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国内流动性偏松,叠加美元走强,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昨日,美元指数周一最高涨0.7%,日高升破110关口并刷新二十年高位。
受外汇准备金下调影响,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北京时间04:59报6.9428元,较上周五纽约尾盘跌268点,盘中整体交投于6.9168-6.9551元区间。
对于本次下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解读称,当前受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影响,美元指数一度突破110关口,引发人民币对美元被动性贬值。央行此举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有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避免出现非理性的超调。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表示,下调外汇存准率将释放一部分外汇流动性,增加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供给,从而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本次调整,将释放外汇流动性约190亿美元,力度大于4月。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常冉指出,当前美联储已累计加息225BP,美元保持强势,对人民币汇率形成较大压力,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力度也应相应提升。8月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余额较4月减少963亿美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基数下降,2%的比重释放的美元流动性规模较为合理。
除稳汇率外,外汇准备金下调还可以到达的另一效果是稳定外币贷款。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后外币贷款持续负增,近五个月同比少增达2829亿元,是信用环境改善的重要制约项之一。
广发证券认为,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类似于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缓解银行发放外币贷款面临的流动性约束,从政策端鼓励银行增加外币贷款投放,稳定外币贷款与信用环境。
机构普遍认为,央行此举短期内有效。天风证券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虽然尚未解除,但如果近期美元上行势头放缓,央行此举有助于在短期内将人民币汇率稳定在7以内。
东吴分析师陶川认为,政策因素在影响人民币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人民币在9月破7的风险很大,尤其是在9月下旬。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弱势。
中信建投认为,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已经定价75BP加息,且我国央行也出手稳定汇率和资本流动预期,人民币贬值速破“7”压力不大。但中长期看,历史经验表明联储一般需要加息到超过或接近通胀增速,才能明显控制通胀压力,且还未见美国衰退的明确信号,因此,不宜轻言美元指数见顶。国内和香港离岸市场方面,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央行在资金面宽松和汇率之间可能更偏向资金面,只要贬值幅度不超过主流非美货币,央行能够容忍汇率波动。并且,央行也拥有足够的手段稳住汇率和资本流动预期,因此汇率中长期确存“破7”压力,但对资本外流、市场信心的影响都已弱化。
天风证券还指出,央行释放稳汇率信号,并不意味着央行受到了约束,内外均衡仍然是对内为主。当前我国经济与就业复苏仍旧疲软,社融增长乏力,且近期各地疫情仍然多点散发,货币政策重心仍是稳增长、稳就业与宽信用,央行仍有维持宽松立场的必要。且刘国强副行长也明确表示,货币政策在量与价方面均还有空间。
既然货币政策还有空间,那么,近期是否存在降准、降息可能?8月以来,央行已经相继调降OMO、MLF利率,LPR报价也随之下行。
天风证券认为,逻辑上,对外既然求稳,对内更要稳,所以总体上市场无需过度担心内外均衡问题。从宽信用、稳增长角度,年内再度通过市场化利率调整机制带动LPR下调的可能性会更高。
至于降准和降息,要观察10月底之前相关新增政策安排的效果,按照相关表述,预估增量政策落地会起到一定效果,所以短期内再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并不高,可能要观察明年1月的可能性。
至于降准,市场会关注9月公开市场到期规模的问题,但实际上参考过往历史,央行仍然可以通过MLF和公开市场操作加大数量投放来解决,降准无疑是释放负债成本压力和进一步推进宽信用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考虑,如果有的话,似乎12月推行的可能性更高。
中信证券明明团队指出,9月不会继续降息,降息工具进入了“冷却期”。然而,货币政策依然面临着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双重压力,在当前背景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有较大的落实空间,或将成为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