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投資策略的艱難抉擇
幾十年來關於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孰優孰劣的爭論在2022年突然發生了轉變。高通脹、利率上升和經濟不確定性擾亂了股市,結束了長期牛市,並導致主要股指暴跌。這讓主動選股者的財富重獲活力,按某些指標衡量,他們跑贏市場的幅度達到了近20年來的最高水平。它還減緩了規模達11萬億美元的被動投資的發展趨勢。被動投資是指投資者購買持有標普500指數等某一個股票指數的基金。
更令人困惑的是,這兩個陣營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因爲主動投資變得越來越被動,被動投資變得越來越主動。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混亂的新投資格局,過去幾十年那種非黑即白、主動還是被動投資的選擇正在消退。
1.是什麼開啓了被動投資熱潮?
在1960年代前後,一系列因素(尤其是計算機的出現)彙集在一起,使一小羣學者得以精確地展示大多數基金經理與美國股市的表現比較。Burton Malkiel在其1973年的著作《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中闡述了這一著名結論,他在書中認爲,“蒙上眼睛的猴子向股票上市公司扔飛鏢”選中的股票的表現與專業人士的選擇一樣好。富國銀行和先鋒領航集團等公司的先驅者開發指數基金的理念是,通過購買廣泛的市場份額而獲得“平均”回報——但費用支出要少得多——大多數投資者會做得更好。
2.被動投資是如何形成的?
年復一年,隨着與指數匹配的自動買賣技術的進步,反對主動選股的證據越來越多。標普全球的數據顯示,在2010年代,只有不到15%的活躍美國大型基金跑贏大盤。被動型基金的費用佔資產的比例不到0.1%,而主動型共同基金的平均費用超過1%。由於存在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更容易交易的產品,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播下的對基金經理的不信任,這堵大壩在過去10年終於決堤。
3.被動投資的“被動”程度如何?
這一領域已經從購買整個市場指數演變爲購買越來越小或更復雜的市場份額,並使用混合策略,以至於許多投資者通過精選的指數基金擁有了相當於主動管理的投資組合。隨着越來越多的資金轉向指數基金和ETF,指數和基金的數量出現爆炸式增長,目前約有300萬個指數和約1萬隻ETF。與此同時,大型基金經理正在競相開發所謂的定製指數——這是另一種混合方法,可以說投資方法比名字所暗示的更主動。
4.這意味着什麼?
到2019年底,被動投資策略佔據了美國股票基金一半以上的公開交易資產。在美國以外的股票或債券等領域,被動投資策略的比例尚未超過主動資金,但同樣的趨勢正在顯現。由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共同使用的指數基金,是如今一半以上的美國人投資於股市的重要原因,這一比例高於其他富裕國家。
其次,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等公司也已成爲許多美國企業的最大股東,這讓許多人對潛在的危險感到絕望。人們的擔憂包括從股價波動到向指數權重較大的公司配置資本導致的投資效率低下。另一個擔憂是,如果投資經理忽視了他們作爲公司監管者的傳統角色,被動投資方法可能會推遲向所謂道德投資的轉變。
5.主動投資是如何捲土重來的?
主動型基金經理總是積極爲自己的技術進行辯護,稱2008年之後的那段時間不正常,許多股票的走勢都是同步的,而不是根據各自的利潤前景進行交易。他們把指數說成是“一團垃圾”,並預測當市場變得更加動盪,股票表現變得更加分散時,主動投資將會大放光彩——事實也確實如此。
儘管衡量基金經理的相對錶現很棘手,但諮詢公司Strategas Securities的一項分析顯示,62%的主動投資的大公司“核心”基金(即購買成長型和價值型股票組合的基金)在2022年跑贏了市場,這是自2005年以來的最高比例。問題是,這是一個短暫的現象還是一個持續的趨勢,以及這是否足以挽救主動投資策略。
6.接下來會什麼?
主動型基金經理表示,被動投資扭曲將爲那些能夠發現便宜貨、避開定價過高證券的投資者創造更多機會。與此同時,將兩者混合在一起的混合風格正在出現。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負責人“木頭姐”凱西•伍德(Cathie Wood)等廣受追捧的基金經理正在ETF內部推廣主動投資策略的使用。投資指標包含了ETF的稅收和交易收益,但賦予了基金經理更多的自由裁量權。主動投資策略費用略高,到目前爲止,表現差異很大。自伍德在2020年取得領先市場的成功後,2021年,主動投資基金的推出速度是被動投資工具的兩倍多。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