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动力电池产商加快“去碳化”脚步

本文来自:中国能源报,作者:李丽旻

近日,欧盟通过了针对电池产品的新规定,对电池全生命周期内各环节进行监管。备受争议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也正式获得通过,并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换言之,欧盟将正式对生产过程中存在高碳排放的进口产品收取“碳关税”,我国不仅是全球主要的动力电池生产国,也是欧盟国家主要的动力电池供应国。

虽然还不确定欧盟征收的“碳关税”是否包括动力电池,但该消息已经引起了动力电池厂商的高度关注。实际上,我国的动力电池厂商早已开始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积极探索全产业链降碳。

电池新规标准趋严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提案去年3月获得欧洲议会通过,随后经过了多轮规则修订。这一机制被视为全球首个“碳关税”措施,在这一机制下,欧盟将根据进口产品的碳排放情况收取“碳税”,使进口产品承担与欧盟本土产业同等的碳排放成本。

实际上,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始终饱受争议。一方面,“碳关税”的推出有利于碳密集行业加速减排,但另一方面,有观点认为欧盟“碳关税”将推高工业生产成本,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

欧盟新电池法规提出,将对电池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监管,具体举措包括确定电池生产商责任、确保使用可回收材料和加强电池供应链调查等。

行业分析机构睿咨得能源电池材料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碳边界调节机制针对‘直接生产排放碳’的相关产品,目前还不确定是否包括电池。如果包括的话,欧洲进口商需要购买证书来进口中国电池,会带来巨大的溢价,促使欧洲进口商倾向于购买碳排放相对更低的电池,也就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池。”

电池厂商看好欧盟市场

睿咨得能源汇编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约占全球份额的64%,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大约是20%。其他亚洲电池生产商也看好欧盟市场,LG能源解决方案、三星、SKI等公司相继在欧洲建厂,以减少碳足迹。

业界普遍认为,欧盟愈发严格的进口电池产品规范很可能冲击中国动力电池产品,我国动力电池行业需要尽快做出调整,以保持全球市场优势地位。今年3月,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倡议尽快开展行业能效对标研究,建立电池行业产品绿色低碳平价体系和平台。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继续超预期,带动全球动力锂电池出货量达到296.8吉瓦时。随着欧盟制定的电池指令逐步升级成为法规,电池企业必须提前了解新规则,否则会面临失去欧盟市场的风险。

睿咨得能源的分析师建议,动力电池生产厂商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生产,以减少碳足迹,降低电池制造过程中的电力需求。在采矿环节,碳排放量往往很难降低,电池生产商可以转向使用排放量相对较低的原材料,例如加快从三元锂电池转变到磷酸铁锂电池。

中国动力电池产品具有优势

多位业界人士表示,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已未雨绸缪,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维持竞争力。

截至目前,远景动力、蜂巢能源、国轩高科等国内主要动力电池企业已经有所行动。3月23日,远景动力宣布与湖北十堰签署合作协议,建设总产能为40吉瓦的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这也是该公司在国内规划建设的第3座零碳电池生产基地。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分会研究部主任周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虽然欧美国家已在加速培育本土产业链,但中国动力电池产品优势仍较为明显。“一方面,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与国际厂商相比,有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多年来,国内对动力电池产业链培养投入颇多,相关人才储备也更加充足。未来,国内还会出台动力电池碳足迹相关标准,动力电池行业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