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硅谷大地震!超40萬人被裁員

5月11日,黃仁勳在米爾肯研究所會議上談及當下的勞動力市場:

你失去工作不是因爲AI,而是因爲那些使用AI的人

這句話乍聽起來非常有道理,但稍微琢磨一下……這味兒怎麼那麼熟悉?

是不是很像那句過期的毒雞湯:你之所以窮,是因爲你不夠努力!

萬衆矚目的大人物,在點評芸芸衆生時,總帶着那麼一些“何不食肉糜”的味道。

勤勞與富裕並不存在因果關係;同樣,會不會使用AI工具,也與你是否被取代沒有必然聯繫。

……

最近,微軟剛剛交出亮眼的財報:上季度淨利潤258億美元,同比增長18%

但是,即便賺再多錢,那也是屬於這家企業的輝煌。

當營銷團隊利用AI廣告節省了70%的時間,GitHubCopilo已經接管了30%的代碼編寫時……

作爲螺絲釘的員工,不僅沒有資格分享榮耀,還得面臨被踢出局的風險:微軟宣佈裁員6000人,佔全球員工的3%

裁員理由寫得無懈可擊:通過減少管理者精簡層級,提升組織敏捷性。

但實際上,被裁員工中軟件工程師佔比高達40%,被優化的大多是“技工”而非管理層。

另一大重災區是銷售團隊。

微軟不僅要求銷售經理必須掌握ResearchCopilotOperationsCopilot兩大工具,而且每位客戶將只保留唯一聯絡人。

也就是說,曾經5人小團隊的工作,現在只需要1個人配合AI工具,就能完成。

既然如此,我幹嘛要養5個人呢?

類似的情況,不僅僅出現在微軟。

比如318日,亞馬遜宣佈計劃在2025年上半年裁撤1.4萬個崗位,給出的理由與微軟大同小異:

公司組織中存在不必要的層級。

什麼叫不必要的層級?通俗點就是多餘的人力資源。

去年至今,整個硅谷已經裁員超過40萬。

20248月,英特爾宣佈全球裁員1.5萬人;年底,谷歌被爆出3萬銷售人員將被AI取代;20254月,特斯拉宣佈全球裁員1.4萬人;英特爾被爆出將裁員2.2萬人……

作爲全球科技精英最大的聚集地,你覺得被裁員的這數十萬人都不會使用AI工具嗎?

尤其是作爲ChatGPT金主的微軟,它旗下的員工有可能不會使用自家公司出品的AI全家桶嗎?

他們一定比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更精通。

但就算你會用,一樣要被裁。

"我培訓了3年的AI助手,最終取代了我的崗位。"

“優化組織結構”之類的話術,看看就好;最真實的原因只有一個,企業不需要那麼多人了。

是否能留下來的標準,從來都不是你會不會使用新的工具,而是誰更符合新時代對“優秀”的定義。

當然,如果你不會用新工具,或許連被評估的資格都沒有。

說白了,就是要內卷,大多數人只有這條路可走。

因爲在新時代,大多數人都是多餘的。

甚至包括始作俑者。

01

贏家通吃

這幾年,我們總說AI是未來最大的財富增量。

但實際上,除了提供算力的英偉達,和成千上萬利用信息差賺流量的博主……

至少到目前爲止,除了廣告領域,並沒有出現穩定盈利的AI+業務。

換句話說,AI並沒有像計算機和互聯網一樣打開大衆消費市場,依然只是少數人手中的高科技,而非普惠大衆的技術。

它目前體現出的最大價值,依然停留在爲企業降本增效這個詞上。

更多的,是提高效率、減少支出,而並沒有創造什麼增量財富。

換個角度看。

生成式AI除了讓各行各業更加內卷,加劇了人與企業之間的不平等外……它究竟創造了什麼價值?

更關鍵的是,當“降本增效”這陣風浪席捲全球時,被犧牲的不僅僅是大量的普通人。

如微軟、亞馬遜這類巨頭,在降本增效後,實實在在增強了自身的競爭力;原本還能撿撿巨頭殘羹冷炙的中小企業,還憑什麼有資格競爭呢?

即便後者也拼命降本增效,也不太可能辦到。

簡而言之,就是贏家通吃的局面,將越來越普遍。

這種局面,可以說是人主動造成的,也可以說是新舊時代交替的必然階段。

……

2077里有這樣一個情節。

出租車公司全權交給AI運行管理後,大量員工被算法開除。成本被壓縮得越來越低,利潤率越來越高。

高層們賺的越來越多,樂得不行。

但很快,他們就笑不出來了。

員工裁無可裁後,AI認爲:阻礙公司發展的最後阻礙,只剩下作爲高層的那些蛀蟲。

他們私慾太重。

於是,AI擅自把BOSS給開除了……革命者最終革到了自己。

這有些類似於奧創的做法,看起來挺沒道理的。

BOSS爲什麼要辦企業?最大的目的是賺錢。

爲什麼要引入AI搞降本增效?自然是爲了賺更多錢。

你覺得這是人之常情,但違背了AI的任務邏輯。

所以降本增效大裁員,最終把自己也裁了……

這並非是單純的科幻情節,在現實中,其實已經初現端倪,而且非常普遍。

你我身邊,一定有類似的事情。

這兩年,中小企業的管理層們,不論懂或不懂,大多都跟着輿論走、給員工強調降本增效的概念,普遍裁員。

留下的員工熟悉AI工具,尤其是免費的那種,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這算是比較low的做法,但很普遍

在內卷的大環境中,AI的出現,確實可以替代部分普通員工,對迫切想要降低成本的企業而言,是毫無疑問的利好。

但對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這未嘗不是一劑毒藥。

因爲在現實中如果企業的重心變成降本增效,那是因爲其本身就在走下坡路。

嚴格來說,降本增效的重心在增效上,即利用新技術、新工具提高企業整體的生產效率。

但對正在走下坡路、靠降本增效的保命的企業而言,它們引入AI工具的目的是什麼?

主要是降本。

至於增效,增的是單個員工的工作效率,而不是公司整體的效率。

但這能有多大意義?

來源:網絡

一味地提高剩餘價值率,搞出來一堆毫無價值的廉價品,就能保住市場?

一年到頭,公司老闆在年會上眉飛色舞地吹噓,雖然咱們收入降了,但利潤率上升了20%,未來可期啊。

等於是在強行續命,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只會更低。

這就是微軟等科技巨頭的降本增效,與大多數人所在的中小企業實行的降本增效,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前者主動創造工具、利用工具、實現擴張;後者被動適應時代,借用工具、強行續命。

也就是說,新時代真正的受益者,似乎只有少數幾家走在前沿的科技巨頭。

02

從未改變

18113月,英國本土。

隨着自動化紡織機的普及,工廠主們不再需要技術嫺熟的工人,更傾向於僱傭廉價的無技術勞動力操作機器,節省成本。

大量手工人因此失業,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在倫敦、曼徹斯特等率先工業化的城市,窮人生活急劇惡化,平均預期壽命縮短了10年,僅有40歲。

爲了生存,他們憤怒地集結在一起,砸毀機器和作坊。這股騷亂,短短兩年便蔓延至英格蘭全境。史稱“盧德運動”。

在與政府對抗的過程中,盧德黨人大批入獄,或被流放到澳大利亞。

歷史上,類似的故事實在太多,每次科技進步都會迅速淘汰一批人。

而它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收益,往往要在一代人以後,才能顯現。

對此,哈佛經濟學教授勞倫斯·卡茨這樣解釋:

只有教育水平超過科技進步對職業的需求,將更多人訓練成高技術人才,他們纔有工作可做,從而使勞工階層變得富裕。

很多人根據這個理論,覺得是因爲時代進步,大量工人沒有學會使用新工具,所以被時代淘汰。

這乍聽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並不符合事實。

原因與現在的AI大同小異。

在工廠里,除了極少工種,絕大多數崗位需要使用的工具,根本就不難掌握。

是大多數人蠢到無可救藥,學不會怎麼按機器的開關嗎?

當然不是。

原先工廠有100個工人,但現在只需要5個人操縱機器。

就算這100個人全都會用機器,也只需要5個人。

最關鍵的原因,不是你會不會使用新工具,而是我只需要5個人。

而在AI時代,我連5個人都不需要了,只需要1個人。

前三次工業革命,已經讓絕大部分手工生產實現了流水化生產。

如今AI帶來的,是決策自動化。

比如,工廠中對管道進行檢修的前置作業是關停閥門,調度員每天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產生新的工作順序並安排給工人去實施。

這樣的日常流程中,調度員們雖然會盡力按照規程制定每天的任務,但不可避免會犯錯且效率非常有限。

而這種“重複的、蘊藏可挖掘”的模式,如果交給AI,就能通過歷史數據高效自動化流程,使得準確率大幅提升,調度員的工作內容,也從制定任務變爲審覈任務,負擔大幅降低。

制定任務和審覈任務,哪個更簡單?

原先需要5個人去制定任務,現在最多隻需要1個人去審覈。

而這種模式,大概率是未來大部分工業的發展方向。

甚至還能再度進化。

所以,在生產力大幅躍進的同時,剩餘絕大多數人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捫心自問,有多少人敢說,自己的工作對社會是有真正意義的?

而在未來,“有意義”的工作,必然會越來越稀缺。

大部分人存在的價值,大概只剩下維持現代商業循環的完整性。

奶頭樂還將延續

03

大退化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80年代,曾有學者預言,認爲到2020年,由於能通過互聯網輕易獲得集體智慧,人類的大腦將不會保存信息,而是把大部分精力用於分銷娛樂、社交,與獲取知識、深度交流的道路背道而馳。

這則預言已經成爲現實。

據《心理學前沿》最近的一項研究:1939-2022年,青年人的平均智商從139降至102,平均每年下降0.2

2000-2021年,人類注意力能維持的平均時間,從12秒減少到了不足8秒。

比金魚強1秒。

環顧四周,此時此刻的地鐵車廂里,抖音一天,人間一年的時間黑洞事件,正實實在在地發生着。

大多數人打開任何app,只要在8秒內沒有被吸引,無聊感就會瞬間來襲,拇指下意識上劃,果斷退出。

尤其是00後這一代真正意義上的移動互聯網原住民,大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重塑,以便適應90%都由大數據推送的碎片化信息,以及一秒都不願意多等的即時反饋。

這究竟是進化還是退化,有待商榷。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種趨勢,未來將越來越明顯。

現在各種網購和短視頻平臺,基本都做到了精準推送,這是大數據根據我們跟系統的互動模式,來學習我們的喜好。

其優勢在於,低成本地爲每個人提供了“私人定製”。

在沒有AI的時代,這是不可想象的。

被大數據“監視”的感覺,我們已經體驗了好些年了。

未來,隨着人工智能、物聯網進一步發展,所有人的業餘生活將更加豐富,看到的、聽到的也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意。

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型媒體越來越難做,互聯網內容更加碎片化、去中心化,從而進入Web3.0時代,我們可以簡單將之看作進化版抖音。

對每個人而言,這種趨勢是好的,能吃到更多數字時代的紅利。

縱向對比,隨着時間的推移,人的平均生活水平仍將繼續提高。

但這樣的未來世界值不值得期待,不好說。(全文完)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