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经立法会表决通过的两个多月里,投资者将「发牌在即」视为必然,热门标的累计升幅动辄翻倍。生效当日却迟迟不见「首批牌照」名单,加之筹码在高位集中,资金选择率先兑现帐面利润——抛盘瞬间放大,成交量攀至近月高点,形成典型的筹码踩踏。若将 8 月 1 日的跌幅与 5 月中旬的启动价对比,绝大多数个股仍处于大幅溢价区,但短线资金的离场足以让行情由「狂欢」骤变「噩梦」。
发牌推迟、监管门槛抬高
真正压垮多头信心的是监管「细则落地」与「时间表后移」的双重意外。香港金管局在 7 月 29 日的技术简报会上明确表示,首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要到 2026 年初才可能发放,且名额仅为个位数;申请机构需最迟于 9 月 30 日前提交完整材料,而若沟通不充分,将被要求补件或延后进入审批流程。
与此同时,《条例》要求 1:1 全额储备、每日信息披露,外加 AML/KYC 等九大合规维度,意味任何发行人都必须为巨额资金占用、系统改造与合规营运买单。高昂成本和漫长窗口期共同冲击了「故事—估值」的脆弱平衡,促使资金重新评估相关公司的盈利路径。
回调挤掉泡沫,但并未熄灭香港打造全球数字资产枢纽的长期叙事。下一阶段的择股思路将从「谁最会讲故事」转向「谁最可能拿牌,谁最能落地」。业界普遍认为,有两类选手值得持续跟踪:
第一,拥有真实跨境支付或供应链金融场景的大型科技/零售平台;它们已在沙盒测试中跑通链路,若能率先获得合规背书,业务放量或超出预期;
第二,具备强大合规、储备管理与区块链底座能力的金融机构,例如部分持有虚拟资产平台牌照的券商或银行,其资金实力与风控经验将直接缩短投入产出周期。
在首批牌照名单尘埃落定之前,板块仍将延续高波动特性:利空消息带来快速杀跌,任何「入围」传闻又可能触发短线躁动。对投资者而言,真正的胜负手不在今日的价格区间,而在 2026 年牌照发放及首批稳定币投放市场后,能否看到交易量、支付场景与托管规模的实质性增长。届时,监管门槛既是护城河,也是加速行业洗牌的利刃——只有把「合规」转化为「场景」,才能在新秩序中坐稳「硬通货」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