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调整是继港交所2021年优化「价位表」后的又一次系统性改革,亦被部分市场人士视为向国际主流交易所制度靠拢的标志。新规实施后,将对投资者交易行为、市场流动性与券商系统带来新的适应挑战。
在香港证券市场中,「最低上落价位」是指买卖报价可变动的最小价格单位。例如,若某股票目前股价在10元至20元之间,最低上落价位为0.02元,则交易系统只接受如10.00、10.02、10.04元等报价。
本次改革后,多个价格区间的上落价位将调低至更细的单位,例如原本每跳动0.05港元的报价区段将降为0.01港元。这意味著市场将能提供更密集、更精细的价格队列,对高频交易者和做市商而言,是结构性利好。
1. 提升价格透明度与撮合效率
在更细的报价单位下,买卖双方能更精准反映其预期,使得买卖差价(Bid-Ask Spread)可能收窄,从而提升交易撮合机率。这对于持仓活跃、对进出点要求严格的投资者(如机构或日内交易者)特别有利。
2. 增加交易成本与系统负担
对一般散户而言,虽然表面上「更细跳动单位」有助于价格发现,但也可能导致交易次数增加、成本累积加重。例如,在更小的价差中来回挂单与撤单,将产生更多手续费。券商与交易系统亦需升级以处理更高频度撮合,造成额外技术与维护成本。
3. 对特定策略构成影响
此次改革将影响高频交易、做市套利与ETF量化策略等,其盈利模式多依赖微小价差与报单速度。更细的跳动单位将为这些策略提供更大操作空间,亦可能吸引部分外资流入相关交易品种。
港交所表示,该改革旨在更好地与国际市场(如美股、A股)接轨,亦是为未来全面电子化交易、演算法撮合、高频做市等铺设制度基础。事实上,更细价位粒度已是成熟市场提升效率的通行做法。
然而,亦有观点指出,若未同步引入「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等制度改革,过细的跳动单位可能刺激过度频繁挂单与撤单,反而损害真实流动性。因此,是否后续推出如挂单排队优化、撤单延迟惩罚等配套机制,将成为本轮改革成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