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1 日午盤,港股鋼鐵板塊跌幅居前:馬鞍山鋼鐵一度下挫 7.26%,鞍鋼股份跌逾 6%,重慶鋼鐵、中國東方集團同步走低,成為當日最弱勢的周期板塊之一。期貨市場亦轉弱,螺紋鋼 2510 合約收報 3315 元/噸,日跌 0.96%,成交與持倉雙降;現貨成交同樣低迷,全國建材周表需回落近 19 萬噸,供需雙弱格局再被放大。短線資金「用腳投票」,既反映對鋼價續跌的擔憂,也折射出市場對行業盈利可持續性的質疑。
(圖源:7.31 uSMART HK APP)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最新統計顯示,2025 年上半年重點鋼企實現營收 2.999 萬億元,同比下降 5.79%;但在嚴格自律控產和原燃料成本回落的共同作用下,利潤總額升至 592 億元,同比增長 63.26%,行業平均利潤率回升至 1.97%。
看似亮眼的數據卻掩不住「含金量」不足:一方面,利潤擴張更多依賴壓縮高爐開工與低價鎖定礦煤帶來的成本紅利;另一方面,國內粗鋼月度產量已連續兩個月同比下滑,6 月降幅擴大至 9.2%,出口亦出現 8.5% 的回落,房地產鏈與海外需求疲弱仍在侵蝕鋼價彈性。當需求端難有明顯增量,賺錢效應勢必受制於價格彈性,一旦鐵礦石價格重新走高或補庫周期結束,利潤修復可能迅速「縮水」。
估值層面,鋼鐵仍處於「破淨」重災區:最新統計顯示,兩市低於 1 倍市淨率的個股超過 300 隻,鋼鐵與房地產、建築板塊並列榜首——大量龍頭股僅以 0.5–0.8 倍 PB 交易。這意味著市場早已將低盈利、重資本、對房地產高度敏感的特徵計入價格,並為周期底部留出了安全邊際。
不過,底部並不代表拐點:若下半年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提速不及預期,而「反內卷」限產政策又推進遲緩,鋼價與盈利都可能重回下行通道。對投資者而言,鋼鐵股更適合作為「政策–價格」雙因素驅動的波段配置:關注環保限產窗口、出口退稅調整或原料端成本驟降等觸發點,而非簡單依賴業績同比高增的表面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