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A股震盪調整,上證指數下跌1.5%,滬深300下跌3.0%,創業板指、科創50指數分別下跌6.1%、5.2%,中證紅利指數逆勢上升2.6%。成交方面,首週日均成交額較去年底有所回升,至7500億元左右,北向資金單週淨流出約55億元。
行業層面,投資者繼續抱團高股息紅利策略等穩健型資產,煤炭、公用事業、石油石化等行業逆勢上升,電子、計算機、通信等TMT相關行業表現不佳。
後市市場將如何演繹?且看最新十大券商策略彙總。
1. 中信證券:資金跨年效應顯著 月中迎來關鍵時點
1月中旬是關鍵時點,隨着經濟數據和地緣擾動的落地,政策將持續加碼,場外配置型資金預計將逐步入場,市場將迎來重要拐點。配置上,當前市場仍處於“三階段配置策略”中的第二階段,建議優先佈局以科創板為代表的超跌成長,行業配置上則主要圍繞科技和醫藥板塊展開。
科技板塊包括AI產業(國產算力,AI芯片設計、應用等),智能駕駛(華為鏈、國產整車等),終端消費轉暖(消費電子、安卓鏈復甦、數據要素、運營商),機器人和衞星互聯網等;醫藥板塊重點關注創新藥出海品種(藥品、器械等)。此外,新能源板塊可以積極關注,港股中的消費、互聯網等白馬品種也可以提前佈局、逐步參與。
2. 中金:短期擾動不改長局
進入2024年後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邊際上升,結合近期公佈的我國部分經濟數據,內外部環境影響下A股首周未能延續去年年底的反彈趨勢表現偏弱,高股息主題開年超額收益顯著,這體現出在外部環境面臨不確定性、社會預期偏弱的背景下,投資者更加重視當期回報,高股息相關行業憑藉穩定的現金流和分紅優勢繼續獲得資金青睞。
往後看,預期偏弱背景下,建議關注積極因素的逐步累積,尤其是國內政策環境的邊際變化。當前短期擾動不改長局,極端估值疊加積極因素的逐步積累,對後市表現不必過於悲觀,2024年市場的配置機會有望好於2023年,未來3-6個月建議關注景氣回升與紅利資產的攻守結合。
3. 民生證券:長期看好紅利資產
開年以來第一週紅利資產的“一枝獨秀”讓部分投資者擔心這是行情階段性見頂的徵兆,不論是交易熱度還是虹吸效應來看,都還不足以構成擔憂的理由。當下經濟所體現出來的特徵是在“去金融化”中,實物消耗和流量保持韌性,這才造就了上游資源及壟斷性經營行業的“紅利基石”。而曾經的“核心資產”已經人潮洶湧,紅利資產的路徑還少有人踏足,這意味着對機會的挖掘會相對容易和“反內卷”。
長期看好紅利資產的表現,但這個時代的“紅利資產”並不單單是指某一個時點的高股息,核心是服務於經濟活動的流量恢復,推薦:1)受益於生產端中游製造流量恢復、同時存在供給瓶頸的上游資源行業的價值重估正在進行中,推薦銅、油、油運、鋁、煤炭、黃金。2)具備壟斷經營特性的公用事業(電力、水務、燃氣)和交通運輸(公路、港口)。3)經濟預期的修復也有利於銀行、保險和房地產行業。
4. 中信建投:積極把握回調機遇
目前,寬基指數已充分反映當前市場各種悲觀預期,後市進一步大跌的風險有限,同時隱含風險溢價、股債性價比等長期關鍵指標都表明,A股底部信號已經出現。
開年紅利策略表現強勢,短期來看,市場築底成功後,高股息主題或階段性退潮。短期來看,考慮到目前估值、經濟預期低位狀態,2024年高股息適當結合景氣或是更安全的方向。行業推薦:電子、軍工、農業、煤炭、有色、鋼鐵、建材、智能駕駛等。
5. 海通證券:階段性關注大金融 中期重視白馬成長
歷史上開年下跌和全年行情關係不大,估值低且政策暖時,開年下跌後全年行情依舊可期。當前A股估值處歷史底部,國內央行重啟PSL加力穩增長,海外美聯儲緊縮週期或結束,股市行情望回暖。
政策加碼背景下,大金融可能有階段性機會。中期盈利上行期白馬成長望更優,如電子等硬科技和醫藥。
6. 興業證券:紅利相關板塊中期仍有加倉空間
在當前經濟復甦動能尚不牢固、高景氣行業稀缺的環境下,紅利低波仍將是市場共識的方向。一方面,經濟短期動能較弱,疊加業績空窗期缺乏景氣的清晰線索,因此低波紅利的共識加速凝聚;另一方面,低波紅利的配置比重仍然較低、倉位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但也需要看到,當前紅利低波板塊短期交易擁擠度已升至較高水位,當前可重點關注板塊內部的低位擴散機會。
配置上,建議關注景氣度處於高位、且邊際提升的細分方向。一方面,關注基本面改善的製造(船舶製造、充電樁)、週期(貴金屬)、消費(紡織服飾、旅遊及景區、紡織製造)等價值板塊的修復機會;另一方面,繼續把握高景氣成長方向,包括半導體(封測、設備)、存儲器、虛擬現實、金融IT、衞星通信等。
7. 廣發證券:高股息策略今年仍有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
2024年不確定性尚難得到根本的消除、有階段性緩和,高股息品種的優勢可能相較2022-2023年有所弱化,但高股息策略在今年的不確定性環境中仍有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長週期來看,將呈現“美債利率higher for longer,中債利率lower for longer”的特點,最優的資產組合是反脆弱下的最佳應對——槓鈴策略。
風格上預計小盤成長股戰略配置價值更高,建議沿着三個“供給側”線索來觀察需求的邊際改善:1)供給出清+需求邊際回暖的成長復甦品種(消費電子鏈、半導體設計、創新藥、機器人);2)中國優勢製造+美國預期補庫提振外需(紡織、化工原料、電子元器件);3)“泛AI+華為”新一輪技術供給創造需求(智能駕駛、XR、射頻、衞星通信)。
8. 信達證券:上游週期的超額收益還會持續較久
這一次上游週期產生超額收益不只是因為高股息,還有產業邏輯,按照之前消費股的經驗,熊市結束後,上游週期還會有超額收益。短期來看,年初流動性改善,正在開啟第二次反轉嘗試,3月還可能會有新的反轉力量(政策或地產銷售)。未來1年市場可能的利多是“經濟小反彈+週期、AI等產業的機會+地產銷售的反彈”。
配置上,短期內超跌的老賽道可能會有季度逆襲,2024年年度配置順序為上游週期>AI、汽車汽零>金融地產>老賽道(醫藥半導體新能源)>消費。
9. 浙商證券:高股息仍具備配置價值
結合市場環境、宏觀經濟、產業盈利,2024年高股息仍具備配置價值。但在當前一致預期強化之際,一則短期擇時角度看,目前或是短期波段高點;二則超額收益角度看,優選行業是關鍵。一季度主線在於AI終端,涵蓋AI硬科技、AI PC、MR、機器人等,AI產業經歷了近一個月的休整後,關注當前的佈局機會。
在高股息策略微觀應用中,綜合而言關注航運港口、煤炭開採、國有大型銀行Ⅱ、股份制銀行Ⅱ、煉化及貿易、農商行Ⅱ、白色家電、通信服務、服裝家紡、鐵路公路、出版等“盈利穩定+高股息率+高分紅率+強分紅能力/意願”的行業。
10. 華安證券:穩健型資產仍受青睞
在市場仍舊缺乏明顯上升動能,包括繼續等待更大力度政策或更積極經濟數據等情況下,同時又新出現了海外風險擾動,前期配置的思路預計仍將延續。
一是要考慮市場上升動能偏弱下,穩健型資產仍是配置共識所在;二是經濟弱、流動性預期降準寬鬆的宏觀環境,疊加同樣符合高股息條件,金融風格預計將繼續切換;三是汽車及零部件觸及區間底部下沿,正值較好的佈局時機;四是宏觀環境中確定性較強的在於流動性仍舊將偏寬鬆,一旦寬鬆落地,電子、通信等具備中長期景氣週期確定性的方向值得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