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有的股票,只為莊家而生……
格隆匯 12-11 08:21

來源:大貓財經

最近,關注股票的朋友都知道仁東控股,從11月25日到12月10日,連砸12個跌停,市值縮水74%,股東平均損失205萬,跌得連親媽都快不認識了,名副其實的“最強絞肉機”,而且,這個跌勢完全無法控制,最終也不知道會到什麼價格。

本來呢,這隻票前十來個月一路慢牛,從15元一路拉到64,漲了4倍多,引發閃崩的原因是因為北京市海淀區國資委發了個通告——決定終止海科金集團對仁東控股為期一年的協議託管,就這麼個小變化,股價就崩了。

為什麼會這麼慘烈呢?

一句話解釋——因為這就是一隻純粹的莊股,長期控盤,對於莊家來説,該賺的都賺了,這個殼已經沒什麼可利用的了,崩就崩了吧。

就這麼簡單。

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細節,那就得從十幾年前説起了,這股票從上市那天起,各路玩家進進出出,也算是一個“傳奇”了。

1

仁東控股前身的前身叫宏磊股份,2007年成立,做銅加工的生意,2011年12月上了中小板。

宏磊股份上市就是個奇蹟,為什麼這麼説呢?

上市前夕,它的控股股東宏磊控股爆出債務危機,金額高達25億,這裏面還包括大量民間借款,過會之前,因為債主逼債,宏磊控股一度瀕臨絕境。

但是,就是這麼個貨,也成功上市了。

這結果讓很多人對宏磊股份的女老闆戚建萍刮目相看,但是,表演才剛剛開始。

上市前三年,宏磊股份的淨利潤最少有2051萬,最多8479萬,看起來還可以,但上市第二年,淨利潤就從8479萬直線跌倒1955萬,降得有點快啊。

為啥呢?

原來上市公司花了8900萬買了大股東手裏一個小貸公司14%的股權,再一細看,大股東還通過應收票據違規佔用上市公司資金高達4.63億元。要知道,宏磊股份當時的淨資產還不到10個億,其中5.41億還是IPO融來的。

這就是大股東把上市公司當提款機了唄!

監管肯定看下去了。2013年,深交所對宏磊股份、控股股東、實控人戚建萍、10名董監高進行公開譴責,3名獨董通報批評,沒有一個無辜的。

按理説,監管都發怒了,那得老實會兒吧。戚建萍根本沒把這當回事兒,年底出財報一看,大股東佔用上市公司的資金已經達到了8.33億!

監管怒了!

2014年7月,浙江證監局來了個重手——要求宏磊股份“應當在收到本決定書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作出免除戚建萍董事長、總經理、董事會祕書、董事職務的決定”。

直接給了個紅牌,罰下場了

戚建萍不能當實控人,也不能痛快的取錢了,那就索性賣了吧。

這時候,另一個女性登場了。

這個女老闆叫郝江波,是柚子資產的法人代表,本身沒什麼出奇,之前在北京地税幹過十幾年公務員,但是呢,她老公厲害。

她的老公是山西德御系創始人田文軍。

兩個女老闆的交易怎麼做的呢?

郝江波為代表的新股東花了21.71億買了老股東的股權,然後戚建萍又花了14.79億把上市公司裏的流動資產、實業股權給買回來了。於是,新股東拿了個乾淨的殼,老股東原來的資產一分沒少淨賺了好幾億。

怨不得大家都想上市,這比做什麼銅加工掙錢快多了。

接下來的舞台,就交給了郝江波、田文軍夫婦和山西德御系。

這德御系可不一般。

2010年前後,田文軍相繼完成對幾個糧油商的整合,成立了“德御農業”,然後迅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了市。從那時候起,田文軍、任永青、張俊德等“德御系”核心人物都進入了資本市場,實業、金融兩手抓。

德御農業通過VIE結構控制兩家家境內投資公司:龍躍投資和君大乾元。

不過,光有投資公司還不夠,還得有錢。

錢最多的地方是銀行,但找他們借不太容易,那就把銀行買下來吧。於是“德御系”通過旗下龍躍集團、和柚實業,入股了山西潞城農商行、晉中銀行、陽泉市商業銀行在內的山西十餘家銀行。

邁進了金融系統,找銀行借錢方便多了,但怎麼賺大錢就要靠自己了。

德御系殺進了股市,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戰術:

●  1、挑一家市值不大、業績不好的上市公司,買買買直到拿下控股權。

●  2、通過投資或者併購重組,把主業變成市場追捧的好概念,最好乾脆改名換姓,然後釋放利好消息進而推高股價。

●  3、藉由槓桿的力量迅速壯大自己,通過融資或者反覆質押股權來獲取資金。

●  4、以上步驟不斷循環,最後獲利了結。

德御系的著名戰例很多,典型的比如北訊集團。

他們先是成了齊星鐵塔的實控人,然後運作了3年,完成了對北訊電信的收購,齊星鐵塔更名為北訊集團。

然後股價就爆發了,從3.8一路奔着28就去了,掙錢之後留下一地雞毛。

對顧地科技的操作也很暴力。

2015年12月,廣東顧地把自己的股份賣給了山西盛農,顧地科技的實控人變成了德御系的成員任永青。之後沒多久,公司股價漲了4倍,然後也是一地雞毛。

不過相比美股,他們在A股的戰例只能算小兒科。

德御系旗下的穩盛金融,2016年11月股價是30美元,三個月後幹到465美元,整整15倍,如果按照2015年底的6.5美元來算,13個月漲了70倍,這一波就夠了嗎?

當然不夠,股價從465美元跌回20美元之後,又再次被暴拉到381美元。然後一地雞毛。

一隻票同樣的套路來兩遍,不服不行。

這樣能作妖的金主爸爸,拿下了宏磊股份,會風平浪靜嗎?

前面説了,德御系把宏磊股份的原有業務清理乾淨了,按他們的套路,需要注入一個好概念。

這次他們瞄準的是市場新熱點——“金融科技”,花了14億買下了從事第三方支付的廣東合利90%股份。

廣東合利看起來光鮮,實際上質地並不好,併購時的業績大概是這個樣子:

營收大概4、5千萬的樣子,在三方支付公司裏排不上號,但是就這麼個公司賣了14億。

一般來説,這種買公司的方式都要籤個對賭協議、做個業績承諾,這樣更安全吧。

德御系不按這個套路出牌,對手方根本沒有給出任何業績承諾。

買方不急,交易所急了,反覆追問這個問題,最後也怪了,對手方啥話沒説,買公司的德御系站出來了,做出2017年、2018年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14億元、2.18億元的業績承諾。

這麼好的買主真不多見。

但這個增幅有點大啊,之前最好的年份淨利潤不到1200萬,現在直接承諾要達到1.14億,第二年還要翻倍……

真能做到就太厲害了!

然後,奇蹟出現了,次年廣東合利業績大爆發,實現營收8.67億,淨利潤8426.27萬元。

業績這麼好,但負責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不幹了,給出具了一個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主要兩個事項,一是商譽沒有減值測試,二是關聯交易無法識別。

因為兩家關聯交易的公司,就是龍躍礦業和易佳易貿易公司,都是德御系核心企業龍躍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這你就明白會計事務所的擔心了吧,就差直接説假賬了。

但這些都是浮雲,因為在這之前,宏磊股份股價已經飛起來了。

宏磊股份2015年11月17日停牌,直到2016年8月8日才復牌。期間大盤跌了20%,悽風苦雨,外部環境很差,但宏磊股份覆盤當天就以漲停收盤,之後又連續拉了幾個漲停,成了市場的關注點。

都是德御系乾的嗎?不是,這時候圍獵的資金可多了去了。

●  大股東是德御系旗下的和柚技術,佔比27.35%;

●  二股東是張永東旗下的民眾創新,佔比18.56%;

●  三股東是杭州焱熱和仁東科技,各佔比5.27%;

●  四股東景華,佔比5.09%。

從覆盤開始,這幾股資金反覆拉拽,你買完我買,張永東自己買了還不夠,還叫上了地產巨頭京基集團大公子陳家榮,陳家榮連續加倉,也一口氣買到7.69%。

這麼多錢衝進來,股價能不漲嗎?半年時間漲了4倍。

到了2017年,宏磊股份乾脆改了個概念更好的名字——民盛金科。

改名當年,幾股資金消停了一段時間。

時間來到2018年,德御系突然爆雷了!

這麼有錢的主也會爆雷?會的。

前面説過,德御的主業是農業,但醉心炒股之後哪還有心思搞那玩意,所以規模一直沒起來,德御的錢從哪來的呢?主要還是銀行。山西不少銀行的壞賬都有他們的身影,因為違規放貸,不少銀行裏的人還受了處分。

但這麼玩遲早出問題,2017年,德御系旗下龍躍實業出現大額融資風險,據説融資風險敞口高達360億元,整個山西都急了,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引入東旭集團、慶華集團和華訊方舟三家公司幫忙化解。

慶華集團是內蒙古霍慶華的產業,他的公子叫霍東,霍東成立的仁東科技本來就是民盛金科的三股東,德御一出事,霍東説,乾脆這個上市公司的股份轉給他得了。

於是一番運作之後,霍東的仁東系公司就成了民盛金科的控股股東,民盛金科也更名為仁東控股。

新實控人來了,那就好好幹事吧,但他們出的第一招就有點神奇,而且姿勢新奇,瑜伽大師都學不會。

怎麼操作的呢?

2019年7月,仁東控股的大股東跟海科金集團簽署了一份《一致行動人協議》,約定大股東把在上市公司的表決權委託給海科金集團,海科金集團每年能收入2000萬。

白給上市公司表決權,還給錢?對,沒錯。

新的大股東怎麼想的呢?他看中的是海科金的國資背景,當然,海科金也承諾,1年內給仁東控股提供不超過50億的資金支持。

2

雖然思路有點奇怪,但事都辦完了,接下來就忙乎主業吧。

看起來仁東控股的概念包括“移動支付”、“區塊鏈”等等,但真正的主業,恐怕還是炒股。

前期準備做完,一眾牛散、私募跟着就進場了。

其中比較獨特的一家,叫崇左中爍。這個機構是在2019年10月14日成立的,到年底12月31日,已經持有仁東控股1528萬股,佔總股本的2.73%,到2020年一季度末,增持到3.77%,已經成了第七大股東。

怎麼做到的?買股票唄!

在這個過程中,仁東控股的股價一路高歌猛進,崇左中爍賺得盆滿缽滿。這個公司什麼來頭呢?

從這家公司的股東穿透看,核心人物一共四個——王石山、黃浩、劉長勇、邵明亞,他們各自認繳出資2500萬左右。

這四位是什麼人呢?其中三個都是仁東控股的高管。

●  王石山2018年7月開始擔任仁東控股副董事長,目前是仁東控股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兼財務總監。

●  劉長勇2018年7月開始擔任仁東控股董事,目前是副總經理、非獨立董事。

●  黃浩2019年3月加入仁東控股,擔任其副總經理。

按説呢,高管及相關人員持股變動應該寫清楚的,但是這幾位的持股情況壓根沒出現過。

高管找個殼把自己包住,然後再去炒自家公司股票就可以了?

一看這些傢伙這麼幹,海科金不幹了,承諾的50億沒給,海淀區國資委也決定終止協議託管,公司實控人重新變更為霍東。

但這利空消息一出,仁東股價還先大漲了兩天,典型的陷坑模式,隨後開始連跌模式。最後,11月25日開始憋不住了,連續跌停,從高點的64跌到了12月10日的16.99,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在股吧中,早就有人預報説仁東控股走勢不符合規律,是個“典型的莊家,崩盤時間不遠了,散户別當接盤俠”。莊家左手賣,右手接,股價炒上天,就等脱手找接盤俠。一旦崩盤,就會斷崖式下跌。

但是很多人是不理會的,光融資買入的餘額依然高達30.41億元,佔流通市值比高達23.3%,所以一旦開始跌就根本止不住,強平都賣不出去,每天都是天量的求生賣盤。

有網友已經在股吧中表示:“融資已經爆倉了,欠券商200萬了”。

依舊是熟悉的套路,換了莊家,還是一地雞毛。

現在,仁東控股已被認定為莊家操盤的個股,該莊家已被司法部門控制。

只是那些損失慘重的股民,又該怎麼辦呢?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