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證券研究,作者:華鵬偉 林劼 華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考核,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政策指引的方向,有利於推動電源、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加“電能替代”與用能向可再生能源轉變利好新能源行業發展。
▍政策指引逆週期調節和雙碳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發展的支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
會議還指出,要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要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考核;創造條件儘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
政策指引的方向,超前基礎設施建設和逆週期調節有利於推動電源和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雙碳發展明確,推動終端用能向可再生能源轉變,而考核方式的變化也有利於部分緊張環節產能的釋放,緩解上游原材料緊張帶來的產業鏈價格與供應壓力。
▍政策指引和現實情況推動電源和電網投資建設。
超前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逆週期宏觀調節有利於推動電源和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接入和“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新型電力系統的支撐,而新型電力系統在發展中面臨着“雙高”和“雙峯”的問題,“雙高”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電力電子設備,“雙峯”即冬季和夏季兩個用電高峯,而“雙碳”目標的實現不僅要求新能源使用比例不斷提升,還隱含了下游終端用能持續向電能轉移的要求。在這樣的趨勢下,出現了用電量的持續增長和結構性的缺電,從而推動對於電源和電網的超前投資需求,而電源的投資不僅包括新能源發電電源,還包括基荷電源和調峯電源;電網投資包括跨區域輸電線路、配電網智能化和信息化以及儲能系統等。這些投資也是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的必然要求,為逆週期宏觀調控提供了支持和可能性。
▍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考核有利於推動終端用能向可再生能源轉變。
新能源用能指的是在終端用能中消費是可再生能源發電或可再生能源的其他能源轉化形式;原料用能指的是用作原材料能源消費,而不作為燃料、動力使用。這樣的政策安排,有利於推動終端用能向可再生能源轉變,緩解原料用能帶來的壓力。終端用能向可再生能源轉變,增加全社會消費可再生能源的積極性,我們預計2022年國內新增光伏裝機超過65GW,新增風電裝機超過45GW,其中工商業分佈式光伏將會成為其中的亮點。此外,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穩定新能源發展的節奏,避免“運動式”減碳,一方面為經濟發展提供基荷電源,另一方面為新能源的發展提供調峯電源,打開新能源發展的長期增長空間。
▍儘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考核方式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能耗“雙控”的邊際改善。前文提到的原料用能不納入能耗指標考核緩解企業的用能壓力,而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有利於轉變能源約束方式,推動更大範圍內的可再生能源應用,實現從控能向控碳方向轉變,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也有利於部分緊張環節產能的釋放,緩解上游原材料緊張帶來的產業鏈壓力。2021年以來,我們看到在光伏和風電產業鏈上都面臨着原材料漲價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受限於能耗“雙控”,這樣的局面有所加劇,這樣的考核方式下,如果企業拿到清潔能源的能源供應和預留的總量指標,可以有序的推動後續的擴產,緩解原材料緊張,推動下游需求釋放。
▍風險因素:
宏觀經濟下行超預期;政策規劃落地不及預期;原材料價格下行不及預期;投資強度不及預期。
▍投資策略:
政策指引明確的發展方向,超前基礎設施建設和逆週期調節;“雙碳”目標的實踐將推進和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我們看好“雙碳”發展背景下,新型電力系統中新能源快速發展與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協調推進。重點推薦“雙碳”目標下,新能源及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受益標的:國電南瑞、許繼電氣、福斯特、錦浪科技、良信股份、東方電氣、匯川技術、隆基股份、金風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