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1 日午盘,港股钢铁板块跌幅居前:马鞍山钢铁一度下挫 7.26%,鞍钢股份跌逾 6%,重庆钢铁、中国东方集团同步走低,成为当日最弱势的周期板块之一。期货市场亦转弱,螺纹钢 2510 合约收报 3315 元/吨,日跌 0.96%,成交与持仓双降;现货成交同样低迷,全国建材周表需回落近 19 万吨,供需双弱格局再被放大。短线资金「用脚投票」,既反映对钢价续跌的担忧,也折射出市场对行业盈利可持续性的质疑。
(图源:7.31 uSMART HK APP)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25 年上半年重点钢企实现营收 2.999 万亿元,同比下降 5.79%;但在严格自律控产和原燃料成本回落的共同作用下,利润总额升至 592 亿元,同比增长 63.26%,行业平均利润率回升至 1.97%。
看似亮眼的数据却掩不住「含金量」不足:一方面,利润扩张更多依赖压缩高炉开工与低价锁定矿煤带来的成本红利;另一方面,国内粗钢月度产量已连续两个月同比下滑,6 月降幅扩大至 9.2%,出口亦出现 8.5% 的回落,房地产链与海外需求疲弱仍在侵蚀钢价弹性。当需求端难有明显增量,赚钱效应势必受制于价格弹性,一旦铁矿石价格重新走高或补库周期结束,利润修复可能迅速「缩水」。
估值层面,钢铁仍处于「破净」重灾区:最新统计显示,两市低于 1 倍市净率的个股超过 300 只,钢铁与房地产、建筑板块并列榜首——大量龙头股仅以 0.5–0.8 倍 PB 交易。这意味著市场早已将低盈利、重资本、对房地产高度敏感的特征计入价格,并为周期底部留出了安全边际。
不过,底部并不代表拐点:若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提速不及预期,而「反内卷」限产政策又推进迟缓,钢价与盈利都可能重回下行通道。对投资者而言,钢铁股更适合作为「政策–价格」双因素驱动的波段配置:关注环保限产窗口、出口退税调整或原料端成本骤降等触发点,而非简单依赖业绩同比高增的表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