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醫美熬過了至暗時刻

去年7月至今,多數醫藥投資者都經歷過失望、煎熬、辛酸,甚至到絕望的心路歷程。

中證醫療連續下跌了10個月以上,累計跌幅高達46%,回調深度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具體到個股,更是慘不忍睹,期間最大回撤超60%的有58家,超50%的有164家。

大醫藥中,創新藥、CXO、醫療服務、疫苗等細分明星賽道龍頭都出現了“崩盤式”暴跌。諸如,恆瑞醫藥最大回撤近70%,通策醫療回撤67%,智飛生物回撤56%,康龍化成暴跌51%。

而醫美細分賽道,整體受災相對最輕。愛美客最大回撤42%,貝泰妮回撤34%,華熙生物回撤59%,而珀萊雅更是回撤僅不足10%。

今年,中證醫療追隨大盤同樣繼續暴跌23%,並超過上證指數-15%。然而醫美賽道明顯抗跌,愛美客下跌12%,貝泰妮下跌3%,華熙生物下跌18.8%,珀萊雅下跌8%。

醫美巨頭相較於大醫藥與大盤呈現更強更足的韌性。市場究竟在演繹什麼邏輯?

01

商業模式

大醫藥行業持續暴跌,主要邏輯是估值與業績的戴維斯雙殺。

在去年7月之前,醫藥行業經歷了長達將近2年的極致抱團,中證醫療PE倍數一度去到了108倍,逼近2015年6月最高的130倍。不論是絕對值,還是歷史相對值,泡沫都極大。物極必反,醫藥整體估值快速回落,跌到現在的34.4倍,較最高回撤68%。

最近8年,中證醫療平均估值水平為60倍,而現在僅為34.4倍,遠遠低於前者。可見,市場這波狠殺不只是擠泡沫,不少細分領域基本面邏輯也一定程度上遭遇了動搖。否者,不太可能如此極端殺估值的。

在我之前的文章也分析過,大醫藥行業面臨重大變局。從最上層的宏觀維度來講,國家要實踐雙循環戰略(重點是內循環),重點是讓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增長引擎。

而人們的消費力和消費意願又明顯遭到三座大山的擠壓——住房、教育、醫療,那麼改革大方向就是破除,甚至移走三座大山(雖然過程會比較長)。其中,醫療改革大方向是過渡到公共服務屬性,而不是繼續容忍高度產業化,醫藥公司暴力賺錢的時代或許已經悄然過去。

過去,人們的醫療負擔很重,包括自己掏錢和醫保基金掏錢(國家財政)——中國衞生總費用從2000年的4586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65196億元。不足20年,醫療費用翻了13倍,年複合增長15%,遠超GDP的增速。並且,這幾年受到新冠疫情衝擊以及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財政收入會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總之,為財政降壓、患者減負就成為醫療改革的主線。比如,集採常態化,應採盡採,深度與廣度,持續超預期,成為改變創新藥行業投資的殺手鐗。

醫美賽道不一樣。當前,愛美客滾動市盈率(PE-TTM)為95倍,貝泰妮為85倍,華熙生物為73.4倍,珀萊雅為62倍。這些龍頭PE相較於中證醫療的估值倍數要高很多,這又是為什麼呢?

殺估值的時候,關鍵的基本面邏輯沒有動搖。

醫美雖然歸類於大醫藥行業,有一定醫療屬性,但同時又具備很強的消費屬性。大家都知道,消費型公司,市場給予的估值都比較慷慨,背後是商業模式尚佳。

醫美化粧品解決的是消費者愛美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幾乎是永續的,全民級消費,且一旦認定這個品牌,養成消費習慣,一般情況下就會終身復購。

從投資底層邏輯來看,只有自由現金流持續保持較高增長才能獲得高估值。基礎概念看,(股權)自由現金流=税後淨利潤+攤銷折舊一資本性支出一營運資本追加額一債務本金償還+新發行債務。

醫美化粧品基本都屬於不需要什麼投資,沒有什麼負債利息(很少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還可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賺取大量自由現金流的行業(淨利潤≈自由現金流)。從股票定價邏輯來看,這算是非常好的商業模式。

而創新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眾多醫藥細分領域,並沒有很強的消費屬性,在遭遇政策持續的改革預期之下,基本面有一定程度上的動搖,而醫美幾乎不受影響與衝擊。從內循環大戰略上看,醫美消費也是社零消費非常重要的領域,政策上應該多給予支持才對,而不是敲打。

02

基本盤

在大醫藥行業投資如此悲觀的大背景下,市場當前仍然給醫美幾大巨頭超60倍以上的估值。憑什麼?

從行業邏輯上看,醫美市場規模持續保持較高增長,且受到宏觀經濟下行影響相對要小一些,韌性會比較強。

2020年,新冠疫情第一年。中國化粧品零售總額為3400億元,仍然同比大幅增長13.64%,遠超社會零售總額同比-3.9%。2021年,化粧品零售總額為4026億元,同比增長18.41%,超社會零售總額的12.5%。

從2011-2021年,中國化粧品零售額從1103億元猛增至4026億元,年複合增速13.82%,超過社會零售總額的9.38%,超過GDP的8.89%。此外,在2008年次貸危機,醫美化粧品下降幅度與速度要低於整體GDP和社零總消費,而經濟復甦週期,又要相對明顯快於後兩者。

很顯然,醫美化粧品受到宏觀經濟週期要小一些。比如今年,各行各業下行壓力較大,但醫美行業要相對要抗壓一些。這從上市公司的財報中能看出一些端倪來。

一季度,愛美客營收4.31億元,同比增長66.07%,歸母淨利潤為2.8億元,同比增長64.03%。銷售毛利率為94.45%,創下歷史最高記錄,銷售淨利率為65.03%,略低於去年全年的66.12%,處於絕對高位水平。期間,銷售費用5390.8萬元,同比大增94.59%,佔總營收的比例為12.5%,而去年末為10.8%。銷售費用率上升,大概率是為了推廣新品濡白天使。機構預測,該新品未來出貨量將超過10萬支,佔總營收的10%以上。

一季度,貝泰妮營收8.09億元,同比大增59.32%,歸母淨利潤為1.46億元,同比大增85.74%,均要快於去年業績增速水平(營收增52.57%,歸母淨利潤增58.77%)。

據Euromonitor數據顯示,薇諾娜在皮膚學級護膚品國內市場排名穩居第一,市場份額較2020年提升約2%,相較2020年,薇諾娜的國內市場份額接近第二、三名的總和。

2015-2020年,中國皮膚學級護膚品市場規模從60億元增長至166億元,年複合增速高達24%,遠高於護膚品以及化粧品整體增速。並且,未來幾年,Euromonitor預計將不低於20%的增速增長,到2024年達到431億元。

皮膚學級護膚品屬於功能性護膚品大類領域。華熙生物最近幾年也明顯發力、轉型該賽道。2019年-2021年,華熙生物功能性護膚品營收分別為6.34億元、13.46億元、33.1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9%、112%、147%。

與貝泰妮王炸單品牌戰略不同,華熙生物一開始就是多品牌戰略,構建了潤百顏、誇迪、米蓓爾、BM肌活,分別切入玻尿酸護膚產品、抗初老產品、敏感肌產品、活性成分功效產品。其中,誇迪卡位高端,價格帶為500-1500元,潤百顏卡位中高端,價格帶為200-500元,擁有長期增長空間。

幾千億的化粧品盤子,大眾美粧市場仍佔主導,但中高端增速明顯快於前者。2017-2021年,中高端佔比從21.3%提升至26.3%,幅度為5%。

在大眾美粧市場,佔比73.7%,也會有機會。珀萊雅作為國貨經典,盈利能力、確定性以及戰略調整能力偏強。這波大醫藥崩盤,珀萊雅是回撤幅度最小的醫美龍頭了。

一季度,珀萊雅營收12.54億元,同比增38.5%,歸母淨利潤為1.58億元,同比增44.16%,業績整體增速明顯加快。同期,毛利率和淨利率分別為67.57%、13.5%,均穩步提高,盈利能力增強。

綜上分析,醫美化粧品行業賽道良好,未被宏觀政策(諸如集採)所改變,疊加龍頭們業績的持續高速增長,亦是市場當前仍然願意給予60倍以上估值的重要因素。

03

尾聲

機構掌握着市場的話語權。先看北向資金,珀萊雅(市值88.57億,股份比例為22.66%)、愛美客(22.15億,2.16%)、貝泰妮(12.06億,2.16%)、華熙生物(3.44億,0.55%)。整體行業持有水平在穩步提升,並沒有隨着今年外資大幅流出而流出。

再看國內公募機構一季度持倉,愛美客(市值73.63億,股份比例為7.25%,大幅加倉)、貝泰妮(25.4億,3.2%,小幅加倉)、珀萊雅(7億,1.8%,小幅減倉)、華熙生物(0.76億,0.12%,大幅減倉)。可見,公募機構在最近幾個季度調倉較為明顯,愛美客加倉多,華熙生物則瘋狂減倉,與外資對待醫美龍頭倉位有較大不同。整體看,機構對待醫美化粧品的態度仍然是OK的,並不像創新藥等細分領域被大幅拋售。

不可否認,醫美行業整體仍然會受到宏觀經濟下行帶來的衝擊。今年一季度,醫美龍頭增速尚可,但接下來一年半載應該也會有影響,只是相對抗壓一些。此外,當前佈局還要結合A股大盤是否企穩、個股估值狀態以及個人交易策略來綜合考慮,並沒有標準答案。諸如,珀萊雅當前PE為62倍,位於最近5年估值中位數以上,並沒有被低估,對於保守的投資者,是可以繼續等待的。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一旦大盤以及大醫藥行業整體回暖走估值修復邏輯的時候,醫美不會缺席,應該還會有相對超額的回報率。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