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走私雞蛋比大麻更賺錢!——美國關稅戰下的荒誕亂象

在美國政府揮舞着關稅大棒橫掃全球、風光無兩之時,美國國內民衆卻快要連一個雞蛋也吃不起了。

橫徵暴斂、殘暴關稅的另一頭,美國政府正低聲下氣地給歐洲國家寫信,緊急求購雞蛋,卻遭遇了接連拒絕。

在超市買大麻,黑市買雞蛋的荒誕情境之下,墨西哥黑幫也盯上了一個更安全、更快捷、損失更小的生意——走私雞蛋。

而當中美之間關稅達到145%之時,特朗普無疑又給墨西哥黑幫送來了另一大生意——走私中國商品。

而這一切,都要從小小的雞蛋開始講起。

01

《資本論》中曾說——

“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爲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有危機,就有商機。雞蛋如此,中國商品也是如此。

在中國人的眼里,雞蛋這種難以攜帶運輸,貨值又小的商品,是很難代購甚至轉賣的,但並不妨礙它有利可圖。

2022年,美國爆發禽流感,此後,美國便開始大規模撲殺下蛋雞。三年時間內,美國已經累計撲殺超過1.68億隻蛋雞。

顯而易見的後果是,美國雞蛋產量越來越少,逐漸短缺,導致雞蛋價格飆升。過去一年,美國雞蛋零售價格同比飆升97%。

美國國會山報數據顯示,截止3月份,美國一打12個雞蛋的價格已經達到了6.23美元,約合46人民幣,創下了歷史新高。

在美國部分地區,雞蛋價格甚至漲到10美元甚至12美元。

儘管在美國是“賺美元花美元”,但與美國相鄰的墨西哥,一打雞蛋僅售2美元。

一打雞蛋轉手就能賺10美元,催生了墨西哥的雞蛋走私生意。

美國海關與邊境管理局的官方數據顯示,從2024年10月至今,美墨邊境查獲非法走私雞蛋案件數已經達到近6000起。

這還僅僅只是被查獲的案件,冰面之下,更多走私在悄無聲息的進行。

還有傳言,墨西哥蒂華納的毒販還在用無人機走私雞蛋。

初看有些離譜,但是細細一算,一架無人機攜帶三打雞蛋,一趟就能賺30美元,假設半小時一趟,一個小時就能賺60美元。

儘管比不上毒品的利潤,但是風險低,損失小,沒有任何生命危險,還不用坐牢。

哪怕無人機被查獲,損失的也只有一架無人機和上面的雞蛋而已。

以此類推,走私中國商品行得通嗎?不僅行得通,甚至商機還不小。

早在關稅落地之前,墨西哥已經成爲了中國商品的“陽澄湖”。

3月初,墨西哥海關的緝私行動中,查到了33個集裝箱的中國商品,包括揚聲器、電動溜冰鞋、摩託車、踏板車、自行車、鑽頭、液壓千斤頂、玩具、揹包、服裝和高檔辦公椅等多種商品,總價值超過3億比索,約合人民幣1.1億元。

關稅落地之後,“陽澄湖”的含金量就更高了。

目前,中美之間關稅已經達到145%,也即是說,一件原價100美元的商品,現在如果通過正規途徑運到美國,售價起碼要達到245美元。

但如果從墨西哥過境,哪怕減去從中國運往墨西哥的成本和墨西哥輸往美國的關稅成本,利潤率也絕對超過100%,更何況走私還不需要付關稅。

對於走私,不少人想象的仍是內地水客從香港代購,拉着拉桿箱揹着大包小包的場景。

但是將這個場景放到墨西哥,以走私雞蛋類比,那就是用無人機帶着大包小包的中國商品飛往墨西哥,利潤率和貨值,絕對遠超雞蛋。

甚至,用來運輸貨品的無人機,某種程度上也能成爲被走私的貨品之一。

如果在墨西哥,用3000美元的無人機,一次攜帶1000美元的中國商品入境美國,一落地,3000美元無人機就能賣出6000美元(算上拆封、運輸折舊),1000美元的中國商品也能賣出2000美元,相當於一趟就能賺上4000美元。

如果說走私雞蛋尚且只是有利可圖,關稅落地之後走私中國商品,幾乎比走私大麻還賺。

而在此關稅之爭激戰正酣之際,國內還直接推廣了離境退稅,即買即退的全國普及。

哪怕不是專業走私,普通的外國人藉助240小時免籤再加上代購中國商品,幾乎就可以涵蓋一趟旅遊的費用,何樂而不爲。

回想起曾經轟轟烈烈的海外代購,現在的情況反轉,有一句話或許相當合適——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02

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曾經頒佈一條法令:

禁止在合衆國及其管轄下的一切領土內釀造、出售或運送致醉酒類,並且不準酒類輸入或輸出合衆國及其管轄下的一切領土。

如今看來這條法令相當荒謬,但是在當時,這條法令在遭受大量非議的同時,卻也收穫了一衆擁躉。

彼時的不少美國人,將酒精視爲犯罪和貧困的根源,認爲禁酒可以減少買酒的開銷,進而避免貧困,還可以減少酗酒引發的家庭暴力、肢體衝突和疾病。

然而,在這條法令持續的14年間,卻完全事與願違。

起初人們希望禁酒帶來健康和和平,然而禁酒令實施期間,各種不正規的私釀酒反而導致超過1萬人因爲喝酒中毒而死。

且在禁酒令時期,美國人均啤酒消費相比戰前下降3/4,烈性酒消費量反而上升10%,因爲對於走私販子來說,承擔着同樣的風險,烈性酒能夠賺得更多。

禁酒令摧毀了美國的釀酒工業,讓釀酒工人大面積失業,卻擡高了酒的價格,導致美國國內涌現出了更多更爲不穩定的私釀酒和酒販子,甚至間接導致美國黑幫崛起。

從1920年至1932年,美國共有75萬人因違犯禁酒法而被捕,罰款總額超過7500萬美元,沒收財產2.05億美元。

最終,禁酒令以普通人全盤皆輸收場。

一百年之後,美國對中國徵收145%的關稅,將中國商品輸入美國的價格提高到幾乎難以接受的水準,幾乎是阻隔了中國商品輸入美國市場。

這次最終買單的會是誰呢?答案並不難想象。

自宣佈關稅開始,美國人已經開始了搶購潮,生活用品、數碼產品乃至蘋果手機。

不少美國人甚至需要輾轉各地,才能買到僅剩的中國品牌商品。

而關稅帶來的寒意已經開始傳導至美國普通消費者,已經有美國人在購買打折夏裝時發現,賬單上已經開始出現“關稅附加費”。

總賬單411.71美元的打折商品中,關稅附加費達到了44.09美元,也即是說,購買實際價格爲367.62美元的商品,她支付了超過10%的關稅附加稅。

根據商家的解釋,這筆費用是根據產品各部分的生產地區,乘以美國政府對各國加徵的關稅稅率計算出來的。

儘管將關稅成本分攤給消費者的企業並不值得宣揚,但某種程度上,這也情有可原。

因爲與大多數人的想象相反,儘管是美國對中國徵收關稅,但是大多數的關稅成本,都是由美國企業承擔。

以華利集團爲例,華利集團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的銷售價格爲離岸報價,與客戶的價格定價機制是成本加成的定價模式,出口至美國的關稅由客戶承擔。

因此,受到關稅影響更大的,實則是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美國小型工廠,比如小型玩具廠商。

目前,美國77%的玩具產自中國,且玩具本就是薄利行業,不少玩具廠商已經面臨囤貨賣完就不得不關停的風險。

這樣的擔憂正在美國企業中瀰漫,就連蘋果也早在三月底就安排了5架飛機,包機從印度向美國運送了600噸iPhone,來穩定未來的價格波動。

耶魯大學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關稅措施導致物價水平短期內上漲2.7%,相當於每個家庭購買力平均損失4400美元。

同時,美國消費者面臨的總體平均有效關稅稅率也將達到25.3%,爲19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長期來看,在關稅影響下,到2025年底,美國失業率將上升0.5個百分點,就業崗位將減少70萬個。

對於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美國市場而言,關稅戰無疑是一計“七傷拳”,先傷己,再傷人。

或許是時候讓我們反問一句,but  at what cost?

03結語

從關稅戰最初的願景來看,是希望通過將關稅提升到市場難以接受的程度,進而促進製造業迴流,越來越多消費者能夠更多地消費美國本土生產的商品。

顯而易見,當進口商品以超高價格高懸於市場之後,本土商品會甘心以原本的底價出售嗎?

原價100美元的進口商品因爲關稅漲價到245美元之後,原價150美元的美國本土商品會定價多少呢?這並不難猜。

對於資本而言,拿到兩分利,就絕對不會只拿一分。

最終,買單的仍舊是美國消費者。

這次關稅,或許不會重演曾經禁酒令的劇本,但走私販子的再次興起,並不一定是空談。

而伴隨着物價飛漲、失業率飆升,到那時,曾經高喊的MAGA,或許會淪落爲Make America Gang Again。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