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和醫療服務的普及,眼科醫院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機遇,該領域一度也被譽為“黃金賽道”。在這一浪潮中,愛爾眼科等行業巨頭在過去十年實現了營收規模的7.5倍增長,而華廈眼科、何氏眼科等後起之秀也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業績穩步攀升。
然而,並非所有企業都能在這一賽道上一帆風順。比如,原本以鋼結構業務為主的光正集團,五年前轉型進入眼科行業,但至今其營收規模未見顯著增長,業績水平僅與2018年收購新視界眼科時持平。
當前,光正眼科已經成為國內眼科公司中主營眼科業務收入規模,唯一一家還沒有突破10億元的上市公司。
而在與其他眼科企業的激烈競爭中,光正眼科在營收和醫院數量上均落後,多年來的增長几乎停滯,成為了行業中名符其實的“掉隊者”。
2024年8月27日,據光正眼科公佈的上半年財務報吿顯示,公司營收和淨利潤雙雙大幅下滑。上半年總營收為4.82億元,同比下降11.81%;歸屬股東的淨利潤僅為127.39萬元,同比大幅下降75.37%;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公司淨虧損665.89萬元,扭盈為虧。
值得關注的一點,該公司最新一期的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已低於0.5%,殺入眼科賽道之後的這些年,公司全年ROIC幾乎在6%以下,且總體保持向下波動。
如今眼科醫療市場的競爭正在變得越來越激烈,新的參與者和技術創新不斷湧現,這或將給停滯不前的光正眼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眼科醫院行業因其業務模式的標準化和可複製性,被視為易於擴張的黃金賽道,過去多年,愛爾眼科等行業巨頭通過規模化擴張實現了業績的快速增長。然而,光正眼科在擴張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
2018年,光正集團通過收購新視界眼科進入眼科行業,當時市場前景廣闊。但現實卻是,光正眼科的醫療機構數量增長緩慢,從2019年底的12家僅增加到2023年底的17家,其中還有3家為診所。這一擴張速度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導致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落後,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其應有的市場份額被其他競爭者搶走。
追溯下來,公司營收規模多年停滯不前,或與光正眼科與新視界眼科原管理層之間的矛盾有關。2020年,新視界眼科創始人林春光的減持和離職,以及隨後的業績補償款糾紛,都嚴重影響了光正眼科的業務發展。新視界眼科管理層的離開,不僅使光正眼科失去了擴張的能力,還影響了現有醫院的運營。2019年,光正眼科的單家機構營收能力達到6983.33萬元,但隨後卻逐年下降,2022年降至3512.5萬元,僅為2019年的一半。
2018年,光正集團跨界進入眼科醫院行業,原本是一個充滿潛力的決策。然而,管理層過於側重資本併購,忽視了實體經營的重要性。在併購過程中,未能與原管理層達成利益共享,從而最終導致收購的資產質量遠低於預期,投入資本回報率形成向下趨勢。
覆盤光正眼科的案例或可給予市場足夠啟發,就是成功的併購背後,往往是經營策略和管理能力的勝利。光正眼科的未來,確確實實需要一個懂得眼科醫院行業的優秀操盤手,以及一個清晰的戰略發展方向。
截至2024年6月底,光正眼科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1%,總負債合計12.57億元。公司賬面上的貨幣資金1.42億元,還面臨3.2億元的短期債務及每年高達4000萬左右的財務費用支出壓力。
此外,光正眼科的賬上還揹着3.77億的商譽,未來一旦診所經營持續萎縮,那麼其還需要面對是過去併購帶來的煩惱——商譽減值。
據此,光正眼科的管理層亟需同時面對及解決擴張、償債、造血等幾大重要問題,以恢復公司的健康發展,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最後,投資者還需警惕的是,光正眼科已超過十年未進行過分紅歷史,公司內部利益關係複雜,大規模減持還屢見不鮮,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公司的長期穩定和投資者的收益。光正眼科的未來發展能否重回正軌,確實迫切的需要管理層的明智決策和有效執行。
頗為諷刺的一點,那些專注於治癒患者眼睛的醫療機構,如今卻需要尋求自愈的方法——總而言之,光正眼科得自己先擦亮“眼睛”,然後才能重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