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質量問題頻發,高管套現9000萬,理想汽車要熄火?

理想汽車,最近煩事比較多。

8月份銷量腰斬,被後來者問界M5、M7輕鬆趕超;ONE車型宣佈停產,庫存車降價2萬清倉大甩賣,引發車主大鬧門店維權;執行董事兼總裁沈亞楠5天之內,拋售100萬股理想股票,套現超9000萬元;現在又不斷爆出質量問題,用料降級了、品控放鬆了、測試時間縮短了,林林種種,不一而足。

回想過往兩年,理想汽車可以説是最有個性的新勢力之一,也是活得最滋潤的新勢力,沒有之一,和其他兩家不斷向市場推出新車型相比,理想僅靠ONE一個車型,就走出了月銷過萬,累計銷量20萬的好成績,財務數據上也是遙遙領先,在一眾新勢力深陷虧損泥潭的時候,理想汽車已經無比接近盈利。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非常崇拜蘋果的產品策略--大單品、超爆款,似乎他都學會,也做到了,然而,光鮮的背後,是頻頻出現的質量問題、安全問題,以及剪不斷理還亂的投訴和維權事件。

好與壞、褒與貶,就這麼“完美”地結合在理想汽車身上。

01

價格和質量,魚與熊掌

很多人對於理想汽車的印象,是

空間足夠大,可以裝進6個人,除了絲毫不覺得擁擠之外,腿部空間還異常地寬敞,這對於二胎家庭的奶爸而言,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夫妻兩人、父母兩人,加上兩個小孩,一輛車全搞定,由於空間大,舒適度自然也是拉滿。加上大型SUV的車身,安全性、穩定性自然也不在話下。

如果説這些都只是用車體驗,那最香的,還得數價格。

理想ONE的價位定在30多萬的區間,説實話,這個價位區間,想買到像理想ONE這種大型SUV,三排六座,確實不容易。外資的BBA就不用説了,就連以性價比著稱的美國和日本車型,價位都基本去到50+W以上,當然,國內有一些車企價位低,車子大,但前提是你對國產車有信心,如果確實要找一個大家尚能接受的車型,豐田漢蘭達算得上唯一勉強滿足的,但漢蘭達只是一輛油車,沒能享受新能源補貼政策不説,燒油的成本,在電車面前,不經打。

所以,理想ONE出來之後能夠賣爆,是有道理的,據説還因此給漢蘭達製造了不少銷售壓力。

但話又説回來,汽車行業經過百年錘鍊,其實沒有什麼祕密可言,很多東西不是不做,也不是想不到,而是受困於技術和成本,別看現在新能源汽車如火如荼,喊打喊殺要革掉燃油車的命,如果不是馬斯克死磕了十幾年突破三電技術,那完全不可能。

再説成本,能夠把大型SUV做到30萬的價位,而且空間大、舒適度、智能化,各種體驗一應俱全,理想確實稱得上是突圍者,但難道只有理想想得到,其他車商就是傻瓜?

顯然不是,而是真要做出這種車來,很可能是賠本賺吆喝,又或者犧牲車輛不應該犧牲的東西。從理想汽車頻發的質量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跡象。

就以理想斷軸來説,但凡有一點車輛意識的人都會知道,軸對於車身的重要性,這就等於梁對於房屋的作用,除了起到支撐,確保安全的作用,也是汽車操控很重要的一個零部件,所以很多車企都不敢在這個問題有怠慢。

但理想不一樣。

2020年1月,一輛白色理想ONE與寶馬相撞,理想ONE的右前輪嚴重受損,這尚且可以理解,但問題在於,ONE車輪呈現出的角度十分詭異,疑似是發生“斷軸”,寶馬受到撞擊的部位同樣在前輪附近,但輪轂和懸掛卻並無大礙。

2020年5月,一台理想ONE右前輪與馬路上的台階發生碰撞,導致右前輪下襬臂球頭脱落,隨後車輪發生位移並將傳動半軸拉出。

來源:百度

2020年8月,一位車主在市區正常駕駛,速度在50km/h左右時,發生了下襬臂斷裂的情況。

2020年9月,網絡上又傳出一段視頻,稱車子正常行走,沒任何碰撞,然後就斷了。

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斷軸,絕不是理想汽車所搪塞的車主駕駛速度過快造成,質量問題已經板上釘釘。

雖然汽車出現安全事故,不是什麼新鮮事,不少百年車企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點甚至造成嚴重的輿論危機,最後需要通過大規模召回、賠禮道歉,做足補救措施,但理想汽車簡單粗暴地甩鍋給車主,對自己的質量問題沒有絲毫的反省,頂多就是給予車主賠償,息事寧人的處理方法,實在很難説得過去。

最後實在無法再搪塞,才在2021年11月份宣佈車輛存在缺陷,將召回部分車輛,同時向公眾發佈致歉信。

原本以為經過這麼一次召回事件,理想會好好地解決斷軸這類安全問題,但結果卻是,號稱500萬以內最好的家用SUV,不輸庫裏南的L9,牛皮吹出去沒多久,就發生空氣懸架斷裂的問題,很明顯,理想根本沒有好好吸取斷軸的教訓。

來源:百度

除了斷軸,自燃也是理想頻發的事故。8月1日,四川G93成渝環線高速路一輛理想ONE發生自燃,車身燒剩骨架,有乘客受傷送醫。

來源:百度

如果再考慮到李想一系列的面對消費者質疑時的表現,這家公司的公關能力,實在令人堪憂。

為什麼這樣一個熱門的爆款,最後變成這種結局?

02 

造車,別急着賺錢

馬斯克在談及為何FSD商用屢次失約的時候,説了一句話:

很多關於FSD的‘曙光’,最後都被證明是假的。要真正解決FSD所面臨的問題,其實就是解決真實世界的人工智能問題。

言外之意,就是除了踏踏實實做研發,沒有捷徑可走。這個道理,同樣適用造車行業。

電動車的興起,給人以很多幻覺,最大的一個,就是好像誰都可以造車,做房地產的,做互聯網的,做手機的,只有膽子大,錢管夠,氣勢就像李書福的翻版。

於是乎,眾多的新勢力平地起波瀾,不僅給自己冠以創新者的title,各種新式打法也搶足了眼球,釣足了資本方和消費者的胃口,但造車畢竟不是寫PPT,而是實實在在的製造業,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供應鏈、產業鏈、人才、資金,缺少任何一個,都不能成事,前些年PPT車企的崩潰,為行業清除了一羣騙子,但現在看來,上一次的出清還沒有完成。

相比於傳統造車的厚重,新勢力在某些方面確實顯示出進步性,但如果迴歸到汽車最根本的技術和製造,新勢力的短板就一覽無遺。

同樣的碰撞,寶馬沒事,理想ONE把軸給弄斷了;同樣的零部件,傳統車企要求有些許偏差就得報廢,新勢力有孔、有洞、缺料都照樣收貨。

即使是新勢力自身,也存在很多的偏差,例如對於盈利的執迷。

我們在上一篇關於理想的文章《交付同比大跌52%,理想汽車怎麼啦?》就提及,理想是三大新勢力中盈利數據最好的一個,但這一切,都是建基於理想執迷式地減少投入的基礎上。

在發生這一次理想ONE的維權事件之前,李想本人就在微博上喊話,等L8的現階段就別買ONE了。

這句話的背後,是理想產能的抓急,因為沒有提前投資建設足夠的產能,在新老車型交換之時,只能犧牲舊車型,停產引發維權一事就是這麼來的。

相比於其他新勢力早早佈局新車型研發,純電車型已經滿天下的時候,理想仍然固守增程式;在其他勢力新產能的建設如火如荼之際,理想還是遲遲不肯花錢建設新產能。李想很崇拜喬布斯做事極致,但在消費者眼裏,李想的車沒有做到極致,“摳門”倒是做到了極致。

如果要找一個理由為理想汽車頻發的質量門背鍋,最適合的,莫過於對盈利的執迷。

理想看到奶爸們的需求,希望通過一個爆款佔領這個空白市場,可以理解,但實事求是地説,要造出30萬級別的大型SUV,本身就是非常大的挑戰,很多勢力之所以不以為然,只是因為他們心理太清楚,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除了犧牲產品質量,沒什麼路可走。

理想要做盈利,維持現有的估值和市值,既給資本市場一個交代,也為自己融到更多的資金,同樣可以理解,但是實現路徑卻充滿爭議,就拿毛利率來説,蔚來走了高價路線,而為了維持這個路線,李斌拼命把服務做好,把品牌做好,甚至投入重金建設換電站,小鵬知道無法做到,乾脆直接放棄高毛利。

特斯拉也想要高毛利,但馬斯克的做法是聚焦生產製造,規模大一點,自動化水平高一點,還有一體化壓鑄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各種新材料的研發應用等等。

理想呢?

沒有新材料、新工藝的開發,甚至連工廠都懶得建,也沒有很好地服務,但又想要高毛利,從哪出?

很簡單,用料次一點,品控要求低一點,測試時間短一點,再用一些表面的功夫,比如車內空間做大一點,就可以實現。

但隨之而來的,是自燃多一點、斷軸多一點、發動機嘯叫大一點、空氣懸架拉胯一點、消費者投訴多一點,這樣的高毛利,又能持續多久?

03

結語

李想不止一次表明,自己非常推崇蘋果公司的產品,也希望自己能夠做出像蘋果那樣的極致產品。

理想確實很豐滿,但現實卻十分的骨感。

質量問題頻發,不止一次地打臉李想,他顯然沒搞清楚他所崇拜的蘋果公司極致產品怎麼做出來的,又或者説,他是揣着聰明裝糊塗。總之,我們沒有看到喬布斯式的打造極致產品的李想,反而看到一個為了做盈利,拼命減成本,犧牲汽車質量,卻滿嘴跑火車,動不動就“500萬以內最好家用SUV”、“不輸庫裏南、邁巴赫”的李想。

新能源汽車發展到今天,表面是很熱鬧,但內裏卻是內卷加劇,在先發紅利逐步消退的當下,競爭對手又不斷搶食,理想汽車,能不能吊打庫裏南和邁巴赫,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理想汽車的前景,蒙上了更多的陰影,因為現在的韭菜,不那麼好割了。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