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对海外及中国台湾抵港旅客执行「0+3」检疫安排,大幅优化防疫措施,赴港国际旅客或明显增加。香港「0+3」调整有望成为政策试金石,若疫情仍得到有效控制,大陆国际线或有望加速复苏。
来源:中信证券
国际线政策持续小步快走,我们预计年底国际线周均航班量有望翻倍,国庆期间国内线需求或难有明显反弹,但行业至暗已过,10月底~11月出行需求有望迎来修复。行业机长、机务流失问题凸显,叠加机队低引进,或将进一步提升未来2年行业紧供给的确定性。
供需缺口将催化票价市场化弹性,航司有望受益于优质航线提价。预计机场子行业基本面拐点或已临近,上机资产整合落地,有望通过布局精品业务拉动免税客单价。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9月23日公布4个入境检疫新安排,并自9月26日起生效。具体包括:海外及中国台湾抵港游客的检疫措施从现在的「3+4」改为「0+3」;取消上机前必先取得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用快测代替;容许未完成接种疫苗的香港居民返港;同时来港易及回港易不设限额,适用内地及澳门。
香港取消酒店隔离检疫,进一步简化入境措施,Q4赴港国际旅客有望迎来明显改善(2022年8月香港机场旅客吞吐量仅为2019年同期8%)。
香港新检疫安排在强制隔离措施方面做出大幅优化调整:抵港旅客只需居家医学监测3天,期间可外出(不能进入餐厅、酒吧等部分场所)。结合其余3项措施,目前赴港流程显著精简,有效刺激赴港需求:据航旅圈消息,新措施公布后,去哪儿平台上国际飞往香港的航线搜索量增长4倍、香港国泰航空官网访问量激增。我们预计香港「0+3」调整可以作为政策的试金石,若在此背景下疫情仍得到有效控制,国际线复苏节奏有望加速。
国际线政策持续小步快走,年底周均国际航班量有望提升至约900班次,国庆国内市场或难有明显反弹,但至暗时刻已过。
据中国台湾网报道,台行政机构表示预计10月13日起可实施「0+7」入境检疫措施。自《第九版》发布以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入境措施均迎来优化,国际航线政策的调整维持小步快走趋势。
上周(9.12~9.18)国际航班量420班次左右,约为2019年同期水平的5.6%,我们预计年底有望提升至约900班次。上周中国民航日均航班量5713班次,截至9.24回升至7083班次。
机队增速下滑+从业人员缺口提升行业未来2年紧供给的确定性,运营优质航线的航司有望享受提价带来的业绩弹性。
空客、波音因供应链问题在中报下调交付计划,Q2以来的经营困境或使国内航司进一步推迟运力引进。7月民航局局长在全国民航年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两年来,成熟可用机长减少215人,占比1.1%;机务人员流失9298人,流失比例14%。」
同时考虑到航班量低迷背景下飞行员晋升、保级受限,且部分外籍机长流失,我们认为除低引进以外,从业人员的缺口将提升未来2年行业供给端收紧的确定性。《「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2019~25年行业RPK的CAGR为5.9%的目标,我们据此测算ASK的CAGR约为4.5%~5%,供需错配或将催化票价的市场化弹性,运营优质航线的航司有望享受提价带来的业绩弹性。
机场板块拐点临近,上机有望通过精品业态带动免税客单价翻倍,建议关注免税价值的回归。
疫情前的2019年浦东/首都/白云机场国际线相关收入占比74%/50%/56%,机场板块的基本面拐点有赖出入境客流的恢复。
上海机场8月资产整合落地,Q3或将并表。公司管理层调整或带来免税业务的变化,我们认为更应关注免税销售额的提升,公司布局精品业态有望拉动客单价2026年翻倍。(疫情前2018~2019年公司精品类免税销售额占比仅3%,而同期海外机场该占比约23%。)
白云机场三期打开成长空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得到提升,相比北上枢纽,白云免税客单价(107元,为首都/浦东的34%/30%)有较高提升空间,免税业务有望伴随国际客流的恢复重回高增长通道。
风险因素:
民航需求不及预期;油汇影响超预期;局部疫情反复影响超预期;机场与免税经营商谈判结果不及预期;市内免税店分流超预期。
投资策略:
香港大幅优化海外及中国台湾抵港旅客防疫措施,执行「0+3」检疫安排,释放积极信号,赴港国际旅客或明显加。国际线政策持续小步快走,我们预计年底国际线周均航班量有望翻倍,国庆期间国内线需求或难有明显反弹,但行业至暗已过,10月底~11月出行需求有望迎来修复。
行业从业人员流失问题凸显,叠加机队低引进,或将进一步提升未来2年行业紧供给的确定性。供需缺口将催化票价市场化弹性,航司有望受益于优质航线提价。预计机场子行业基本面将随国际客恢复而迎来拐点,上机资产整合落地,有望通过布局精品业务拉动免税客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