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分析師徐彪
摘要
在前期的報吿《疫後全面對比和覆盤:20年4月VS 22年5月》中,我們提出,從自上而下的整體情況,可以觀察到:
20年武漢疫情之前的國內情況:中長期貸款回升、庫存週期底部剛剛啟動、PMI小幅回升、失業率改善、地產銷售回暖。
20年武漢疫情之後的海外情況:美聯儲大放水、美國消費快速回到疫情之前、但是美國庫存在低位同時產能利率用恢復非常緩慢。
因此,本來就在復甦趨勢中的經濟,隨着武漢疫情平息,疊加出口和製造業的大幅改善,很容易就重回復甦的軌道,對應股票市場反轉。
回到當下,考慮到上海疫情前本就處於衰退的趨勢中,疊加後續逐步轉弱的出口和製造業,疫後很快復甦和市場直接反轉的概率較低。
但是,可以“效仿”武漢疫情前後的宏觀邏輯和整體A股情況,尋找上海疫情前後,符合這一特點的細分行業或者產業鏈,比如:
(1)上海疫情前,本來就處於上行週期的行業(與經濟總需求下行關係不大),但是在疫情期間被中斷了供應鏈或者被暫時干擾了需求——較為典型的行業包括軍工、新能源基建、汽車半導體、醫美等醫療服務。
(2)上海疫情前,正要逐步接近困境反轉的行業(按照自身產業週期運行),但是被疫情延後了——較為典型的包括信創、藥房、調味品食品加工、旅遊酒店、餐飲。
4月市場下行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上海疫情(及4月末北京疫情)+美聯儲加息縮表預期升温+俄烏衝突(供應鏈衝擊等)。
4月末以來的反彈則來自前兩個因素的邊際改善:一方面,上海疫情新增數據高點確立,進入收尾階段(北京疫情也在近一個月橫盤之後,近幾日明顯回落);另一方面,鮑威爾講話基本否決了6月加息75bp的可能性,同時美國一些經濟和財報數據不及預期,海外市場轉向交易衰退,美債利率高位回落。
短期來看,更為確定的邊際還在於國內的疫情後修復。從鮑威爾在5月議息會議發佈會上提到的關鍵指標“工資情況”來看,目前的通脹預期仍然壓力較大。而美國的經濟目前也大概率是高位回落,並沒有發生實際意義上的衰退。因此未來一個季度美國的核心矛盾仍然是通脹——這也就意味着,過去一個階段交易的海外衰退邏輯及由此帶來的美債利率、美元指數快速下行可能並不具備持續性(短期馬上衰退的概率很低,但是22年底23年初衰退的概率的確在提升)。
但國內本輪疫情後的復工推進,以及穩增長政策發力,則是較為明朗的。一方面,疫情逐步走出此前的混亂預期,上海和北京數據明顯回落,長三角復工進展呈現加速度。另一方面,4月以來國內穩增長措施緊鑼密鼓推出,雖然本輪經濟下行壓力巨大、政策最終效果難以預估,但政策重心向穩增長傾斜,對於經濟秩序和行業信心的修復,仍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整體來看,下一階段市場的支撐及行業超額收益大概率來自疫情修復邏輯。
上週週報《疫後全面對比和覆盤:20年4月VS 22年5月》中,我們深度覆盤了當前與2020年市場的差異,根本在於所處的經濟週期位置不同。概括來説,2020年初國內經濟本身處於上行週期,只是被疫情打斷,因此一旦疫情因素得到控制,穩增長政策加持,復甦行情就能比較流暢;而今年初國內經濟本身處於下行週期,再疊加疫情衝擊,則即使有超常規的政策推出,市場依然對復甦前景遲疑。
從【庫存週期】和【融資需求】數據可以很清晰觀察到這一差別:2020年疫情衝擊之前,庫存週期已有觸底回升跡象,中長期貸款增速也已經從底部起來;而當前庫存水平已在高位,企業從被動補庫轉向主動去庫,融資意願降低,疊加地產下行週期,中長期貸款水平持續下滑。疫情的衝擊使得4月數據斷崖式下滑,地產和消費單月同比均達到負兩位數,基本面信心的修復難度要遠大於2020年。
另一方面,海外政策週期和終端消費更加劇了需求端的風險。2020年疫情爆發後,歐美經濟體通過放水快速修復了終端需求,【海外消費復甦→海外生產端補庫→中國出口向好→中國製造業和就業恢復】傳導鏈條成立。但今年以來由於持續超預期的高通脹,海外央行不得不進行更快和更大力度的貨幣緊縮,且由於海外生產商補庫接近尾聲,因此形成了【海外消費下滑→海外補庫放緩→中國出口見頂→中國製造業和就業壓力加劇】這一負反饋機制。
回顧2020年的後疫情階段,隨着防疫和經濟修復逐漸迴歸至常態化,市場表現較好的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疫情受損、且與經濟週期/地產週期關聯度較高的板塊:比如消費中的汽車、餐飲、白酒等。由於在20年武漢疫情之前,經濟本身處於上行趨勢,因此疫情衝擊結束後,這類順週期板塊得以快速修復。
②疫情受損、但與經濟週期關聯度不高的高景氣板塊:比如新能源汽車、電子、醫美等。這類板塊自身景氣處在上行區間,只是供應鏈或消費場景受疫情干擾,因此疫情衝擊結束後在景氣支撐下跑贏市場。
③相對而言受疫情影響較輕的高景氣板塊:主要是to G類的光伏、風電、軍工等,疫情衝擊後仍按照各自的產業週期運行。
如上,本輪與2020年的核心差異在於所處的經濟週期(國內和海外宏觀環境)位置不同,且地產底層邏輯改變之後,當前穩增長壓力更甚於過往歷次週期,政策實際效果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本輪疫情修復,我們更建議【去經濟週期】佈局高景氣板塊。
另一方面,考慮到奧密克戎變種傳染性遠高於初代變種,常態化核酸模式的效果有待觀察,短期來看仍難以完全擺脱疫情的影響,因此供應端和需求端相對獨立於疫情的板塊仍具有更高的確定性。
回到當下,考慮到上海疫情前本就處於衰退的趨勢中,疊加後續逐步轉弱的出口和製造業,疫後很快復甦和市場直接反轉的概率較低。
但是,可以“效仿”武漢疫情前後的宏觀邏輯和整體A股情況,尋找上海疫情前後,符合這一特點的細分行業或者產業鏈,比如:
1)上海疫情前,本來就處於上行週期的行業(與經濟總需求下行關係不大),但是在疫情期間被中斷了供應鏈或者被暫時干擾了需求——較為典型的行業包括軍工、新能源基建、汽車半導體、醫美。
2)上海疫情前,正要逐步接近困境反轉的行業(按照自身產業週期運行),但是被疫情延後了——較為典型的包括調味品食品加工、旅遊酒店、餐飲、信創、藥房。
3.1. 高景氣被疫情中斷:軍工、新能源基建、汽車半導體、醫美
1)軍工整機及零部件
大週期看,軍工正處於高景氣賽道發展的前期階段,短期看十四五、中期看百年軍建目標(2027)、長期看2035現代化軍建目標,不論2021還是2022年其實都是處於大發展期的成長初始位置。中週期看,2022年是軍工子行業產能集中釋放年,以航空發動機產業鏈最為顯著,航發主機和中游鍛造企業均在擴產或投產階段,對產業鏈帶動明顯。
另一方面,作為to G板塊,軍工子行業受疫情影響有限,預計可持續兑現高景氣。隨着原材料影響的消除、治理的優化和新型號批產,Q2環比預計有較大幅度改善。
2)新能源基建:光伏、水電、風電、核電
中長期受益於30-60雙碳目標,短期受益於新基建發力。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中財辦韓文秀指出要在新能源領域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今年4月末財經委會議佈局大基建同樣標註了新能源領域。
具體來看,光伏方面,需求端受疫情衝擊不明顯,但供應鏈仍受到一定影響,疫情之後將有明顯改善。此外,俄羅斯減供,能源危機倒逼歐洲大幅上調新能源裝機與滲透率目標,是近期一個重要驅動。近年數據顯示,組件出口與板塊超額收益正相關性增強。
水電、水利則是近年穩增長的主要抓手,投資額與裝機規模預期均有放量。歷史數據看超額收益與投資額同比的週期一般同步或略領先。
3)汽車芯片
電子板塊以子行業劃分(半導體、PCB、被動元件、安防、面板、消費電子等),今年未必具備整體性機會;更建議從產業鏈角度劃分,尋找高景氣下游對應的上游方向。目前來看確定性最高的是汽車芯片方向。一方面,傳統汽車在本輪疫情前,已有逐步走出基本面低谷的跡象(成本端環節,汽車庫存低位,業績基數低);另一方面,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加速,令汽車芯片需求量成倍提升(電動車半導體含量約為燃油車2倍,智能車為8-10倍),賦能板塊更高的成長屬性。
短期來看,汽車板塊是長三角地區疫後推進復工復產以及穩增長最重要的方向,生產端修復的情況下,上中游的芯片、零部件基本面邊際具備較高的確定性,環比有望率先改善。
4)醫美
受疫情管控措施的影響,消費場景受疫情衝擊最為顯著。消費分項中,一部分主要是穩增長邏輯(比如汽車、家電),另一部分對經濟週期敏感度偏低,有望迎來需求延遲後的集中釋放,比如醫美和眼科(屬於需求有韌性的消費醫療,疫後的修復確定性較高)。
3.2. 困境反轉被疫情中斷:調味品及食品加工、旅遊酒店、餐飲、信創、藥房
1)調味品及食品加工
自2021年年底,隨着部分調味品開始提價,PPI與CPI剪刀差收窄,食品加工業績增速從-30%收窄到Q1的-13%,調味發酵品從-3.7%回升至q1的12.7%。但在疫情爆發的情況下,需求端受到較大沖擊,導致漲價的傳導 逐步乏力(尤其to B端受到較大的影響,餐飲在調味品裏面佔比可能達到5成左右)。而隨着疫情影響邊際減弱,toB端需求得到修復,困境反轉邏輯有望延續。
2)旅遊酒店、餐飲
這兩年因為疫情影響,居民出行和常規的線下消費場景受到較大限制,20年帶來的低基數效應在21年消退後,22Q1業績增速再度大幅回落。隨着上海北京疫情衝擊逐步消退,居民線下場景有望(至少是階段性)恢復。從22年全年萬得一致預期來看,目前旅遊及景點預期增速為116%,酒店及餐飲預期增速為237%;但估計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景氣度的復甦會有反覆,因此目前看更偏向於交易性的機會。
3)藥房
板塊22年業績有望迎來恢復性增長。21年業績增速放緩主要受疫情反覆、高基數、租金會計準則變化等拖累;短期來看,疫情影響逐步趨緩,藥房同店銷售向好;中期來看,頭部藥房門店擴張穩步推進,市佔率提升有望進一步提升。
4)信創
2020-2021年信創試點已取得積極成果。2019年開始黨政信創完成了省市級電子公文系統替換,金融、運營商等也開啟行業內試點,雖然落地過程中經歷了競爭加劇下落地採購價格低於預期的情況,但在此過程中,我們看到信創國產生態初步成型,產業競爭格局逐漸明晰,關鍵產品迭代進步明顯。疫情對短期需求和交付的影響邊際減弱之後,可作為困境反轉佈局方向。
風險提示:宏觀經濟風險,業績不及預期風險,國內外疫情風險。
報吿來源: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報吿發布時間:2022年5月29日
本資料為格隆匯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權發佈,未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發、轉載、複製、發表、許可或仿製本資料內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資料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專家、嘉賓或其他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講、交流或會議紀要等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機構之觀點),亦不構成任何保證,接收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若您並非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訂閲本資料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在任何情況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團隊、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本資料授權發佈旨在溝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經驗,本平台不是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報吿的發佈平台,所發佈觀點不代表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觀點。任何完整的研究觀點應以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發佈的報吿為準。本資料內容僅反映作者於發出完整報吿當日或發佈本資料內容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吿。本資料內容不構成對具體證券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或投資建議,不能夠等同於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