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政府揮舞着關稅大棒橫掃全球、風光無兩之時,美國國內民衆卻快要連一個雞蛋也吃不起了。
橫徵暴斂、殘暴關稅的另一頭,美國政府正低聲下氣地給歐洲國家寫信,緊急求購雞蛋,卻遭遇了接連拒絕。
在超市買大麻,黑市買雞蛋的荒誕情境之下,墨西哥黑幫也盯上了一個更安全、更快捷、損失更小的生意——走私雞蛋。
而當中美之間關稅達到145%之時,特朗普無疑又給墨西哥黑幫送來了另一大生意——走私中國商品。
而這一切,都要從小小的雞蛋開始講起。
《資本論》中曾說——
“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爲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有危機,就有商機。雞蛋如此,中國商品也是如此。
在中國人的眼里,雞蛋這種難以攜帶運輸,貨值又小的商品,是很難代購甚至轉賣的,但並不妨礙它有利可圖。
2022年,美國爆發禽流感,此後,美國便開始大規模撲殺下蛋雞。三年時間內,美國已經累計撲殺超過1.68億隻蛋雞。
顯而易見的後果是,美國雞蛋產量越來越少,逐漸短缺,導致雞蛋價格飆升。過去一年,美國雞蛋零售價格同比飆升97%。
美國國會山報數據顯示,截止3月份,美國一打12個雞蛋的價格已經達到了6.23美元,約合46人民幣,創下了歷史新高。
在美國部分地區,雞蛋價格甚至漲到10美元甚至12美元。
儘管在美國是“賺美元花美元”,但與美國相鄰的墨西哥,一打雞蛋僅售2美元。
一打雞蛋轉手就能賺10美元,催生了墨西哥的雞蛋走私生意。
美國海關與邊境管理局的官方數據顯示,從2024年10月至今,美墨邊境查獲非法走私雞蛋案件數已經達到近6000起。
這還僅僅只是被查獲的案件,冰面之下,更多走私在悄無聲息的進行。
還有傳言,墨西哥蒂華納的毒販還在用無人機走私雞蛋。
初看有些離譜,但是細細一算,一架無人機攜帶三打雞蛋,一趟就能賺30美元,假設半小時一趟,一個小時就能賺60美元。
儘管比不上毒品的利潤,但是風險低,損失小,沒有任何生命危險,還不用坐牢。
哪怕無人機被查獲,損失的也只有一架無人機和上面的雞蛋而已。
以此類推,走私中國商品行得通嗎?不僅行得通,甚至商機還不小。
早在關稅落地之前,墨西哥已經成爲了中國商品的“陽澄湖”。
3月初,墨西哥海關的緝私行動中,查到了33個集裝箱的中國商品,包括揚聲器、電動溜冰鞋、摩託車、踏板車、自行車、鑽頭、液壓千斤頂、玩具、揹包、服裝和高檔辦公椅等多種商品,總價值超過3億比索,約合人民幣1.1億元。
關稅落地之後,“陽澄湖”的含金量就更高了。
目前,中美之間關稅已經達到145%,也即是說,一件原價100美元的商品,現在如果通過正規途徑運到美國,售價起碼要達到245美元。
但如果從墨西哥過境,哪怕減去從中國運往墨西哥的成本和墨西哥輸往美國的關稅成本,利潤率也絕對超過100%,更何況走私還不需要付關稅。
對於走私,不少人想象的仍是內地水客從香港代購,拉着拉桿箱揹着大包小包的場景。
但是將這個場景放到墨西哥,以走私雞蛋類比,那就是用無人機帶着大包小包的中國商品飛往墨西哥,利潤率和貨值,絕對遠超雞蛋。
甚至,用來運輸貨品的無人機,某種程度上也能成爲被走私的貨品之一。
如果在墨西哥,用3000美元的無人機,一次攜帶1000美元的中國商品入境美國,一落地,3000美元無人機就能賣出6000美元(算上拆封、運輸折舊),1000美元的中國商品也能賣出2000美元,相當於一趟就能賺上4000美元。
如果說走私雞蛋尚且只是有利可圖,關稅落地之後走私中國商品,幾乎比走私大麻還賺。
而在此關稅之爭激戰正酣之際,國內還直接推廣了離境退稅,即買即退的全國普及。
哪怕不是專業走私,普通的外國人藉助240小時免籤再加上代購中國商品,幾乎就可以涵蓋一趟旅遊的費用,何樂而不爲。
回想起曾經轟轟烈烈的海外代購,現在的情況反轉,有一句話或許相當合適——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曾經頒佈一條法令:
禁止在合衆國及其管轄下的一切領土內釀造、出售或運送致醉酒類,並且不準酒類輸入或輸出合衆國及其管轄下的一切領土。
如今看來這條法令相當荒謬,但是在當時,這條法令在遭受大量非議的同時,卻也收穫了一衆擁躉。
彼時的不少美國人,將酒精視爲犯罪和貧困的根源,認爲禁酒可以減少買酒的開銷,進而避免貧困,還可以減少酗酒引發的家庭暴力、肢體衝突和疾病。
然而,在這條法令持續的14年間,卻完全事與願違。
起初人們希望禁酒帶來健康和和平,然而禁酒令實施期間,各種不正規的私釀酒反而導致超過1萬人因爲喝酒中毒而死。
且在禁酒令時期,美國人均啤酒消費相比戰前下降3/4,烈性酒消費量反而上升10%,因爲對於走私販子來說,承擔着同樣的風險,烈性酒能夠賺得更多。
禁酒令摧毀了美國的釀酒工業,讓釀酒工人大面積失業,卻擡高了酒的價格,導致美國國內涌現出了更多更爲不穩定的私釀酒和酒販子,甚至間接導致美國黑幫崛起。
從1920年至1932年,美國共有75萬人因違犯禁酒法而被捕,罰款總額超過7500萬美元,沒收財產2.05億美元。
最終,禁酒令以普通人全盤皆輸收場。
一百年之後,美國對中國徵收145%的關稅,將中國商品輸入美國的價格提高到幾乎難以接受的水準,幾乎是阻隔了中國商品輸入美國市場。
這次最終買單的會是誰呢?答案並不難想象。
自宣佈關稅開始,美國人已經開始了搶購潮,生活用品、數碼產品乃至蘋果手機。
不少美國人甚至需要輾轉各地,才能買到僅剩的中國品牌商品。
而關稅帶來的寒意已經開始傳導至美國普通消費者,已經有美國人在購買打折夏裝時發現,賬單上已經開始出現“關稅附加費”。
總賬單411.71美元的打折商品中,關稅附加費達到了44.09美元,也即是說,購買實際價格爲367.62美元的商品,她支付了超過10%的關稅附加稅。
根據商家的解釋,這筆費用是根據產品各部分的生產地區,乘以美國政府對各國加徵的關稅稅率計算出來的。
儘管將關稅成本分攤給消費者的企業並不值得宣揚,但某種程度上,這也情有可原。
因爲與大多數人的想象相反,儘管是美國對中國徵收關稅,但是大多數的關稅成本,都是由美國企業承擔。
以華利集團爲例,華利集團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的銷售價格爲離岸報價,與客戶的價格定價機制是成本加成的定價模式,出口至美國的關稅由客戶承擔。
因此,受到關稅影響更大的,實則是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美國小型工廠,比如小型玩具廠商。
目前,美國77%的玩具產自中國,且玩具本就是薄利行業,不少玩具廠商已經面臨囤貨賣完就不得不關停的風險。
這樣的擔憂正在美國企業中瀰漫,就連蘋果也早在三月底就安排了5架飛機,包機從印度向美國運送了600噸iPhone,來穩定未來的價格波動。
耶魯大學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關稅措施導致物價水平短期內上漲2.7%,相當於每個家庭購買力平均損失4400美元。
同時,美國消費者面臨的總體平均有效關稅稅率也將達到25.3%,爲19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長期來看,在關稅影響下,到2025年底,美國失業率將上升0.5個百分點,就業崗位將減少70萬個。
對於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美國市場而言,關稅戰無疑是一計“七傷拳”,先傷己,再傷人。
或許是時候讓我們反問一句,but at what cost?
從關稅戰最初的願景來看,是希望通過將關稅提升到市場難以接受的程度,進而促進製造業迴流,越來越多消費者能夠更多地消費美國本土生產的商品。
顯而易見,當進口商品以超高價格高懸於市場之後,本土商品會甘心以原本的底價出售嗎?
原價100美元的進口商品因爲關稅漲價到245美元之後,原價150美元的美國本土商品會定價多少呢?這並不難猜。
對於資本而言,拿到兩分利,就絕對不會只拿一分。
最終,買單的仍舊是美國消費者。
這次關稅,或許不會重演曾經禁酒令的劇本,但走私販子的再次興起,並不一定是空談。
而伴隨着物價飛漲、失業率飆升,到那時,曾經高喊的MAGA,或許會淪落爲Make America Gang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