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科創板的“玻尿酸”比港股貴三倍,生物醫藥公司扎堆迴歸,港股被“搬空”?
格隆匯 10-31 15:02

作者:陶輝東 

來源: 投中網

昊海生科開啟的“H+科創板”模式,大有成為生物醫藥企業IPO標準模板之勢。

2019年10月30日,科創板“玻尿酸第一股”昊海生科正式掛牌上市,創下了多項紀錄。昊海生科是首家“H+科創板”的生物醫藥企業,89.23元的發行價創下了目前38只科創板新股的最高紀錄。首日上漲46.48%之後,昊海生科市值達到了230億元,是H股市值的三倍。

昊海生科開啟的“H+科創板”模式,大有成為生物醫藥企業IPO標準模板之勢。10月28日,另一家港股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復旦張江上了科創板上市委,雖然遺憾的被暫緩審核。緊跟復旦張江之後,君實生物9月份已經向科創板提交了申請文件,康希諾10月14日已經在港股公告擬申報科創板。港媒調侃港交所的生物科技板塊“快被搬空”。

突如其來 玻尿酸前赴後繼上A股 

以昊海生科為首,國內的主要玻尿酸廠商正在扎堆登陸A股。

緊跟在昊海生科之後,國內玻尿酸銷售規模最大的廠商華熙生物在10月30日完成了網上發行,很快也將登陸科創板。華熙生物2018年生產了180萬噸玻尿酸原料、其中僅用於化粧品的玻尿酸就接近100萬噸,是全球產量最高的玻尿酸企業。2018年銷售收入12.6億元,淨利潤4.23億元。

另外還有在創業板排隊的玻尿酸生廠商愛美客,於2019年3月29日提交的招股書。愛美客2018年銷售額也達到了3.21億元,淨利潤1.25億元。

密集的IPO正帶來一場玻尿酸的資本盛宴,幾家公司的市值之和至少在500億元以上,能分一杯羹的投資機構非常多。華熙生物上市前得到了中金佳泰、中國人壽旗下私募股權基金、民生信託等機構的投資,愛美客則獲得過濟峯資本等機構的投資。

眾所周知,因為早期國內獲批上市的產品數量有限,玻尿酸市場溢價較高,堪稱暴利。從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昊海生科的玻尿酸產品毛利率均超過了90%。一支成本約20元的1ml裝玻尿酸,昊海生科的出廠銷售價接近300元。而在美容醫院,它的終端零售價大約為800元至1000元。但毛利最高的產品還屬愛美客推出的寶尼達,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8年,該產品的毛利率從未低於98%。

超高的毛利意味着充沛的現金流,華熙生物上市前甚至“突擊”分紅10億元。

不過,隨着市場競爭加劇,以及2019年對醫美市場的整頓,玻尿酸的蛋糕正在被侵蝕。10月28日,昊海生科更新的三季報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營收11.45億元,僅微增5.15%;歸母淨利潤則為2.51億元,同比下滑10.04%。昊海生科此前連續多年的營收、利潤雙高增長戛然而止。其主要原因就是毛利率較高的產品玻尿酸銷售收入同比下降較多。

值得一提的是,與華熙生物與愛美客相比,昊海生科的產品更為多元化,最近幾年對玻尿酸的依賴已經大幅降低。2016年昊海生科的玻尿酸產品銷售額1.9億元,佔總銷售額的22.04%。2019年上半年,昊海生科的玻尿酸產品銷售額1.15億元,佔總銷售額的比例已經下降至14.65%。

有意思的是,幾乎同時登陸科創板的昊海生科與華熙生物,此前均已登陸過港股。昊海生科是科創板生物醫藥行業“A+H”第一股,2015年昊海生科已經完成了在H股上市。華熙生物更是早在2008年就登陸港股,但2017年華熙生物選擇私有化並拆除紅籌架構。2019年科創板落地後,華熙生物第一時間申報了科創板。雖然昊海生科在科創板首日漲幅僅46.48%,是到目前為止科創板新股的最低記錄,但130元的股價已是H股的三倍。華熙生物發行價則是在港股退市前股價的兩倍。

都回科創板 港股生物醫藥公司被“搬空”

實際上,不僅是玻尿酸,自微芯生物在科創板掛牌並創下市值神話之後,對中國的生物醫藥企業而言,科創板無疑已經是最有吸引力的上市地點,沒有之一。一位專注於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人向投中網表示,他們用ODI(外國直接投資)方式投的一家企業,本來準備海外上市,但現在決定不出去了,報科創板。他認為:“這樣的企業會越來越多。”

吸引生物醫藥企業從港股來到科創板的因素,首先當然是估值。首家上市的創新藥企業微芯生物,首日大漲366.52%創下紀錄,市值比業內估計的水平要高兩至三倍。

潮銀財富投資總監衷亞成分析道,科創板與港股的估值差在於,港股市場本身就是一個抑價市場,上市公司普遍估值偏低,市場參與者主要由機構投資者組成,他們更看重公司實際的財務表現。而A股是典型高估值溢價市場,充斥着散户投資者,主要注重概念性和板塊性炒作。這個估值差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一直持續,因為這市場投資者結構帶來的市場效應。

在整個生物醫藥板塊,科創板的吸引力之大,已經快要“搬空”港股。不僅此前已經港股上市多年的昊海生科、復旦張江謀求在科創板二次上市,不久前剛剛通過港股生物科技綠色通道上市的君實生物、康希諾等也申報科創板。而此前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的海爾生物,在科創板推出後更是直接掉頭回歸。

H股上市只是賺吆喝 VC/PE需要謀退出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不少赴港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採用的是H股架構,因為內資股不能上市流通,它們背後的VC/PE們也就無法實現退出,也就面臨着名義上收穫了IPO項目,卻沒有得到實惠的尷尬局面。

典型的如君實生物和康希諾,上市前融資額以十億計,參與機構數十家,它們需要的不是賺吆喝,而是真金白銀的退出。

君實生物融資歷史  數據來源:CVSource投中數據

康希諾融資史  數據來源:CVSource投中數據

衷亞成認為,估值差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讓公司的內資股能夠上市交易,包括實際控制人及創投機構在內的內資股股東能夠通過A股市場實現投資收益,隨着A股註冊制的持續推進,一方面科創板的市場定價更為公允及較好的市場表現,與此同時H股融資金額有限並伴隨後續較高的管理成本,生物科技企業未來會逐步降低H股上市的動機。衷亞成表示:“採取H股港股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未來都會選擇迴歸A股,以獎勵企業家精神及實現風險資本投資收益”。

這樣的局面之下H股有點像個“備胎”:生物醫藥企業可以藉助香港這個國際化市場來獲得監管部門的認同,更順利地拿到A股上市的“門票”。

當然,香港上市也有其獨特優勢。一位創新藥企業創始人表達了對A股融資靈活性的擔憂,因為創新藥在研發尤其是臨牀階段對資金要求很高,資金若不能及時到位會嚴重影響公司發展,因此最優的方案可能是兩地上市。

實際上“A+H”也是目前的流行模式。衷亞成預測,“A+H”在未來一段時間都將是生物醫藥企業首選上市模式,能充分享受兩個交易市場的制度紅利的同時,“雙重融資”又能進一步緩解生物科技企業營運資金壓力,兩地上市有助於提升公司國際知名度,從而幫助公司打開市場。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