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季度,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的保費達到了2024億港元,同比激增62.5%,不僅遠超市場預期,還刷新了近年來的紀錄,僅次於2017年第一季度的188億港元,創造了近年來的新高。
最吸引內地投資者的保險產品
在這場投保熱潮中,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的偏好集中在終身壽險和儲蓄壽險。
這兩類產品在新單保費中佔據了九成的市場份額,終身壽險更是佔據了92%的份額,儲蓄壽險緊隨其後,占比達到了77.5%到14.5%。此外,終身壽險和儲蓄壽險的保費增長勢頭也十分強勁。終身壽險保費同比增長57.9%,達到了121.1億港元;儲蓄壽險保費同比增長136.9%,達到了22.67億港元。
除了終身壽險和儲蓄壽險外,萬用壽險和危疾保險也受到了內地投資者的關注。這兩類產品的保費同比增長均超過30%。
那麼,為什麼香港的保單對內地人如此具有吸引力呢?在中港兩地的醫療、人壽、危疾保險中,保單條款、保障、理賠、保費等多方面都有所不同。
保費因素
無論是醫療、人壽還是危疾保險,以同一投保人及同一保障額而言,香港的保費往往較內地低約20%至30%。香港保險比內地“划算”,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由於內地人口眾多,相比之下,香港的居民平均壽命和嚴重疾病的發病概率都優於內地,因此香港保險公司的風險池較健康,賠付率較低,能夠以較低的保費承保。
2、競爭激烈。香港的保險行業競爭激烈,在這個僅有700多萬人口的小城市裏,已有幾十間活躍的保險公司,分別提供醫療、人壽、危疾等長期保險產品。為了突出重圍,各保險公司不得不提供投保優惠和保費折扣,以吸引新客戶,創造最大的新增業務價值。
保障因素
在保障方面,香港保險的優勢也較為明顯。
醫療保障範圍廣
以醫療保險為例,內地醫保一般只保障內地醫院,而香港的自願醫保則具有全球性保障,即使是全額賠償的高端保單,其保障範圍至少涵蓋亞洲各國的醫院。
危疾保障更高
香港的危疾保險具有更高的保障槓杆,即以同樣的保費水準,香港危疾保單提供的保障更高。而且,目前不少危疾保險的保障範圍包括原位癌及“通波仔”手術治療等早期危疾;相對而言,內地的危疾保險賠償要求較高,部分保單需要受保人完成手術治療後,才會支付賠償。
續保0手續
在香港,已成為醫療保險主流的自願醫保保證受保人續保至100歲。換句話說,只要投保申請一經批核,保險公司就會允許保單自動續保,只要保單持有人繼續繳付所需的保費,保障便繼續生效。而在內地,醫療保險的續保手續相對繁瑣,“保證續保”和“自動續保”並不是醫保常態,醫療保單的續保一般需要經過俗稱“年審”的核保程式。
不保事項更少
內地保險的不保事項較香港更多。以人壽保險為例,香港人壽保單除了針對自殺行為設有較長的等候期外,基本上只要受保人身故,一般都不問死亡原因而作出賠償;而內地壽險的不保事項較多,一般包括醉駕、空難、HIV病毒感染、核輻射及自殺等。
等候期更短
內地保險為防有人“騙保”,保單等候期一般較長,多為180天。投保人簽單後,在首180天內即使出現病症或身故,保險公司最多也只會退回已繳保費,並不作賠償。香港的危疾保單等候期短(例如90天),自願醫保不設等候期(未知的已有病症除外),定期人壽保險一般也沒有等候期(自殺除外),能讓受保人更快甚至即時獲得所需的保障。
貨幣選擇更多
香港的儲蓄型保單一般可選擇以港幣、美金或人民幣等貨幣結算及繳交保費。當人民幣匯率下行或保單持有人有離岸資金部署時,他可以選擇將保單以外幣結算,這也是內地投保難以享有的優勢。
香港保險 vs 內地保險:孰優孰劣?
香港保險的優勢包括靈活多樣的保險產品、合理的價格、短等候期、廣泛的保障範圍,以及能夠使用不同貨幣進行交易的便利性,成為了內地客戶的另一選擇。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香港保險業將繼續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在保險市場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當然,對於國內的消費者來說,內地保險在投保與理賠過程上比香港保險更為便捷和直接,因此也有其適用的客戶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