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調整是繼港交所2021年優化「價位表」後的又一次系統性改革,亦被部分市場人士視為向國際主流交易所制度靠攏的標誌。新規實施後,將對投資者交易行為、市場流動性與券商系統帶來新的適應挑戰。
在香港證券市場中,「最低上落價位」是指買賣報價可變動的最小價格單位。例如,若某股票目前股價在10元至20元之間,最低上落價位為0.02元,則交易系統只接受如10.00、10.02、10.04元等報價。
本次改革後,多個價格區間的上落價位將調低至更細的單位,例如原本每跳動0.05港元的報價區段將降為0.01港元。這意味著市場將能提供更密集、更精細的價格隊列,對高頻交易者和做市商而言,是結構性利好。
1. 提升價格透明度與撮合效率
在更細的報價單位下,買賣雙方能更精準反映其預期,使得買賣差價(Bid-Ask Spread)可能收窄,從而提升交易撮合機率。這對於持倉活躍、對進出點要求嚴格的投資者(如機構或日內交易者)特別有利。
2. 增加交易成本與系統負擔
對一般散戶而言,雖然表面上「更細跳動單位」有助於價格發現,但也可能導致交易次數增加、成本累積加重。例如,在更小的價差中來回掛單與撤單,將產生更多手續費。券商與交易系統亦需升級以處理更高頻度撮合,造成額外技術與維護成本。
3. 對特定策略構成影響
此次改革將影響高頻交易、做市套利與ETF量化策略等,其盈利模式多依賴微小價差與報單速度。更細的跳動單位將為這些策略提供更大操作空間,亦可能吸引部分外資流入相關交易品種。
港交所表示,該改革旨在更好地與國際市場(如美股、A股)接軌,亦是為未來全面電子化交易、演算法撮合、高頻做市等鋪設制度基礎。事實上,更細價位粒度已是成熟市場提升效率的通行做法。
然而,亦有觀點指出,若未同步引入「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等制度改革,過細的跳動單位可能刺激過度頻繁掛單與撤單,反而損害真實流動性。因此,是否後續推出如掛單排隊優化、撤單延遲懲罰等配套機制,將成為本輪改革成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