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 8 月 6 日晚,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蘋果 CEO 庫克並肩宣布:所有自海外進口的晶片與半導體產品將被徵收「約 100%」的懲罰性關稅;但凡企業已在美國動工、即將動工,或正式承諾動工建設晶圓廠,即可豁免這道新稅。
與拜登時期依靠《晶片與科學法案》財政補貼來「拉」產能不同,特朗普此舉更像一根「硬鞭子」——先把進口成本抬到極高,再給願意落地的企業一個逃生通道。他在現場強調:「只要你在美國建廠,哪怕只是鄭重承諾,也可以『一分錢不用付』。」蘋果隨即宣布再投 100 億美元用於美國製造,使其本土投資總額增至 6 000 億美元,成為首批免稅的示範企業。
東亞晶圓代工與封測環節首當其衝。無論是中國大陸的成熟製程,還是台、韓的高端節點,只要最終產品銷往美國而未能在本土完成最後一道工序,都將面臨成本驟增的風險。其次,汽車、消費電子等整機企業雖可透過「零部件豁免」尋求緩衝,但一旦晶片價格普遍上揚,終端售價仍難獨善其身。華盛頓方面承認,暫時給企業「建廠過渡期」,正是為了避免短期內推高通脹。
與此同時,「在美國有廠」被市場視作護身符。台積電亞利桑那園區、三星得州二期、英特爾俄亥俄「矽走廊」正在建設或擴產,它們的客戶(例如 Nvidia、AMD)短期內的備貨成本相對可控。正因為有了這條豁免通道,分析師認為新政更像是迫使尚未遷移的環節「跟進上車」,而不是一下子切斷全部海外供應。
消息公布後,投資者迅速押注「獲豁免股」。盤後交易中,蘋果股價先在常規時段上漲 5%,隨後再度攀升 3%;英偉達與英特爾亦雙雙拉升,市場解讀為「豁免條款基本鎖定了龍頭利潤率」。相反,追蹤亞洲半導體的 ETF 當日走低,顯示資金開始計入潛在的出口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並未公布豁免投資的具體門檻——是追加一條產線即可,還是必須建設先進製程完整廠房?這一不確定性既給了白宮與企業談判的籌碼,也為未來政策微調留下空間。正因如此,券商普遍建議投資者「緊盯細則二次公布」與「各公司資本開支計畫落地節奏」,以判斷成本轉嫁與利潤修復的真實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