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轉債是一種既具有債券特點又可轉換為股票的債券。持有人可以在一定期限內按照事先規定的價格將可轉債轉換為上市公司的普通股。
可轉債特性包括:
· 混合性質:可轉債是一種混合型證券,結合了債券和股票的特點。它們提供固定收益,類似於傳統債券,但也提供將債券轉換為發行公司一定數量普通股的選擇。
· 轉換選擇權:可轉債的一個關鍵特點是轉換選項,允許債券持有人將債券轉換為預定數量的發行公司普通股。如果股票價格上漲,這提供了資本增值的潛力。
· 固定利息支付:與傳統債券類似,可轉債通常定期支付固定利息,直到到期。票息率是預先確定的,載於債券的招股說明書中。
· 到期日:可轉債有一個到期日,在到期時,發行人有義務以面值贖回債券,除非它已被持有人轉換為股票。
· 信用風險:與任何債券一樣,可轉債承載著信用風險,即發行公司違約的風險。要評估發行人的信用狀況。
· 贖回條款:一些可轉債可能具有贖回條款,允許發行人在特定條件下在到期之前贖回債券。
· 轉換比率:轉換比率指定每張債券轉換為多少股普通股。此比率是預先確定的,載於債券條款中。
1. 兼具債券和股票的特點
可轉債既有債券的保本功能,也有股票的升值潛力。投資者可以在一定期限內按照事先規定的價格將可轉債轉換為公司的普通股,從而獲得股價上漲的收益。
2. 收益較高且穩定
可轉債通常會有較高的票面利率,比同期限的普通公司債券收益更高。而且可轉債通常支付固定利息,不必承擔股票投資的不確定性,風險較低。
3. 靈活性
持有者可以根據市場條件和個人投資目標選擇是否轉換可轉債。
4. 贏得公司財務管理優勢
可轉債為公司提供了一種融資方式,能夠降低公司的融資成本,增強公司的財務靈活性。
當一家公司發行可轉債並上市時,這通常會對公司的股價產生一定的影響。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響方面:
1. 資金籌集
發行可轉債可以幫助公司籌集資金,用於擴大生產、償還債務或進行其他投資。這種額外的資金來源可以增強公司的財務狀況,從而可能對股價產生積極影響。
2. 轉股預期
如果投資者預期公司的股價將在未來上漲,他們可能會選擇將可轉債轉換為股票。這種預期可以增加股票的需求,從而推高股價。相反,如果投資者預計股價將下跌,他們可能會選擇持有債券,而不是轉換為股票,這可能會對股價產生負面影響。
3. 利率變化
可轉債的利率通常低於普通債券,因為它們具有轉股的選項。如果市場利率上升,可轉債的吸引力可能會降低,這可能會導致股價下跌。相反,如果市場利率下降,可轉債的吸引力可能會增加,從而推高股價。
4. 信用評級
發行可轉債的公司的信用評級也會影響其股價。如果公司的信用評級較高,投資者可能會更願意購買可轉債,這可能會對股價產生積極影響。相反,如果信用評級較低,投資者可能會猶豫購買,這可能會對股價產生負面影響。
5. 市場情緒
市場情緒也會影響可轉債上市對公司股價的影響。如果市場對該公司的前景持樂觀態度,可轉債的發行可能會被視為積極的信號,從而推高股價。相反,如果市場對公司的前景持悲觀態度,可轉債的發行可能會被視為負面信號,從而對股價產生負面影響。
|
公司 |
股份代碼 |
描述 |
|
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 Holding) |
9988.HK |
於5月23日發行本金總額為45億美元、於2031年到期的可轉換優先票據。阿裏預計將授予票據的初始購買者額外購買最多5億美元本金總額的票據選擇權,並可在自票據發行之日(包括當天)起的13天內行使相關選擇權。如此一來,本次交易將最多籌資50億美元。 |
|
京東(JD.com Inc) |
9618.HK |
於5月21日宣佈擬發行總規模達17.5億美元可轉債。此次可轉債發行將使其能夠利用低融資成本(0.25%的票息率)加速當前股價的股票回購過程,轉股價是45.7%,市價溢價大約35%。 |
關注uSMART
在 Facebook,Twitter, Instagram 和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uSMART投資群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