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國內流動性偏松,疊加美元走強,人民幣貶值壓力較大。昨日,美元指數週一最高漲0.7%,日高升破110關口並刷新二十年高位。
受外匯準備金下調影響,離岸人民幣兑美元北京時間04:59報6.9428元,較上週五紐約尾盤跌268點,盤中整體交投於6.9168-6.9551元區間。
對於本次下調,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温彬解讀稱,當前受美聯儲加速收緊貨幣政策影響,美元指數一度突破110關口,引發人民幣對美元被動性貶值。央行此舉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有利於穩定人民幣匯率預期,避免出現非理性的超調。
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表示,下調外匯存準率將釋放一部分外匯流動性,增加外匯市場上的美元供給,從而緩解人民幣貶值壓力。本次調整,將釋放外匯流動性約190億美元,力度大於4月。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常冉指出,當前美聯儲已累計加息225BP,美元保持強勢,對人民幣匯率形成較大壓力,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力度也應相應提升。8月金融機構的外匯存款餘額較4月減少963億美元,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的基數下降,2%的比重釋放的美元流動性規模較為合理。
除穩匯率外,外匯準備金下調還可以到達的另一效果是穩定外幣貸款。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後外幣貸款持續負增,近五個月同比少增達2829億元,是信用環境改善的重要制約項之一。
廣發證券認為,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類似於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可以緩解銀行發放外幣貸款面臨的流動性約束,從政策端鼓勵銀行增加外幣貸款投放,穩定外幣貸款與信用環境。
機構普遍認為,央行此舉短期內有效。天風證券認為,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雖然尚未解除,但如果近期美元上行勢頭放緩,央行此舉有助於在短期內將人民幣匯率穩定在7以內。
東吳分析師陶川認為,政策因素在影響人民幣方面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弱,人民幣在9月破7的風險很大,尤其是在9月下旬。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人民幣相對美元的弱勢。
中信建投認為,美元指數和美債利率已經定價75BP加息,且我國央行也出手穩定匯率和資本流動預期,人民幣貶值速破“7”壓力不大。但中長期看,歷史經驗表明聯儲一般需要加息到超過或接近通脹增速,才能明顯控制通脹壓力,且還未見美國衰退的明確信號,因此,不宜輕言美元指數見頂。國內和香港離岸市場方面,我們更傾向於認為,央行在資金面寬鬆和匯率之間可能更偏向資金面,只要貶值幅度不超過主流非美貨幣,央行能夠容忍匯率波動。並且,央行也擁有足夠的手段穩住匯率和資本流動預期,因此匯率中長期確存“破7”壓力,但對資本外流、市場信心的影響都已弱化。
天風證券還指出,央行釋放穩匯率信號,並不意味着央行受到了約束,內外均衡仍然是對內為主。當前我國經濟與就業復甦仍舊疲軟,社融增長乏力,且近期各地疫情仍然多點散發,貨幣政策重心仍是穩增長、穩就業與寬信用,央行仍有維持寬鬆立場的必要。且劉國強副行長也明確表示,貨幣政策在量與價方面均還有空間。
既然貨幣政策還有空間,那麼,近期是否存在降準、降息可能?8月以來,央行已經相繼調降OMO、MLF利率,LPR報價也隨之下行。
天風證券認為,邏輯上,對外既然求穩,對內更要穩,所以總體上市場無需過度擔心內外均衡問題。從寬信用、穩增長角度,年內再度通過市場化利率調整機制帶動LPR下調的可能性會更高。
至於降準和降息,要觀察10月底之前相關新增政策安排的效果,按照相關表述,預估增量政策落地會起到一定效果,所以短期內再進一步降息的可能性並不高,可能要觀察明年1月的可能性。
至於降準,市場會關注9月公開市場到期規模的問題,但實際上參考過往歷史,央行仍然可以通過MLF和公開市場操作加大數量投放來解決,降準無疑是釋放負債成本壓力和進一步推進寬信用的工具,從這個角度考慮,如果有的話,似乎12月推行的可能性更高。
中信證券明明團隊指出,9月不會繼續降息,降息工具進入了“冷卻期”。然而,貨幣政策依然面臨着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雙重壓力,在當前背景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仍有較大的落實空間,或將成為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