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代表國內大豆行情的豆一期貨主力合約漲幅擴大至1%,最高升至5493元/噸,截至收盤,來到5488元/噸,再次創下該品種2002年7月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年初至今,該主力合約累計漲幅超過60%。
圖片來源:IFinD
10月份前後一般是新豆收穫期,伴隨着農户將大豆集中出售,一般會出現年內價格低點,但今年的大豆行情顯然並不符合以往經驗。前些日子驚心動魄的搶玉米大戰剛剛落下帷幕,如火如荼的搶豆大戰緊接着上演。在目前大豆持續高價位的情況下,可謂“一豆難求”。
豆價為何大漲?
今年,大豆價格走出了歷史級別行情。豆價大漲背後的原因十分複雜,受到多種因素共同影響。
首先從供需角度來講,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國,據悉,每年大豆需求量約為1.03億噸。近年來國內大豆需求快速增長,過去兩年每年都要消耗200萬噸左右的儲備庫存。然而去年國內大豆產量為1810萬噸,在正常年份裏,尚且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何況今年情況更加特殊。
大豆的供需不平衡,是豆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國內方面,需求端,我國大豆主要需求集中在飼料、壓榨兩方面。隨着居民餐飲需求的增加,刺激了大豆作為飼料和食用油加工的需求量。在四季度天氣轉涼,同時農曆年節即將臨近,傳統消費旺季即將到來之時,需求進一步提高。
但在供給端,今年受颱風天氣影響,南方大豆普遍減產。東北地區則受“十一”前後降雨較多,收豆季延遲半月的影響,造成了市場上大豆供應數量減少。另外在市場剛需情況下,部分貿易商擴大囤貨。豆價猛漲之後,豆農也普遍產生惜售心理。原料加工企業只能再漲價求豆,從而形成漲近閉環。
國際方面,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但今年美國大豆生長季節遭遇風暴和乾旱等天氣影響,疊加巴西大豆受乾旱影響播種遲緩,國際糧價大漲。
而我國大豆高度依賴進口,2019年,我國進口大豆8851萬噸,佔據我國大豆總量的85%。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共計進口了869萬噸大豆,同比大增41%。其中從美國進口了340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增近200%;從巴西進口423.3萬噸,同比增長11.6%。
美國對中國大豆出口:
數據來源:U.S.Census Bureau
另外,近期國內疫情反覆,頻發因運輸產生的新冠病例,導致進口大豆因商檢無法正常出貨,進一步加劇了大豆供不應求的狀況。以上多重因素疊加作用之下,近期大豆價格一再衝擊歷史新高。
大豆後期走勢
目前大豆價格來到絕對高位,除了自然原因,背後也有國內外資金炒作,投機者屯糧和農户惜售等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在國際市場上,目前美國大豆已經收割結束,國外資金炒作進入尾聲。
國內方面,短期來看,進入冬季,東北地區雨雪天氣增加,加劇了大豆存儲和運輸難度,同時在年末農户面臨還貸壓力,惜售態度可能會逐步轉變。業內人士預計,如果農户能集中出售一批大豆,豆價可能會階段性回落。但如果農户分散售糧,那麼豆價格將繼續保持強勢。
長期來看,我國大豆供給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播種面積不足及單產低。播種面積方面,由於人口壓力,返耕土地有限,大豆耕種面積增長緩慢。2019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為933.33萬公頃。
單產方面,目前我國在政策以及科研方面投入不足,造成大豆單產很低。2019年,我國大豆單位面積產量為1939.29公斤/公頃;而美國農業部預估的2020/21年度大豆單產量為51.9蒲式耳/英畝,合3531公斤/公頃。
現階段,我國在兩方面都有顯著進步。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20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1.47億畝,同比增加700萬畝。預計今年大豆產量1910萬噸,再創歷史最高水平,與2015年相比,已累計增加600多萬噸,增幅超過50%。
另外,近幾年政府通過大力推動大豆行業發展,對種子,種植等多方面進行提升優化,從連續多年單位面積產量在1800公斤/公頃左右,到2019年大豆的單位面積產量達到1939.29公斤/公頃,同比增長2.18%。因此長期來看,我國大豆供不應求的局面將逐步緩解。
從資本市場方面看,大豆價格猛漲,一方面利好產業鏈上游,如北大荒等擁有大豆種植業務的,或荃銀高科、豐樂種業等種業公司;另一方面也會對金龍魚等下游消費行業公司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