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充电还是换电?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证券研究,作者:华鹏伟 袁健聪 林劼 汪浩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将催生充换电行业加速发展,预计未来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能市场仍将维持充电为主、换电为辅的格局,但在资本、主机厂、政策等的推动下,换电模式在部分高端乘用车和运营类车辆的应用推广将明显加速。

充换电竞争力比较:

充电和换电模式在车辆和电池适用性、电网及土地资源要求、投资强度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中期内仍将延续充电为主、换电为辅的补能市场格局,但其中换电模式的成长性有望迎来明显强化。

用车端:换电凭借补能体验和运营车领域成本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

换电对普通私家车主而言基本无综合成本优势,但可大幅缩短补能时间,显著提升用车体验。从成本竞争力和便捷性的角度出发,换电模式在运营类车辆及高端乘用车型领域已具备竞争优势。

电池端:充电适用性更广,换电生态较为垂直。

不同车型标准化程度低,换电短期难有规模效应。更换的电池包由换电运营商进行统一的充电监测和专业化护理,便于后续梯次利用,延长电池及其中资源品的价值寿命。

电网端:换电模式有序群充,有利于降本增效。

换电模式对电网更友好,有利于节约配网改造投资,且换电电池可有序群充,提升电网功率利用率,减缓扩容压力,降低电费成本。

用地端:换电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设环节更易于推广。

充电站的占地面积都明显高于换电模式,换电站对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具有明显帮助。

运营端:充换电基本仍处行业性亏损,商用车换电有望率先盈利。

充电运营盈亏平衡点对应时间利用率约8%-9%,目前行业平均利用率仅6%左右,仍处行业性亏损,但部分头部领先厂商有望率先迎来稳定盈利;乘用车换电站盈亏平衡点对应20%左右利用率,目前利用率多在10%-15%,较扭亏仍有差距,未来有望稳步提升;商用车换电站盈亏平衡点对应10%左右的利用率,商用车换电需求明确,盈利有望迎来较快释放。

路线及空间:充电模式为主,换电增长迅速。

从设备投资需求角度看,预计换电模式具备5年10倍+增长空间,明显快于充电;

从投资效率角度看,充电模式对应单车补能设施投资额仅9000元左右,而换电对应平均单车投资约2.5万元,投资效率和下游适用性高于换电模式,在现阶段更具广泛推广的基础;

从运营市场空间角度看,预计2025年国内换电运营合计市场空间有望达605亿元,充电运营市场约1730亿元。

风险因素:

政策推动低于预期;充换电利用率低于预期;行业标准化低于预期等。

投资策略: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将催生充换电行业加速发展,综合考虑换电模式更高效、对电网、土地更友好等优势,以及标准化程度较低、体系较为封闭、投资成本较高等劣势,预计未来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能市场仍将维持充电为主、换电为辅的格局,但在资本、主机厂、政策等的推动下,预计换电模式在部分高端乘用车和运营类车辆的应用推广将明显加速。重点推荐:

1)换电领域具备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第三方电池供应商和运营商,如宁德时代以及充电运营行业龙头特锐德,建议关注协鑫能科等;

2)受益于行业销量快速提升的换电设备提供商,建议关注瀚川智能、山东威达等。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