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汽車產業再度站在了一個歷史的“風陵渡口”。
若自1953年第一汽車製造廠(一汽集團前身)誕生算起,迄今為止,今年恰好是中國汽車工業誕生七十週年。
到如今,中國連續14年汽車產銷量全球第一,連續8年新能源車銷量全球第一,這是幾代汽車人用大半個世紀的時間書寫了氣勢恢宏的產業發展史詩。
70年砥礪奮進、70年披荊斬棘。中國崛起令世界矚目,中國奇跡令世界驚歎,尤其自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以來,我國完成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轉變。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78-2022年,我國GDP從3645元增長至121萬億元,年複合增速在14%以上,人均GDP從385元增長至8.57萬元,年複合增速在13%以上。
當然,經濟高增長背後的代價也是極為昂貴的。且不説,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的經濟、金融風險乃至對於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
僅從近幾年造車格局變遷來看,五年時間,竟然有近400家造車企業消失?
據外媒稱2018年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已超過487家,但到了2023年,有數據顯示,能正常經營的新能源車企僅剩下40多家。這也就意味着,短短五年時間,就有超過400家新能源汽車企業消失。
儘管巔峯時期的數據已無從考證,但近年來行業淘汰確是不爭的事實。今年伊始,價格戰愈演愈烈,行業“內卷”加劇,甚至有人認為這將是車市近二十年來最卷的一年。車市淘汰賽進程還在加快,一些昔日的明星車企在生死邊緣苦苦掙扎,多家主流車企也宣稱去年底已進入全員戰時狀態。
現階段,我國汽車產業客觀上仍面臨着諸多考驗,如何提振消費?怎樣應對“內卷”?未來的路該怎麼走?這都是橫亙在車企、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乃至政府眼前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就在今天,2023年中國重慶汽車論壇正式收官,作為業內年度智慧盛典,國內車企乃至相關核心產業鏈的眾多領軍人物雲集山城,各抒己見,共襄盛舉,精彩紛呈,堪稱是一場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盛宴。
尋求高質量發展,做強產業鏈、發揮開放合作及長板效應
“全球汽車產業已經從燃油時代的上半場轉入了電動智能時代的下半場,而中國的汽車產業則從以量取勝的上半場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下半場。”王俠會長強調,高質量發展成為下半場唯一的門票。同時,他指出,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四個維度的推動。
重慶市汽車產業商會會長、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在發言中指出,整車企業強產業鏈需要更強,進一步發揮產業鏈開放合作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一定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有規模才能有競爭力。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同時具備智能化、網聯化和電動化的領先的核心能力,靠單打獨鬥是沒有出路的。只有開放合作、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長板效應,才能打造出滿足用户需求的優質產品,不斷提升全球競爭力。
他表示,賽力斯(601127.SH)成立37年來,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堅持長期主義,堅持商業成功。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2021年公司與華為開創了聯合業務深度跨界融合的先河,合作一年多來,相繼推出了AITO問界M5、問界M7兩款車型。一個多星期前,賽力斯迎來了AITO問界車型第10萬輛下線,僅用15個月實現該目標,刷新了行業紀錄,是雙方高效合作的見證。
重慶力圖建設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羣,張興海呼籲加強開放合作
“汽車產業是重慶市的主導產業,是加快建設製造業強市的中流砥柱,形成了以長安汽車、賽力斯汽車為龍頭、10餘家整車企業為骨幹、上千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汽車產業體系,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逐年增長,大小三電等核心配件不斷完善。重慶正成長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江敦濤副市長介紹道。
他進一步表示,重慶市確立了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戰略,明確了“兩步走”的發展願景,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新生態,到2030年建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產業規模達到全球一流水平。
張興海認為,當前重慶處於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最好時機,這既是重慶本土車企及產業鏈的發展機會,也是中國乃至全球車企及產業鏈的機會。但是,目前重慶汽車產業,與發達地區及行業頭部還有差距,要實現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重慶汽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開放合作。
“比如,成渝雙城經濟圈正攜手打造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兩地汽車產業資源稟賦各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合作成效越來越顯著。2022年川渝共報送汽車供應鏈“白名單”企業約500家,全年川渝兩地共生產汽車318萬輛,同比逆勢增長17%,展現出產業鏈合作的強大韌性。”他進一步表示。
掌門人們呼籲規範行業競爭秩序、迴歸良性競爭
“當前汽車行業的‘百團大戰’愈演愈烈,行業正在加速內卷。中國汽車產業在市場經濟下蓬勃發展,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惡性競爭將毀掉這個行業。”面對今年以來車市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張興海指出,要取得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車企們應各自守住自家門,講誠信、講底線、講規則,敬畏質量、敬畏生命、敬畏用户、敬畏資本。
在朱華榮看來,由於各方戰略性的投資和競爭,價格競爭越發激烈;地方對於GDP的強烈訴求,促銷參與市場競爭,讓市場的競爭更加的複雜。
“汽車行業盈利性進一步削弱,我們看到在中國100多個乘用車品牌,而真正盈利的電動車品牌也就2、3個。藉此機會我也呼籲從地方到社會各界都要努力構建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減少非市場因素對公平競爭環境的干擾。”朱華榮表示。
“價格戰打來打去,想‘找死’的企業就早點降價。”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呼籲,從國家層面規範行業競爭,避免地方保護性的無序價格競爭,切實穩定汽車市場和價格預期,為汽車行業建設真正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夯實基礎。
面對競爭更加激烈的“下一場”,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坦言,博世作為一家擁有100多年曆史的零部件企業,希望今後能夠有一個更加好的營商環境,更加好的整零關係和更好的生態圈。
結語
回顧這場為期兩天的高水平交流,既着眼產業發展的現實,又共話未來,為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加大創新、開放、合作,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成為共識,同時規範行業秩序,共建良好競爭生態,迴歸良性競爭的呼聲強烈。
儘管造車乃至細分賽道未來將更“卷”同樣一致預期強烈,但從這些商業領袖發出的呼籲和提供的建議中,不難看出他們對於我國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邁進的新階段,中國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依舊充滿信心。
70年崢嶸歲月即將成為過去式,面對新的戰略機遇期,中國汽車工業將繼續肩負使命,開啟新徵程,開創屬於新的輝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