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廣發策略戴康,作者:廣發策略戴康團隊
22年把握不確定中的確定性,聚焦業績預期上修的兩條線索——通脹受益鏈、以及“穩增長進化論”。
首先,逆全球化加劇供需缺口,通脹鏈條受益。俄烏地緣風險及隨之而來的“逆全球化”加深,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的通脹預期。煤炭、有色(如鋁)、化工(如鉀肥)等為代表的通脹受益品種有望延續供需缺口,業績預測出現上調。
其次,22年的穩增長為高質量的穩增長,我們梳理為“穩增長進化論”的三條抓手:舊式、以舊轉新、新式。如3.6《穩增長進化論:量與質,破與立》所述,22年的“外圍不確定”是滯脹+收緊、地緣政治風險,“內部新格局”是地產供需梗阻、以及雙碳新週期,22年穩增長週期對應着全新的進化思路,指向三條配置線索——
第一是“舊式”穩增長,主要指傳統地產、消費承載的經濟“穩定器”作用;
第二是“以舊轉新”穩增長,搭建了傳統制造革新的橋樑,實現低碳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產業轉型,路徑包括國企改革、低碳轉型、能源穩增長等;
第三是“新式”穩增長,撬動新興產業投資升級,具體領域如數字新基建、雙碳“新能源+”等。
地緣風險加劇“供需缺口”:22H2產能才開始“投產”,且產能利用率高高位的資源/材料。我們在2.27《如何看俄烏局勢對A股的影響?》中判斷,俄烏地緣風險仍將強化全球資源/材料的供給約束,建議關注3條通脹受益的投資線索:(1)“供需缺口”延續的資源品(石油/鋁/鉀肥);(2)供給收緊擔憂的農產品(玉米、油脂油料);(3)受益於避險情緒升温的貴金屬(黃金、白銀)。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俄烏衝突以來(2.24至今),全球主要經濟體股市中,資源和部分材料行業的漲幅排名靠前,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投資者對於國內資源/材料行業的風險偏好。
地緣風險加劇“供需缺口”:22H2產能才開始“投產”,且產能利用率高高位的資源/材料(煤炭/有色小金屬/化工製品)。在二級細分行業中,我們篩選供給相對“剛性”的行業:預計產能22H2之後“投產”、產能利用率(2010年以來的分位數)高的細分行業,這些行業主要集中在資源和材料等領域。從供給端來看:地緣風險升級強化全球行業供給約束,A股部分資源/材料行業“供需缺口”有望延續;而從需求端來看鋼鐵行業延後碳達峯提升煤炭需求、新能源車高景氣強化有色小金屬/化工製品需求。
兩會對於經濟增長目標給出了5.5%的市場預期上限,因此今年的穩增長仍無法忽視傳統地產鏈、及消費領域承載的“穩定器”作用,對應着“舊式”穩增長的投資機遇。具體來看線索有二——
1、六部委呼應金融委會議,地產沿着“穩產能-穩銷售-穩信用-穩投資”的政策疏導展開
自2.21《地產鏈穩增長,22年如何佈局?》我們持續提示重視本輪地產股的配置機遇。歷史上典型的穩增長大年,不論是地產寬鬆週期(08年、14年)、還是中央表述未有嚴格放鬆的週期(12年、18年),地產行業均有絕對和超額收益機會。本輪來看,由於地產企業現金流惡化帶來供需兩端梗阻,“因城施政”已於近期明顯發力,如3.1鄭州重啟“認貸不認房”,未來地產政策疏導有望沿着“穩產能-穩銷售-穩信用-穩投資”的脈絡展開,將有助於市場信心修復。
本輪地產情彈性及持續性與歷史水位仍有距離:本輪地產行情自低點至今,地產指數上漲20%,與歷史上中央未有大幅寬鬆、地產行情較弱的週期(例如12年、18年)相比亦仍有距離。
從行情持續性來看,地產股持續性起碼可以看到銷售恢復、融資改善、房價上漲等數據改善信號。歷史四輪週期地產行情持續性起碼可以觀察到數據改善,如銷售、籌資數據改善(新開工和投資的領先指標),而本輪地產數據仍未有顯著改善跡象,2月的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累計同比仍在下行,截止3月前10天47城商品房成交面積仍同比下降39.5%。
此外,地產也是22年動態PEG佔據優勢的行業之一。金融委會議的表態及五部委針對房地產風險的跟進,表明政策的疏通有助於地產業績預測從悲觀逐步上修。
2、科學防疫+地產企穩預期,消費預期將漸次修復(社服/家電傢俱)
新版方案體現了更科學的防疫策略、疊加地產TO-C鏈率先改善,疲弱的消費預期有望逐漸迎來修復拐點。
首先,防疫政策出現邊際變化,消費服務業迎來業績拐點預期。22年3月14日,國家衞健委發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提出了更為科學的防疫策略,如優化病例發現和報吿程序、對病例實施分類收治、降低出院標準及後續隔離要求等。未來科學防控之下,“穩增長”與“動態清零”之間將更易找到相對均衡。由此,業績與疫情相關高的酒店、餐飲等消費服務板塊迎來修復的確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部分必需消費行業公司陸續發佈1-2月經營情況,業績表現穩健,有助於緩和市場對於消費疲弱的悲觀預期。
其次,地產預期邊際放鬆,銷售回暖預期之下,TO-C地產銷售鏈的家電、傢俱業績預期有望扭轉。從“因城施政”的地方性政策調整來看,今年地產鏈中可能率先改善的數據是銷售鏈條,需求傳導至To-C端的地產銷售鏈。地方的政策調整會帶來居民需求端改善,購房需求的變化帶來To-C端的銷售鏈行業景氣修復預期。從家電行業的高頻數據來看,22年以來周頻的線下白電零售數據負增長出現收斂,而白電龍頭採取提價手段轉嫁成本壓力,終端零售均價同比提升明顯——根據奧維雲網數據,年初以來空調、冰箱、洗衣機線上/線下零售均價分別同比+12.9%/+9.4%、+0.0%/+15.5%、+4.1%/+12.6%(詳見廣發家電3.15《2022年一季報業績前瞻:景氣底部,龍頭穩定增長彰顯經營韌性》),需求改善疊加提價傳導,相關地產鏈消費的業績觸底預期有望逐步帶動估值修復。
1.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收官年”向綠色化、數字化戰略轉型
“三年行動”重點在於產業戰略轉型,重點關注能源系(電力央企)併購重組。改革方向之一:綠色化轉型。(1)綠電佈局。據智匯光伏整理2021年完成的25筆光伏項目交易,總規模為5443MW,其中買家幾乎均為國企,國家電投購買了2244MW;(2)火電轉型。第一,改造升級現有煤電機組(低碳);第二,煤與清潔燃料耦合混燒或燃料替換(零碳);第三,高效煤電或生物質火電+CCUS(負碳)。改革方向之二:數字化轉型。能源類央企通過數字化提高生產運營智能化水平,如智能製造、智慧園區、智能場景等。兩網、三桶油等央企已紛紛組建了專門數字化公司。
2. 國企傳統週期“低碳轉型”再加槓桿(綠色建築/煤化工/再生鋁)
地產/基建鏈以外,國企傳統產能“低碳轉型”再加槓桿,也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我們在2.6《A股開門紅如何佈局?》中指出——在“房住不炒”和地方隱性債務約束下,地產/基建鏈“穩增長”效果相對有限,同時,“十四五”新能源(碳中和“先立”)領域的投資規模每年也只有2-3萬億,均較難成為增持“穩增長”鏈條的最優選。
那麼,在地產/基建/新能源以外,誰能夠承擔“穩增長”寬信用最終“借款人”的角色呢?我們建議:不妨考慮國企傳統產能“低碳轉型”(碳中和“後破”)再加槓桿。我們在2.8《“雙碳”新思路:傳統產能再加槓桿》中進一步指出——
(1)16-17年“供給側改革”以及18年以來的“供給收縮常態化”政策下,國企傳統產能的盈利能力改善、槓桿率回落、產能擴張受限使得自由現金流不斷累積,有能力/有意願進行“低碳轉型”佈局未來“低碳時代”的全球競爭優勢;
(2)經測算,在工業企業層面,如果國企的槓桿率加回到16年的相對高點,則將釋放總計約15萬億的信貸需求。在上市公司層面:如果建築裝飾/公用事業/鋼鐵/化工/有色5大行業的槓桿率加回到10年以來的相對高點,大致能釋放6.74萬億信貸需求。我們判斷:國企傳統產能“低碳轉型”既是碳中和“後破”的主要方向,也是“穩增長”寬信用的關鍵線索,建議聚焦國企傳統產能“低碳轉型”的5大領域:建築(裝配式建築)、公用事業(綠電)、鋼鐵(特鋼)、化工(煤化工和新能源材料)以及有色(再生鋁和有色小金屬)。
1. “新基建”與“數字經濟”交集領域相對景氣佔優,重點關注IDC、工業互聯網
“新基建”底座與“數字經濟”支架雙加碼。根據《“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指引,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2020年為7.8%),“東數西算”工程(2月啟動)助力數字新基建。新基建與數字經濟牽引,撬動新興產業投資升級,將成為新式穩增長助推器。建議關注“新基建”與“數字經濟”交集領域如IDC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以及產業數字化代表性行業如智能汽車等。
數字經濟主題投資機會存在三大預期差:預期差一:俄烏衝突凸顯國家安全重要性,數字經濟將會成為大國角力新方向。預期差二:數字經濟的“穩增長”效用可能超預期。廣義數字經濟佔據我國經濟總體量約4成。預期差三:“東數西算”工程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基。“東數西算”是繼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之後的又一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有望充分帶動相關產業鏈受益,如IDC產業鏈上游包括設備、設施和軟件供應商、中游包括IDC建設者和服務商以及下游各行業應用客户。
此外,根據20-22年三年業績景氣指標(營收增速、淨利潤增速、ROE),也可以看出整體穩定向上的新興產業聚焦“數字經濟”與“新基建”交集——大數據、工業互聯網(雲計算、機器人)、人工智能。
2. 雙碳“新能源+”景氣分化,重點關注邏輯邊際改善的光伏、風電
新能源車上游原料高價延續,下游滲透率斜率引憂。第一,鋰礦資源緊缺導致碳酸鋰開工率大幅下降,截至3月初,新能源汽車上游碳酸鋰價格為49.5萬元/噸,較上月同期再上漲35.99%,原料價格約2年左右完全傳導至下游整車環節(碳酸鋰漲價從21年初起),目前特斯拉、比亞迪等下游車企均已承壓開始漲價;第二,新能源車滲透率去年由4%漲至19%,2025年規劃目標為20%,加上22年為補貼退坡延後的最後一年,預期政策驅動將有所放緩。
相比新能源車,風電受上游價格擾動較小,特別是當前光伏上游硅料價格企穩,組件價格有望迴歸合理水平,外加4-5月大基地項目陸續啟動,邊際邏輯有所改善。
3. 構建新興產業比較新範式,尋找“破壁滲透期”α增量點
在1月5日報吿《滲透率三階段,新興產業如何演繹?》中搭建了“滲透率三階段”框架,即破壁滲透期(滲透率0%至20%以上,一階導上行)、高速滲透期(滲透率20%-40%以上,一階導維持高位)、飽和滲透期(滲透率逐漸至天花板,一階導回落低位)。其中,“破壁滲透期”對應着欣欣向榮的產業趨勢、100%以上的盈利中樞,股價可實現“戴維斯雙擊”。
尋找“破壁滲透”α領域意味着尋找穩增長的新增量點,基於此,我們構建了“當前滲透率-驅動因子-滲透天花板”的追蹤比較框架。滲透率代表了新商品、新商業模式、新用户習慣對傳統產業的替代率,以滲透率為核心座標刻畫,便可尋找當前滲透率水平處於破壁滲透早期(0-10%)+滲透率天花板高(滲透率可以達到80%-90%)+具備強驅動因子的最優解。其中,(1)當前滲透率:通過“新品類a的新增量/全品類A的新增量”來計算;(2)未來驅動力:對於當前的滲透率水平,未來帶來持續滲透的“驅動因子”(構建“政策+技術+需求”因子模型);(3)滲透天花板:判斷滲透率的天花板,即潛在的滲透空間。
我們用可追蹤的滲透率指標體系聚焦六大新興產業及其細分行業,衡量其當前滲透率及滲透天花板,篩選出當前處於“破壁滲透期”早期(滲透率0-10%),且未來存在戴維斯雙擊的新興領域,如VR設備(1.93%)、5G基站(2.04%)、半導體設備(3.25%)、光伏(1.96%)、風電(7.90%)、掃地機器人(5.4%)等。當前滲透率的計算遵循新興增量替代傳統存量的邏輯,選取的滲透率指標需具備可持續追蹤、發佈頻率高、可細分、可預測的屬性,同時,可通過遠期政策規劃、國內外歷史經驗、行業空間估算等方式預估測其滲透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