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李美岑投资策略;作者:李美岑 王亦奕等
回顾
2022年12月以来持续推荐围绕上证50的国企改革方向,中字头央企指数今年累计升幅23%。年初我们提出上证50+科创50是兔年投资首选,科创迎来第一波主升浪;3月《科创50有望突破》,科创迎来第二波大升;随4月底科创行情开始调整后,5月末《科创有望率先企稳反弹》再次看多,今年以来科创50累计升幅4.7%。
核心观点
政策博弈期,关注内外部变化。温和复苏动能放缓,地产销售疲软态势显现,内部货币政策和产业支持力度均可期,国内货币政策有可能开启一轮持续调降过程,国常会通过促进家具消费措施、北京印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方案等产业政策陆续发布。外部环境压制短期风险偏好,聚焦七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美联储6月如期暂停加息,但表述较为“鹰派”,即利率限制性时间不够长,不足以让通胀达目标,市场预期今年再加息两次,不排除两次会议连续加息。配置方面,当下等待产业催化和经济政策、外部波动较大的背景下,重视中报业绩:1)利率下行期受益的高股息低估值资产;2)产业供需改善吸引外资流入,如新能源中价格企稳的光伏、迎来旺季的风电;3)有望受益稳增长政策发力,如乘用车、白色家电、机器人。
内部变化:新一轮政策发力期。1)流动性有望保持宽松:与刺激政策相协同,国内货币政策有可能开启一轮持续调降过程,向后看,历史上的宽松周期往往是连续的,直至经济和通胀的回暖上行。2)回顾历史近3轮降息经验,经济和通胀的回暖或为结束降息的充分条件之一:PMI:最后降息前后,PMI往往从低点快速回升,一般回升约2个月、回升至50以上。PPI:一般在最后降息前后2个月,PPI同比一般见底企稳甚至回升。3)基本面无需过度担忧,中美都走向去库存的尾声,就国内而言,“量+价”可能企稳。美国是全球主要需求国,中国是全球主要生产国,美国从22年开始的去库存,一定程度导致了全球生产国的“量价齐跌”;目前美国的库存增速和库销比已经接近疫情前水平,对应国内的工业企业库存增速(量)和PPI(价)接近了历史低点,后续“量+价”有望在Q3企稳,对应国内基本面无需过度担忧。
外部变化:聚焦七月美联储议息会议。1)就业整体压力有所减缓:鲍威尔在议息会议表态,劳动供需缺口有所缓解。数据层面也确有反应:工资增速放缓,非农就业趋势向下且经常下调前值。但非农就业初值持续超预期,或引发市场担忧。2)通胀趋势放缓:通胀分项看,联储最关注的住房已过拐点、核心服务趋势向下。综合就业和通胀,看之前持续高位的美国服务业景气在回落,长期加息动力在减弱。联储长期预期抬升,致使加息预期增加。6月议息会议中,联储提升了23年经济增长的预期、降低了就业率预期,即联储预期软着陆概率增加;同时联储提升了23年核心通胀预期,对通胀问题忧虑增加。由此,联储当时年内可能再加息2次。
重视高股息低估值资产的配置价值:1)震荡或下跌市场中,高股息策略更有效。高股息在市场不好时更抗跌。市场走弱时中高股息策略的防御性是其超额收益最主要的原因。高股息公司往往估值低、波动性低、业绩增速相对也低。当市场走弱时流动性收缩或风险偏好回落压制市场估值时,因高股息估值对贴现率和风险溢价相对不敏感,所以股价受损相对较弱。2)进可攻:中证红利成分与经济周期关联较大,在经济触底回升和复苏时期或者阶段性企稳,中证红利指数均能取得超额收益。3)退可守:无论是短期急跌造成的风险偏好回落,还是中期风险偏好持续下行,中证红利指数都相对跑赢万得全A。回顾货币收水、估值收缩年份,红利指数盈利和估值相对稳健。
行业比较组合跟踪:周期方向推荐畜牧养殖、禽养殖;高端制造方向推荐航空装备Ⅱ;电新推荐风电零部件、电网一次硬件、火电发电运营;大消费推荐黄金珠宝、酒店餐饮及休闲、白酒Ⅱ、乳制品、休闲食品、装修建材。
中观景气组合跟踪:当下等待产业催化和经济政策、外部波动较大的背景下,重视中报业绩:1)数字经济(运营商、软件开发)。2)新能源(光伏、风电)。3)可选消费(乘用车、白色家电)。
外资行业组合跟踪:1)近3个月外资主要流向电力设备及新能源(172亿元)、机械(94亿元)、汽车(79亿元)、电力及公用事业(46亿元)、医药(46亿元)等方向;2)二级行业方面,近3个月外资主要流向电气设备(76亿元)、新能源动力系统(74亿元)、计算机设备(56亿元),建议关注外资流入方向。
风险提示:联储加息超预期、海外金融风险超预期、中美博弈超预期、历史经验失效等。
注:本文摘自财通证券2023年7月2日研报《关注中报业绩方向--7月市场策略观点》,报吿分析师 :李美岑S0160521120002、王亦奕S0160522030002、张日升S0160522030001、王源S0160522030003、徐陈翼S01605230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