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堯望後勢 ,作者:張啟堯、張峻曉
內外不確定性消退,流動性擔憂緩和。4月全球疫情形勢出現惡化,經濟復甦預期邊際回落,美國ISM製造業PMI與非農就業數據均不及市場預期,打壓了市場對於美聯儲等收緊貨幣政策的預期,與此同時美聯儲維持偏鴿,4月會議認為當前實現美聯儲的雙重目標“通脹和就業”仍有距離,政策需繼續維持寬鬆,期間美債長端利率持續下行,VIX指數也維持疫情爆發以來的低位。國內方面,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PPI持續超預期上行,通脹壓力加劇,但流動性環境並未明顯緊縮,政治局會議維持温和的政策基調,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吿也表示輸入性通脹的風險總體可控,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市場對流動性收緊的擔憂進一步釋放。
北上連續7月淨流入,配置盤與交易盤同步增配。北上資金4月累計淨流入526.07億元,已連續7個月保持流入。根據我們的拆解和估算,4月配置盤依舊維持增配,淨流入規模約508.16億元,交易盤資金也轉為流入約20.52億元。從板塊倉位來看,4月主板倉位回落,創業板和科創板倉位上升,主板、創業板和科創板倉位分別為85.05%、14.78%和0.17%。
北上資金4月繼續流入金融週期板塊,科技成長與大消費亦重獲增配。從流入結構來看,月內所有板塊均獲資金流入,其中,金融地產與科技成長板塊流入幅度居前,淨流入規模約254.38億元與132.07億元,週期等其他與大消費分獲淨流入82.86億元與58.69億元。從30日均線走勢看,金融地產和週期等其他板塊繼續保持流入,科技成長與大消費板塊也轉為流入。
從行業月度資金流動看,4月北上主要淨流入電子、醫藥生物和電氣設備行業,分別淨流入100.29億元、77.32億元和65.95億元;同時,食品飲料、汽車和交通運輸行業流出居多,分別淨流出45.07億元、24.63億元和19.79億元。
從資金拆分來看,北上交易盤主要流入電子、醫藥生物和機械設備行業,分別淨流入54.96億元、32.92億元和20.92億元;同時集中流出食品飲料、汽車和銀行行業,分別淨流出58.49億元、22.97億元和20.56億元。北上配置盤主要流入電氣設備、化工和銀行,分別淨流入75.9億元、61.86億元和52.7億元;同時流出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和汽車,分別淨流出18.92億元、3.97億元和1.66億元。
從資金流動趨勢看,電氣設備、銀行和化工等8行業連續3個月趨勢流入,建築材料行業連續2個月流入;同時,食品飲料和商業貿易行業已經連續3個月流出,公用事業和汽車行業已連續2個月流出。此外,部分行業流動趨勢較上期出現轉向,其中有色金屬、電子和農林牧漁等12個行業自4月開始轉為流入,而建築裝飾、交通運輸和通信行業則於4月轉為流出。
北上靜態持倉風格繼續集中在食品飲料、醫藥生物和電氣設備,前5大行業持股市值佔比51.78%。4月北上持股市值規模月內累計增加1323.28億,其中醫藥生物、電氣設備和電子持股市值提升居前,分別增加289.16億元、271.81億元和220.2億元,交通運輸、公用事業和汽車行業持股市值回落居前,分別減少62.21億元、38.04億元和20.57億元;持股結構角度,電氣設備提升居首,環比增加0.69%,同時食品飲料倉位回落居前,環比降低0.42%。
整體個股資金層面,東方財富、京東方A、格力電器、歌爾股份、隆基股份,分別淨流入38.7億元、37.28億元、24.91億元、20.22億元、20.06億元;同時,貴州茅台、中國平安、順豐控股、中公教育、濰柴動力,分別淨流出40.35億元、23.46億元、15.89億元、15.72億元、15.5億元。
從交易盤角度看,4月北上交易盤流入前五大股依次為:京東方A、三一重工、沃森生物、歌爾股份、格力電器,分別淨流入30.71億元、16.34億元、13.99億元、12.79億元、11.35億元;同時交易盤淨流出前五大股依次為:貴州茅台、美的集團、立訊精密、山西汾酒、中國平安,分別淨流出48.56億元、14.83億元、13.02億元、12.04億元、10億元。
從配置盤角度看,4月北上配置盤淨流入前五大股依次為:東方財富、美的集團、寧德時代、陽光電源、隆基股份,分別淨流入30.2億元、25.98億元、21.76億元、19.13億元、17.97億元;同時淨流出前五大股依次為:順豐控股、雲南白藥、中公教育、中國平安、濰柴動力,分別淨流出18.85億元、18.25億元、15.67億元、13.46億元、12.08億元。
4月北上持股集中度較上月減少0.79%,截至4月30日,前20大重倉股持股市值佔比降至41.25%;持股佔流通股本比例超過10%的公司數目增加至61家。前5大重倉股依次為貴州茅台、美的集團、招商銀行、中國平安、格力電器,持股規模分別為1885.5億元、853.63億元、682.31億元、620.73億元和618.03億元。
風險提示
1、海外市場波動加劇;2、匯率貶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