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序數據第一股”駛入港交所了。
6月10日,元光科技正式登陸港股上市,發售價爲每股9.75港元。這家以實時公交數據服務起家的科技企業,正致力於成爲驅動城市高效運轉的“數據血管”。通過深度滲透下沉市場公交系統,元光科技將非標準化的交通信息轉化爲精準、可用的數據產品,成爲千萬用戶日常通勤中不可或缺的實時交通決策夥伴。
在筆者看來,如何理解元光科技的投資價值與當前上市機遇,核心或在於公司堅實護城河與資本市場獨特窗口期兩大維度的共振。
元光價值解碼,以“數據+場景+AI”構建商業護城河
元光科技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清晰地循着從基礎構建到應用變現,再到未來潛能的脈絡來理解。
其一,紮根下沉市場的獨特數據基建,是其難以撼動的底層壁壘。
灼識諮詢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元光科技的車來了應用已廣泛覆蓋中國274個城市和466個城鎮,成爲中國城市覆蓋率最大的實時公交信息平臺,且積累了近3億龐大用戶羣。
更爲關鍵的是其數據的精度與可靠性。平臺今年2月推出的新版本在公交線路顯示準確率和實時位置顯示準確率上,分別達到99.5%和97.8%,兩者均遠超行業約90.0%的平均水平。同時,其公交車到站時間預測的準確率也達到90.0%,優於行業約85.0%的平均水平
正是基於這種毛細血管級的地域滲透,以及將非標準化公交時刻錶轉化爲高精度信息產品的技術能力,元光科技不僅滿足了全國城市的剛需通勤,更構建起一道難以複製的數據護城河。
其二,在建立了龐大、精準的用戶及數據基礎之上,元光科技將其核心資源有效地轉化爲獨特的商業變現優勢。
簡單來說,公司商業模式的核心變現邏輯,根植於“通勤場景的強制注意力”這一特性。海量的活躍用戶使車來了成爲廣告主提升曝光和品牌認知的可靠平臺。用戶帶着明確目的(查詢路線及車次)使用產品,賦予了廣告展示天然的精準性,顯著提升了單用戶價值,遠超泛娛樂應用。
由此形成的財務表現可見一斑。招股書顯示,公司營收從2022年的1.35億元攀升至2024年的2.0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23.53%。其中,移動廣告收入佔比也由同期的85.2%增至98.0%,貢獻了收入的絕對主體。
盈利能力同樣穩健提升,2022年至2024年公司毛利由9880.2萬元增至1.5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26.06%,毛利率分別爲73.0%、76.3%及76.4%。而經調整淨利潤由981.4萬元攀升至5421.9萬元,年複合增長率爲135.05%,經調整淨利潤率分別爲7.2%、26.6%及26.3%。
其三,元光科技以公交時序數據爲核心訓練出的算法模型,正逐步驗證其強大的適應性,展現出跨行業及全球化的想象空間。
自2022年下半年起,公司推出“時間+價格”、“時間+設備狀態”兩條新產品線,將技術應用於可再生能源、工業互聯網等新場景。
就電力交易領域而言,目前公司正爲電力市場交易商試用一種分析工具的原型,使其能執行可獲利的交易策略、優化投資策略,以提高財務回報。而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公司協助共享電單車運營商偵測超載事件,以確保其電單車可依照法規使用。
與此同時,香港實時公交查詢功能的落地,已成爲公司技術國際化驗證的重要首站。
種種積極的探索與應用成功表明,元光科技正從單一工具型應用向時序數據操作系統進化。未來的競爭焦點,將集中在公司跨行業數據泛化與全球賦能的能力上。
登陸港股恰逢其時,擁抱流動性回暖與科技股估值修復
站在資本視角來看,元光科技選擇此時登陸港交所,可以說正踩在港股市場積極變化的節奏點上。
譬如,恆生指數、恆生科技指數等核心指數今年以來展現出強勁韌性,截至目前漲幅均超過20%,市場信心持續修復,風險偏好明顯提升。
南向資金的持續涌入也成爲重要的增量活水。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成交淨買入額已突破6000億港元,單日淨流入超百億港元的交易日頻繁出現,尤爲利好新上市及中小市值的成長股。
港股IPO市場的顯著回暖更是反映出投資者對新股認購的熱情回升,今年前5個月港股共迎來28只新股上市,IPO募資額較去年同比激增720%。
進一步看到細分領域,筆者認爲近年來港股科技板塊歷經深度調整後,估值吸引力日益凸顯,具備獨特數據價值和技術能力的科技公司更容易獲得市場關注和估值重估。
因此,市場流動性改善、投資者信心增強、對優質科技成長股重新聚焦等多重因素,共同構成了元光科技登陸資本市場的有利“天時”。
結語
根據配售結果顯示,MetaLight的國際配售超額認購2.49倍,香港公開發售獲274.44倍,不僅是對其“智能時序數據第一股”商業價值的資本認證,更是對其“技術普惠”社會價值的深層背書。
在商業層面,“數據+場景+AI”構建的護城河,逐步打通下沉市場流量變現與跨行業泛化路徑,奠定公司商業增長性。在社會層面,下沉市場的深度覆蓋以及高精度的數據準確率,成爲優化城市公共資源、彌合城鄉信息鴻溝的隱形基建。
不難看出,元光科技的價值內核早已超越單純財務指標,其技術內核與城市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效率提升形成深度協同。這種商業效益與社會價值共振的模式,或將成爲智能經濟時代科技企業的關鍵競爭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