地投入,然後收穫市場效益,再投入,再產出,在不斷地循環過程中,最後實現螺旋式的躍遷。

中國很多的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基本都遵循了這個過程,典型的如光伏、新能源汽車,現在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

或許,習慣了長時間的“我們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語境,不少人下意識地持懷疑的態度,就像看到國產電動車亮相歐洲,9月份出口量超越德國,排到全球第二,很多人的反映依然是:

怎麼可能?

但是,這就是事實。

所以,像半導體、操作系統、基礎軟件等領域,也會遵循這一過程,擺在面前的路,是有難度的,但一旦實現突圍,前面就是一路坦途。

都説投資講求投國運,高質量、科技創新、技術突圍,就是最大的國運。

而説到信創投資,可能不少投資者會認同大方向沒有錯,都也會覺得專業度要求太高,不像大眾消費品那樣容易看明白。對此,還是那句話,專業的事可以交給專業的人做。

就拿大數據ETF(159739)來説吧,它跟蹤的是中證雲計算與大數據主題指數,覆蓋了信息技術創新產業上中下游龍頭,包括CPU、整機、操作系統、辦公軟件、網絡安全等,與信創產業關聯度高達50%,是市場上與信創投資主題相關度最高的ETF。前十大成分股中包含,金山辦公、恆生電子、用友網絡、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多個信創產業核心龍頭,淨值也處於持續上升中,過去半個月,上漲幅度達到20%。

另外,跟蹤國證半導體指數的半導體(159813),基本囊括了半導體領域的頭部公司,淨值同樣在持續上漲中。

04

結語

今年的宏觀環境,確實不太好,很多過去的YYDS公司都暴雷的暴雷,大跌的大跌,但回過頭看,這其實是一個好事。

時代切換之下,也應該有這麼一個過程,現在不敢説這個過程已經結束,但對於未來,其實真的不必過於悲觀,反而應該樂觀起來,因為新時代已經到來,新的征程已經起航。

雖然我們從來不像現在這樣,需要大幅修改我們的投資邏輯,但是這種順應時代變化的修改,有朝一日會得到源源不斷地回饋。

我們也只有適應新時代、新變化,才能夠在投資的路上走的更遠。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