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三年,基民亏麻了
格隆汇 07-20 19:36

三年了,你还敢看自己的基金吗?

据中新经纬报道,某基金投资者吐槽道:“如果当时选择提前还房贷,还能节省将近20万元利息。但在铺天盖地‘买基金能赚钱’的宣传以及朋友的建议下,我心动了,将原计划提前还贷的50万元悉数投入(某医药指数基金)。没想到得不偿失,非但没有拿到预期收益,反而把本金套住了。”

持有期间,还陆陆续续地补仓、抄底。她持有的基金至今仍亏损二十多万。

很显然,这并不是个案。

持有2-3年,亏损30%、40%的基金非常多,尤其是那些年所谓顶流基金经理的产品。

是的,对于经验不足的小白投资者而言,买基金真的不如提前还房贷。

01

这波亏得惨的基民,基本都是2020下半年—2021年2月期间杀进去买的。当时买基金有多疯狂,现在就有多悲催。

2020年全年,中国新基金发行规模高达29913亿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较2019年同比暴增109%。

那一年是食品饮料(尤其是白酒)和新能源的超级牛市牛。其中,贵州茅台被炒到了70多倍,中小酒企大多是100倍以上,海天味业150倍……

当时,市场非常之疯狂——机构抱团龙头,龙头股价不断上升,反而来基金升幅显著,不断吸引着基民参与基金投资,机构融了基民的钱,再度加仓了原有核心龙头票,再度刺激股价不断上升,再度刺激基金上升,不断形成循环……

2021年1月18日,某明星基金产品一天认购了2374亿元,刷新了2020年7月某基金1357亿元的认购记录,创下中国公募基金首次认购规模超2000亿元的历史。

没过多久,官媒下场严厉批评这种乱象:基金长期、过度抱团爆炒龙头股,等于“偷懒赚快钱”。

此后,抱团行情还维持了1个月。2021年2月18日,沪深300盘中创下5930点,为历史最高,超越2007年和2015年的巅峰。那一天,央行开展MLF和逆回购操作,净回笼资金2600亿元,成为多数赛道龙头拐头崩盘的导火索。

一直到现在,沪深300累计下跌34%。对于一般基金而言,是跑不赢沪深300的。那么也意味着,当年2月前后,基民买入白酒等核心基金,亏损基本基本都有30%以上。

2021年2月18日之后,食品饮料彻底下去了,但医药坚挺到7月才见大顶,新能源车挺到11月见大顶。

这一年,不断有基民拿着钱往里冲,全年新基金发行规模突破3万亿元,再次刷新记录。

2022年,美联储疯狂加息,全球股市泥沙俱下,热门抱团赛道泡沫破裂。全年新基金发行规模已经腰斩,不足1.5万亿元,一把回到3年前。

2023年,A股仍在大的下跌趋势之中。上半年,新基金发行规模区区只有5000多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3%。其中,债券类基金募集规模3238亿元,占新基金发行总规模的63%。

今年6月,基金发行份额为424亿,创下2018年以来最低水平,较2020年7月高峰的7909亿大幅骤降94.6%。

以史为鉴,在基金发行很火热的时候买入基金,亏损概率是很大的。比如2007年、2015年以及2020年。

为什么?

人性使然,当行情好的时候,大家蜂拥去买,往往行情到尾声了,要开始下跌了。

看过往20年历史,一般基金经过2-3年的大幅盈利之后,次年遭遇下杀的概率很大。2019-2020年,偏股混合型基金大幅盈利,2021年小赚(中位数1.29%),2022年迎来滑铁卢,盈利中位数为-18.5%。

2023年,偏股混合型基金继续亏损。

按照基金年份的规律以及目前主流股指的估值水平,2024年将有一定概率会是盈利大年。

基金发行大幅遇冷,也往往意味着市场情绪很悲观。现在买,或者下半年下注,未来盈利赚钱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

02

有人说,今年跟2018年的行情颇有一些相似之处。

尤其是大消费板块,当披露的业绩还不错,股价往往高开低走,很快回到追随大势的下跌趋势之中。而一旦传闻业绩不好,亦或是实质披露业绩不符合预期,那么股价下杀是相当残酷的。前有安井食品、绝味食品,后有千禾味业、顺鑫农业。

2018年,A股从年初跌到年尾。大跌表面原因是中美贸易摩擦。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要回归到宏观经济面和货币政策层面上来。

2018年,以“资管新规”为抓手,着实推进“去杠杆”,清理“影子银行”,以致于实体经济融资明显收紧。社融增速从年初的13.3%一路回落至年底的10.2%。

经济基本面也拾级而下。Q1-Q4,GDP增速分别为6.9%、6.9%、6.7%、6.5%。

再看货币流动性层面。中国央行实施多次降准等支持措施,金融体系内流动性宽松,但实体经济资金成本上行。而外围美联储,全年累计加息4次,幅度高达1%,客观上造成全球货币流动性趋紧。

以上核心因素,叠加中美贸易摩擦,A股迎来了一波非常流畅的下跌。

最为经典还是贵州茅台。10月28日,茅台公布前三季度业绩,营收同比增长23.56%,归母净利润为23.77%。细分看Q3,营收同比增3.8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

在当时情绪极为悲观的大背景下,媒体大肆跟进报道,说茅台增长不行了,年轻人不喝白酒了。资本市场也极为恐慌,29日直接跌停,30日再度大跌4.5%。

茅台见底了,A股也基本见底了。

全球股市大方向,其实是由美联储货币政策来决定的。2018年四季度,因持续加息导致美元遭遇钱慌,美国最终选择终止了本轮加息周期,并扩表5000亿美元救市,成为货币政策的大拐点。

2019年,美联储降息3次。A股也因此受益,全年沪深300上升36%,上证指数上升22.3%。尽管那一年,经济同样拾级而下——Q1-Q4,GDP同比增速分别为6.3%、6%、5.9%、5.8%。

2020年,新冠疫情袭来,美联储开启史无前例的大放水。全球风险资产整齐划一大幅暴升。A股同样开启大牛市行情,上证从当年最低的2646点飙升至年底的3473点,幅度高达30%。同期,沪深300大升43%。

2021年,上证指数高位震荡,沪深300已经开始回撤了。2022年,全球股市市场泥沙俱下,不过多展开了。

2023年,A股与欧美股市劈叉。纳斯达克指数累计上升37%,较历史最高点仅仅下跌10%。标普500上升18.6%,较历史最高点仅下跌5%。而A股依旧维持疲软态势,上证指数累升3.5%,沪深300下跌0.5%。

A股交易的大逻辑是节后经济复苏不及节前乐观预期,经济动能拾级而下。而美股交易的是经济基本面没有如年初预期那样进入衰退,货币政策渐进尾声,翘首以盼降息的到来。

当前,美股市场主流预期是通胀会继续下滑,经济基本面会进入不衰退的“软着陆”状态。从目前披露的数据看,无法证伪这种预期,股市也趋势性持续上升。

不过,高利率维持到年底,美国经济仍存经济非线性衰退可能,以及金融系统也存爆发非线性风险的可能。

A股方面,当前市场对于经济预期仍然较为悲观。但在6月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后,预期的经济基本面逆转大概率会在下半年或年底出现。一旦出现,A股将迎来反转行情。

当然,接下来的拦路虎或者说不确定性就是美国经济会不会陷入衰退(经济衰退期易发生违约潮,引发金融风险)。如果一旦发生,那么美股将迎来一波流畅大跌。A股也将大概率跟随,完成最后一跌。

但不论如何,美联储降息周期不会太远了。而美联储开启降息,将会是触发A股良好行情的“发动机”。

总结来看,2018年(美联储加息周期),A股暴跌——2019至2021年(美联储降息周期),A股大升——2022-2023(美联储加息周期),A股暴跌——2024年(美联储降息周期),A股上升?

现在,A股市场估值已经压的比较低了。沪深300最新估值仅有11.68倍,比去年10月底高一点点。具体到行业上,比如白酒,整体估值为29.3倍(五粮液23倍、泸州老窖29倍、山西汾酒28倍、洋河股份19.5倍),也回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上了。

从以上推演来看,明年出现好行情的概率较大,基金或将迎来盈利年。当然,也需要走一步看一步,适时评估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

03

三年了,基民亏麻了,我们感同身受。

站在当下,尤其是持有食品饮料的基民而言,不宜割肉出局。更为理性的是,耐心等待熬出头,还可以择机加大投资。但对于逻辑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行业(比如房地产、医药细分),会不一样。虽然未来可能会有整个大盘β的带动,但不太可能持续大升,更不要幻想回到历史高位了。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下半年,又到了播种的季节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