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萊德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截至1季度末,其資產管理規模達9.57萬億美元。
“ 華爾街之王 ” 貝萊德 在 中國 成立了 首家外資公募基金公司 , 去年 9月 發行了首隻公募基金 產品 -—— 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基金 。
今年1季度業績浮出水面,收益-14.90%,低於業績比較基準收益-10.50%。基金自成立以來收益率-27.64%,最新淨值0.72。
1
貝萊德重倉股大調整
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成立初期募集規模66.81億份,截至1季度末,基金總份額60.07億份。 受業績波動影響, 疊加 投資者淨贖回,基金規模從成立初期的 66.81億縮水 至50.43億。
在1季度,股票倉位也由去年末的63.31%升到76.1%。值得注意的是,十大重倉股迎來了大幅調倉。
去年4季度末第一大重倉股——立訊精密,直接消失在1季報的十大重倉名單中。此外,減持了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1季度兩隻銀行股合計持倉市值4.6億元。
1季度,基金經理從新能源、光伏設備和電子板塊發掘了幾家新公司。具體來看,十大重倉股新進聖邦股份、固德威、禾邁股份、伯特利、邁爲股份、聞泰科技,其中固德威跌24.97%、邁爲股份跌18.08%、聞泰科技跌37.12%。
立訊精密、貴州茅臺、巨星科技、道通科技、鴻路鋼構和東富龍等退出前1季度十大重倉股。
這麼來看,十大重倉股裏除了士蘭微股數沒變化,其餘都有變動,基金換手率挺高。
對於旗下產品淨值波動, 基金經理在1季報中坦言: “1季度表現弱於業績比較基準,主要是由於新能源、電子等相關持倉形成一定拖累。 ”
來自華爾街的全球最大資管,規模縮水,業績有點難看,主要是高位買了半導體和新能源。
自基金成立以來,遇到市場調整,頂着“首隻外資公募產品”光環的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基金顯得有些“生不逢時”,但這並未打消貝萊德持續佈局中國市場的信心。
2
貝萊德看好的三條主線
對於未來中國股票市場的展望,貝萊德環球新興市場股票投資團隊基金經理劉雅俊:我覺得A股和港股的連通性是在不停的增加的,但也有不同,如我們也可以看到,A股尤其是創業板和美國納斯達克的相關度要比過去幾年高多了。因爲外資的介入,這兩個市場已經越來越趨同。
貝萊德認爲A股更多的是第二產業(中遊企業),包新能源、半導體或者高端製造等,還有一些消費企業。而港股市場可能40%~50%都是一些傳統的行業,包括房地產、金融等,是比較偏重第三產業的佈局。
貝萊德覺得在這兩個市場上的投資方法都是共用的,A股市場主要有三條主線:
第一,在通脹主題下,貝萊德做了一些上遊原材料包括農產品、化工等一些領域的佈局。因爲上遊現在的利潤非常可觀,而且上遊的一些有全球業務的標的如銅、鋁等,他們在全球的庫存是一個極低的水平,另外,如全球的航運其實現在也還是處於一個供不應求的情況。
第二,在碳中和主題下,新能源領域的機會還可以精挖,畢竟今年確實出現了分化。貝萊德找在整個行業當中的局部亮點,並且估值還相對趨於合理的公司。
第三,在人口紅利主題下,中國的巨大的人口以及中產階級的不停增長會帶來消費以及醫療的需求。其中,今年受上遊原材料影響不那麼大的、需求相對穩定的領域,比如乳業等,貝萊德覺得這是相對穩健的。
3
短暫回調還是水土不服?
貝萊德中國新視野基金經理在1季報中承諾:儘管市場風格變幻莫測,本基金將恪守初心,着力於尋找並耐心持有優秀的成長型公司穿越週期,着眼於長期可持續的回報。
在《致投資者的一封信》裏更是坦言:
縱觀市場興衰起伏,短期風格輪動切換時有發生,我們更希望從長期視角出發去審視市場發展的趨勢與規律。
因爲相信,所以堅持,成長股投資亦是如此。我們看到了疫情期間國家、醫護和居民各方的努力和堅持,雖短期倍感煎熬,但我們知道疫情終將散去。
同樣,我們也看到了這些民族企業在全球競爭下的奮鬥與拼搏,雖然短期迷霧環山,但相信終將撥雲見日。
民間有句話流傳得很廣,巴菲特在美股市場很牛,但讓他來A股分分鐘教巴老做人。此次頂着光環進入A股的華爾街之王,是短暫回調還是水土不服?恐怕只能邊走邊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