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智商税收割大師撞牆了!
格隆匯 12-18 14:18

作者:君臨研究中心

來源:君臨財富

吃肉沒跟上,捱打次次在,或許指的就是同花順吧。

自從股價在7月到達187.99元的頂峯後,同花順就驟然進入賢者時間,且CD超乎尋常的長。

雖然回調幅度不是特別大,但年漲幅已下滑到30%出頭,別説創業板,連深成指都跑不贏,僅能虐虐做俯卧撐的上證。

再把時間拉長點看,從19年4月至今,同花順恰似40歲後的老男人,沒火要惹火,惹火了又沒料,浪費了這段時間的無限春光。

這還是曾經的電動小馬達?

特別是在東財高歌猛進的時候,是時候給互金雙傑重新畫像了。

1 同花順怎麼了?

同花順的彈性遠比東財大。

—魯迅

不知是那位分析師下了這個定論,廣而告之後成了顛撲不破的真理,也成了同花順必吹之點。

但我們仔細研究後,想問下:

閣下畢業於新東方,還是山東藍翔?

不然怎會有這樣的迷之錯覺。

先看2015年那波行情。

從14年1月開始,東財從1.5元漲到最高的27.46元,翻了18.3倍,同花順從2.01元漲到138.63元,翻了68.97倍。

嗯,股價彈性的確吊打東財。

可對比業績呢?

兩年時間,同花順營收翻了7.84倍,東財11.8倍。

淨利潤,同花順翻了43.5倍,東財369.8倍。

無論是絕對數還是增幅,同花順均被東財吊打,這叫彈性遠大於東財?

同花順之所以漲得更好,無非是盤亮條順,符合當時小而美的市場風格,而東財市值大PE高,漲不過是必然的事。

但市場先生不講股德,在彈性大的預期中,同花順在2019年再次迎來巔峯。

從2019年1月開始,短短4個月同花順就從36.87元漲到133.71元,翻了接近3倍,而東財漲幅僅可憐的89.59%,且3月初就開始回調。

誰讓東財沒想象力,且要跑去當券商呢?

“自甘墮落”的東財,成了背景帝。

同花順漲幅如此巨大,皆因當時行情好轉,成交量創三年新高,投資者計算器按得啪啪響。

比如這位老兄,預測2020年兩市日均成交額6000億時,同花順的淨利潤就將高達17.19億元。

結果呢?

今年日均成交額遠超6000億,特別是三季度兩市成交額69.46萬億元,日均成交額高達1.05萬億,如果按券商預測,淨利潤應該在20億以上。

BUT,同花順的“高彈性”並沒有表現出來。

截止2020年Q3,同花順淨利潤7.72億元,僅同比增長68.45%。

再看合同負債,也只有11.13億,只比H1多1億,並沒有爆發式增長的跡象,即使按Q4單季度盈利7個億,全年仍只有15億,遠不達“市場”預期。

靚麗的業績是股價最好的春藥。

反之亦然。

相比14、15年數十倍的增長,兩位數的增長怎能支撐同花順繼續高歌猛進呢?

這樣的增速不僅沒法和東財比,連很多券商都不如。

同花順今年漲幅小,並不是市場無效,只能怪去年步子邁得太大,扯到蛋了。

2  成長股or週期股?

先説結論,在筆者看來:

同花順的成長性逐漸喪失,往週期股靠攏。

同花順最大的資本是在證券類APP裏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東財、大智慧等捆綁着上都不如同花順。

有了流量,就有無限可能。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再怎麼撥高都不為過,阿里、京東等巨頭已經證明過這點。

在易崢這個技術控的帶領下,同花順APP越做越好,霸主地位無可撼動,這也是同花順的長期投資價值所在。

但天花板真的到了。

先看兩組數據。

2015年我國手機網民才6.88億人,現在已增長到9億人;股民9910.54萬人,今年7月已突破1.7億人。

同花順的註冊用户也不含糊,從2015年的3.14億增長到2019年的4.9億。

可月活呢?

很遺憾,自從2017年月活接近4000萬的巔峯後,再也沒有突破。

移動流量見頂,互聯網的紅利快吃完了。

可跑步入場的股民,並未能成為同花順們的底藴。

▲數據來源:易觀千帆

如圖所示,今年行情如此火爆,同花順APP的月活才堪堪達到2017年的水平,增量不僅沒出現,連存量也未壓制住東財和大智慧。

10月的月活還創下今年最低值。

無論是需求側還是供給側,同花順APP的天花板已現,以後除非大牛市,不然月活很難再上台階。

源頭沒水,哪來騰飛的基礎?

成長性喪失後,同花順頂多算加強版週期股。

再看同花順變現的方式,分別是增值電信服務、廣告推廣、軟件銷售和基金銷售。

軟件銷售是公司起家的基礎業務,為券商開發軟件和提供系統維護,近三年營收分別為1.47、1.43、1.6億,毫無成長性可言。

廣告推廣很好理解,就是為券商打廣告。

這類業務現在已非常普及,各類公眾號、平台都在做。

同花順掌握了最龐大的客户羣體,且與東財的自我導流不同,同花順是所有券商的共享服務平台,這碗飯吃的非常穩。

接下來是最主要的增值電信服務。

這項業務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散户提供各種工具輔助炒股。

這就是同花順的主場了。

同花順的財富先鋒、短線寶、金融大師等產品都是智商税收割神器。

水平不夠,工具來湊。

在喧囂的牛市,永遠不會缺少為智商充值的股民,AI炒股,想想就刺激,同花順2015年的業績爆發就是明證。

可遺憾的是,這套現在不怎麼靈了。

從公司增值電信服務營收看,毫無驚喜。

特別是2019年,在行情大好的情況下,增長停滯,營收佔比下降到50.82%,支撐公司增長的居然是廣告推廣和基金業務。

賺了個寂寞,是同花順的真實寫照。

再從同花順2020年H1業績看,真正帶來驚喜的同樣是最不應該的基金業務。

公司的基金業務在2015年達到2.4億的高峯後,逐年下降,2018年只有1.01億,營收佔比僅7.25%。

隨着行情好轉,2019年增長到2.35億,營收佔比提高到13.5%。

2020年H1,基金業務達到1.9億,同比增長153.33%,營收佔比再次提高到19.15%,超過廣告推廣成為公司的第二大業務,也是公司真正高增長的業務。

賣產品的同花順,靠通道實現了增長。

而同花順“主營”停滯的原因,正是藴含在基金的增長中。

3 同花順的困境

同花順的增值電信服務,主要面向C端。

畢竟B端有萬得這尊攔路虎在,同花順毫無機會,要不然也不會2012年就推出iFinD,直到現在都毫無突破。

同花順贏在抓住了中國人的賭性,金融大師等工具是短線客們的最愛,天天買牛股不香嗎?

但同志們,時代變了。韭菜不好割了。

首先是大環境的變化。

在以往那個野蠻生長的年代,莊股遍地,妖股橫行,徐翔們呼風喚雨,漲停板哐哐地往上造,同花順的產品非常有市場。

可自劉主席時代開始,證監會開始嚴厲打擊“妖精”、“害人精”,不是停牌就是電話指導,幹到服氣為止。

同時隨着新股大擴容,小市值股票爛大街,還吵啥概念?

再加上大數據的嚴密監控,莊家們都是秋後的螞蚱,比如最近跌到讓人絕望的仁東控股,遊資們的江湖已成為過去式。

現在是核心資產時代,打的是明牌。

股票上漲要靠業績靠邏輯,講的是競爭格局、護城河,分析金叉死叉、DDE等指標意義已經不大,再想着靠“神器”加持買牛股做短線,不是扯淡嗎?

在基金主導的市場,買優質基金顯然更靠譜,這也是同花順基金銷售大幅增長的原因所在。

其次是散户的進化。

以前都説沒經歷完整牛熊的股民不是合格的股民,新股民交學費是歷來的傳統。

可現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是知識付費的時代。

從雪球、財聯社、淘股吧等APP的盛行,到各類公眾號的崛起,從宏觀到微觀,從行業到個股,哪樣知識學不到,新股民的進化速度遠超過往。

這不比靠炒股工具跳大神靠譜?

韭菜進化了,智商税不好收了。

同花順還想靠付費用户支撐淨利潤快速增長,已經行不通了。

當然坐擁海量流量,同花順發展前景仍然很廣闊,可要想繼續保持高增長,還是要面對那個終極難題:

如何變現?

這考驗的就是領導人的智慧和戰略眼光。

投資企業就是投資人,但在筆者看來,以易崢的格局,同花順很難突破。

易崢技術出身,是典型的技術控,在他的帶領下,同花順2002年就參與起草證監會的網上交易管理辦法,專業技術沒得説。

同花順的崛起在於06年推出手機業務,趕上了歷史進程。

東財也是在那時崛起,在其實的帶領下,05年1月成立東方財富網,06年1月成立股吧,都在那輪牛市裏,迎來高速增長。

可以説在2013年以前,雙方差距並不大,甚至從上帝視覺看,獨霸手機APP的同花順發展前景要大得多。

畢竟同花順已經開始收智商税,東財還只能賣金融數據和廣告。

可同花順其後再沒有任何亮眼的操作。

基金賣不過東財,iFinD搞不過萬得,券商牌照更是連緋聞都沒鬧過,坐擁海量流量,卻仍只會收智商税這種低頻業務。

別拿付費用户轉化率高説事,再高有收佣金頻率高?

歸根結底還是易崢格局不夠。

在同花順員工眼裏,易崢工作是最賣命的,也是最摳的。

2011年,《華夏時報》還曾提到同花順的種種摳門做法:年終獎200元,但要大年29才發,2009年公司上市時,易老闆大方地為每個基層員工發了一包10顆以內的糖果。

易崢還有句名言:員工不可有錢。

再從股權結構看,同花順上市前,易崢與另外三個創始人葉瓊玖、於浩淼、王進分別持有48%、16%、8%、8%的股份。

還有20%在上海凱士手中,而這個公司也是他們佔大頭。

上市後也是吃獨食,股份變動並不大,即使在2018年行情低迷時喪心病狂地減持,現在這幾位大爺仍持有65%的股份。

參考飛科電器、雙匯發展等就會發現,缺乏進取心,業績萎靡是這類吃獨食企業的通病。

領導人的格局決定了企業未來的高度,以易崢的表現,降低對同花順的期待吧,走技術路線收智商税是其最好的歸宿。

好在國家現在把資本市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來的行情差不到那去,支撐同花順穩健增長問題不大。

但以其現有估值,除非來大牛市,不然指望大漲的可以洗洗睡了。

4  進擊的東財

與摳B的易崢不同,其實更懂得取捨。

在東財成立後,很快就展現出一個偉大企業家的胸襟和格局。

他通過增資和轉股,把有價值的天使投資人、公司高管、券商、直投都拉了進來。

以熊向東為例,華映資本創始人,曾任IDG中國基金投資總監,是中國早期投資界的大佬級人物。

雖然他的個人持股從87%下跌至現在的20.57%,但靠着這批POWER盟友,東財在發展過程中無往不利。

東財率先獲取基金牌照和券商牌照,不是沒道理。

最近東財連續大手筆融資,繼2019年73億公司債後,今年再次發行158億公司債,已經有點喪心病狂的地步,頗受詬病。

但企業趁着行情火熱,跑馬圈地的意圖也非常明顯。

這同樣是其實格局的體現,抓住機會下重注,這在東財以往的發展過程中早已證明有多重要。

2012年,東財遭遇滑鐵盧。

公司實現營收2.23億元,同比下降20.55%;實現淨利3758萬元,同比下降68.18%。

2013年再度下滑,儘管實現營收2.48億元,同比上升11.57%,但淨利卻下滑至500萬元,下滑幅度高達86.69%。

其下屬10大子公司,8家虧損,僅優優資訊和東財研究所有可憐的數萬元盈利。

這既是行情影響,也是其實的戰略佈局。

當時東財的變現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其實開始謀劃轉型,把收費的東財變為免費引流,再下重注殺入基金銷售領域。

2013年,天天基金虧損高達1147萬元,可其實卻對其青睞有加,剛成立營收就達到6647萬元,這才是變現的理想賽道啊。

很快,天天基金從東方財富網獨立出來,然後開始不斷加碼。

2014年1月7日,東財公告批准天天基金使用自有資金1.5億元,開展單渠道業務,同時通過透支法人賬户的方式向銀行申請1億元授信。

2014年10月,在東財的擔保下,將授信額度提高到3億元。

2015年2月,提高到10億元。

此後繼續高舉高打,把授信額度提高到40億。

正是靠着其實大開大合的風格,才有了東財業績的騰飛,後期高溢價收購同信證券,現在發鉅額公司債加碼兩融業務都是這種風格的延續。

沒格局,沒魄力,企業焉能發展壯大。

現在東財有東財網、天天基金網、股吧、choice等平台引流,傳統券商很難與其抗衡。

自營和發行承銷雖然是弱雞,但兩融和經紀業務,東財遲早會跑到行業前列,不僅會吃到更多增量,連存量市場都會被東財吞食。

其實的野望,正是東財最大的看點所在。

類似公募基金牌照這樣的變現渠道,東財以後還會有很多。

領導人有格局,還怕沒路走?

5 東財遇攔路虎?

野望滿滿的東財,券商很難與其抗衡。

可有錢有平台的新勢力們,威脅卻要大得多。

無論是阿里、京東還是拼多多,把互聯網贏家通吃那套用在任何行業,都是降維打擊,普通企業只有打GG的命。

如圖所示,螞蟻2016年才殺入基金代銷領域,卻很快成為行業龍頭,且增速一如既往的爆表,高體量的優勢非常明顯。

市場就是這樣,你吃的多,我就吃的少。

如果沒螞蟻,東財的基金業務增速顯然會更快,今年超過2015年板上釘釘。

可沒那麼多如果,也別扯專業優勢云云,螞蟻對東財的威脅已經實實在在地體現出來了,如果再讓其切入券商領域,東財的未來要大打折扣。

以螞蟻準備上市時體現出的“侵略性”,拿下券商牌照有很大的可能。

但馬雲在外灘金融峯會上的講話,成功説服螞蟻暫停上市,此後形勢更是急轉而下。

先是互聯網大佬們集體賣菜,在12月8號擠垮了上蔬永輝。

人民日報發評:

互聯網巨頭別隻惦記着幾捆白菜的流量。

再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放出的那個重磅信號—強化反壟斷法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2020年,互聯網巨頭之殤。

我們不在這裏展開講,但趨勢已經很明顯:

把資本關進籠子裏後,螞蟻們的券商牌照黃了,東財穩了。

再回過頭來比對互金雙傑:

同花順還在靠天吃飯,東財已經變身成長股。

對每一步都能踩準時代脈搏的東財,憑什麼不看高一線呢?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