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比亞迪市盈率這麼高,還有空間嗎?

來源:虎嗅APP

2021年11月8日,比亞迪、寧德時代股價分別報收於315元、660.8元,市值分別爲9000億、1.5萬億,動態市盈率分別爲277倍、154倍。

風頭無兩的特斯拉市值逾1.2萬億美元(約合9.7萬億人民幣)、動態市盈率354倍。同處新能源車「大賽道」,比亞迪市盈率處於特斯拉和寧德時代之間,「向上看」還有上升空間、「向下看」似乎已經高估。

比亞迪、寧德時代都算「基金重倉股」,但稍加比較就能發現機構投資者厚此薄彼:截至2021年9月末,1489家機構持有約2.7億股寧德時代,持股市值1412億、佔流通股的13.2%;與此同時,399家機構持有1.08億股比亞迪,持股市值270億、佔流通股的9.4%。

機構投資者站隊「站對」了嗎?

王傳福是「多線程企業家」

1995年,王傳福辭職下海、創辦比亞迪,所生產的鎳鎘電池、鋰電池迅速打入國際市場。摩託羅拉、愛立信、飛利浦、鬆下、京瓷、UT斯達康、TCL、中興通信陸續成爲客戶,比亞迪當年的桂冠是「電池大王」。

2002年7月,比亞迪電池業務在香港主板上市。

2003年1月,比亞迪收購西安秦川77%權益(一年後增持至92%),悍然進軍汽車產業。對於電池大王造車,資本市場無人看好,媒體則不客氣地送上三頂帽子——「無知無畏」「不知深淺」「大冒進」。

更令人稱奇的是,在「折騰」造車的同時,比亞迪陸續推出屏幕、鏡頭模塊、鍵盤機殼模具、軟性電路板等產品,幾乎覆蓋所有的手機零組件,進而開展手機組裝業務,直接叫板富士康。

2006年,比亞迪F3大賣,銷售收入近50億。進入2007年,F3月銷量突破1萬輛,增長勢頭迅猛。這一年,推出的重要車型還有面向中高端市場的F6和雙模電動車F3DM。後者採用磷酸鋰鐵,雖然續航裏程只有100公裏,卻是中國第一款量產電動車,開新能源車之先河。

2007年10月,比亞迪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在香港主板上市,字號是「比亞迪電子」,募集資金70億港元。

2008年,比亞迪獲得巴菲特投資(截至2020年末,巴菲特持股市值59億美元。截至今年9月末,市值約爲95億美元,比399家中國機構持倉總和的兩倍還多)。

2020年,比亞迪營收1566億,同比增長22.6%。其中,汽車銷售收入840億,佔比53.6%;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收入600億,佔比38.3%;電池及光伏業務收入121億,佔比7.7%。

2021年H1,比亞迪營收909億,同比增長50.2%。其中,汽車銷售收入391億,佔比43.1%;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收入431億,佔比47.5%;電池及光伏業務收入83億,佔比9.1%。

引人矚目的汽車業務(主要是新能源車)在營收中的佔比下滑,說明其它業務更火爆。2021年H1,汽車業務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爲23%,而手部件及組裝業務貢獻率達65%,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貢獻率爲12%。

出於同樣的原因(短視和懶惰),當年不看好比亞迪汽車的那幫人,如今只關注比亞迪的汽車業務,似乎比亞迪旗下只有汽車產業。

「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比較容易被忽視,營收超過炙手可熱的新能源車有三個原因——

一是業務內涵今非昔比,已擴大到智能穿戴、無人機、遊戲硬件、通信設備等領域;

二是在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下,比亞迪獲得了更多市場份額;

三是新能源車數字化進程提速,汽車智能系統出貨量穩步增長,不久的將來,與其說用戶駕駛汽車不如說「駕駛手機」更準確。

同時做三件事不難,難的是每件都做好。有自知之明的企業家喊All in,就是在某個時期專注於某項業務。

在汽車、手機部件、二次充電電池業務之外,比亞迪還涉足動力電池、半導體等業務。與又造汽車又鼓搗火箭的馬斯克一樣,王傳福是罕見的「多線程企業家」。

燃油車即將完成使命

2003年收購西安秦川時,王傳福沒有諱言自己的意圖:「西安秦川可作爲進軍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之切入點。」

造燃油車是比亞迪造電動車的「跳板」,爲什麼特斯拉能直接生產電動車,不需要燃油車這個「跳板」?因爲美國汽車工業底蘊深厚、人才衆多。特斯拉工廠位於加州弗裏蒙特,佔地面積近1.5平方公裏。在通用運營20年後一度關閉,累計生產了100多萬輛乘用車。1984年,通用與豐田合資,引入久負盛名的「精益化生產」,累計生產約800多萬輛汽車,在美國汽車公司衰落的大背景下滑向破產。

2009年,特斯拉用4200萬美元買下這座累計生產近1000萬輛汽車的工廠,第一輛Model S就在這裏下線。「白撿」汽車生產基地的事情,中國「新勢力」不會遇到。

特斯拉還「白撿」了汽車、IT領域的高端人才。特斯拉招募高端汽車人才易如反掌,而馬斯克憑超強人格魅力,在「喬幫主」沒去世前就從蘋果挖人。Space X獵鷹一飛沖天,根本原因也在於此——人才。

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1990年代末合資汽車廠纔開始「破土動工」,爲數不多的「高端人才」都扎堆在合資企業享受優厚待遇。

造電動車不像賈躍亭、李斌想的那麼簡單,以中國汽車工業的水平,民營企業繞過燃油車直接按照PPT把車造出來,在2020年都極富挑戰,何況2003年。

所以比亞迪選擇了最「笨」的路徑:先從燃油車做起,培養研發團隊、工程技術人員並建立完整的銷售體系。截至2019年末,比亞迪已製造並銷售逾520萬輛車(包括燃油車、電動車),在研發、生產、銷售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再也不會有人說「電池大王不懂汽車」了。

進入2021年,國內新能源車「井噴」,比亞迪單月銷量同比增幅在97%~302%之間,成爲「領頭羊」。

8月份銷售新能源車6.1萬輛,超越特斯拉和上汽通用五菱,成爲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冠軍。

10月份銷售新能源車8.1DM插混萬輛。繼「漢」之後,「刀片電池」在全系新能源乘用車搭載,有力地助推銷量增長。

近年比亞迪新能源車與燃油車銷量大致相等,2020年新能源車銷量佔比爲48%。2021年比亞迪汽車業務格局發生戲劇性變化——新能源車銷量成倍增長、燃油車銷量迅速回落,前10個月新能源車銷量達41.9萬輛、佔比77.1%。其中,10月份新能源車銷量超過8萬輛,佔比90%;燃油車不到9000輛,佔比不足10%。

需要強調的是,比亞迪堅持DM插混、EV純電「比翼齊飛」的戰略,擁有特斯拉及「新勢力」無法企及的優勢。

2021年10月,比亞迪DM車型銷售38771輛、同比增長444.1%,稱霸全球混動車型市場;EV純電動車銷售41232輛,同比增長176.4%。

沒有製造幾百萬輛燃油車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比亞迪的混動就是「無源之水」。

雖然DM插混是「過渡解決方案」,卻對新能車的推廣有極大益處——在充電設施不完善、儲能密度獲突破性進展之前,DM插混讓車主市內通勤用電,跑長途用油,不用「伺候電動爹」,沒有裏程焦慮。在經濟效益的驅下,DM插混已成燃油車主換車首選。

買混動車需要的「燃油車指標」相當於一種「特權」,沒有人願意主動放棄特權。這也是燃油車主換車時更傾向於混動而不是純電動的重要原因。

燃油車已完成使命,比亞迪將成爲全球第一家真正放棄燃油車的企業(注:奔馳、大衆、沃爾沃多次宣佈告別燃油車,主要方略是給燃油車加裝「48伏輕混系統」,節油有限、價格偏高)。

爲何淨利潤率只有一兩個百分點?

1)汽車業務毛利潤率不輸特斯拉

2014年以來,比亞迪汽車業務毛利潤率在19%~28%間波動,多數年份高於特斯拉。

在差距最大的2016年,比亞迪、特斯拉汽車銷售毛利潤率分別爲28.2%、23.6%;

2020年比亞迪汽車毛利潤率25.2%,略微領先。

2021年H1,中國新能源車銷量達121.5萬輛,滲透率達9.4%。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154.7%,銷售收入僅增長22.1%,以價格換市場的結果是毛利潤率跌破20%,但市場份額達到12.7%。

比亞迪毛利潤率下降與動力電池成本上升有關,儘管如此,19.5%的毛利潤率仍遠遠高於傳統汽車廠家。2021年H1,上汽、一汽毛利潤率分別爲11.4%、8.6%。

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毛利潤率大致在10%~15%之間波動,明顯高於工業富聯。

2020年比亞迪手機業務毛利潤67億、毛利潤率12.6%,工業富聯毛利潤率爲8.4%;

2021年H1,比亞迪手機業務營收同比增長84.5%,毛利潤率降至7.5%。同期,工業富聯毛利潤率的7.8%,降幅不大。

二次充電電池業務「老樹發新芽」,2020年錄得毛利潤24.4億,毛利潤率20.2%。

2014年,汽車業務毛利潤佔比就超過60%。2016年,汽車業務毛利潤160億,貢獻率衝高到76%;2019年,汽車業務毛利潤金額及份額分別回落,分別爲140億,67%;2020年,汽車業務毛利潤212億,佔毛利潤總額的70%。

2)經營利潤

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率),藍色淹沒彩色才能獲得經營利潤。

回顧一下農夫山泉,藍色象深深的海洋,彩色完全沒有露頭的機會。此類公司的第一要務是賺錢,越多越好,可花可不花的錢儘量不花。

比亞迪一直在「爬坡」,但資本市場不允許它像特斯拉那樣「該虧損就虧損」,否則早被ST了。

所以,比亞迪「彩色頂着藍色走」,賺取的毛利潤主要用於企業發展,淨利潤率只有1~2個百分點。

2020年淨利潤42.3億,淨利潤率1.9%;2021年H1淨利潤11.7億,淨利潤率只有0.4%。

需要說明的是,研發費用不等於當期研發投入。研發投入的一部分成果(按成本)被資本化,納入無形資產,然後逐步攤銷到後續各期的研發費用中,未資本化的研發投入被計入當期研發費用。

2014年~2019年,研發投入資本化率在30%~50%之間。例如2019年,84億研發投入的33.2%被資本化。而2020年86億研發投入只有12.8%被資本化。資本化率的差異,對經營利潤的影響接近30億!

2021年H1研發投入達44.1億(接近2016全年水平),比亞迪將其中10.9億資本化,資本化率僅爲12.8%(2016年、2017年、2018年資本化率分別爲30%、40%、41.5%)。

比亞迪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大致在4.4%~6.6%之間波動,2021年H1研發投入創紀錄,佔營收的比例卻降至4.9%,是典型規模效應。

2020年85.6億研發投入中,41.5億用於汽車項目(蔚來、小鵬、理想研發費用分別爲24.9億、17.3億、11億)、30.3億用於手機項目、13.7億用於電池項目。2021年H1研發投入中,20億用於汽車項目、14.9億用於手機項目、9.2億用於電池項目。從研發投入的分配也可看出,比亞迪不是「單吊汽車」。

研發投入是「裏子」,財報上的經營利潤是「面子」。沒有人不要面子,但當前比亞迪更在意的是裏子。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