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韭菜不夠了
格隆匯 01-03 20:57

最近看到一組數據:

A股股民年齡分佈,主要集中在30-60歲,佔比超過70%;三十歲以下,僅佔7.75%。

30而立,已經不小,即使是讀大學的都出社會8年了。

很多人到了這個年齡,見識和財富都有不少增長,正是尋找人生財富增長渠道的黃金時期。

然而,沒想到,他們來炒股的比例,竟然如此低。

顯然,這一代年輕人,沒有上一代人愛炒股了。

未來的韭菜,怕是越來越少了。

這跟茅台危機是一個道理。

這一輩青年人,對辣嗓子的白酒並不感興趣,這才有了茅台冰淇淋、醬香茅台各種花式聯名。

有人説,當青年人步入中年,他們會喜歡上白酒的。

説這話的人,自己信嗎?

喜歡就是喜歡,反感就是反感,不可能説過幾年我的品味就突然變了。

即便有那種事,也是極個別現象,代表不了市場趨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行為習慣、消費習慣,乃至投資習慣。

01

再不割,沒得割了

這幾年,為什麼越來越少青年人願意炒股了?

無非兩個原因。

第一是沒有閒錢,或者説,社會上的錢不在年輕人手裏。

舉個例子。

一棵樹在成長過程中,會讓老的樹葉枯萎,不斷的生長出新的樹葉,才能保證正常生存。

如果老樹葉一直吸收營養,新樹葉得不到營養、無法長出,那這顆樹很快就會死亡。

現在的社會就像這棵樹,過早進入老齡化,中老年人得益於之前的時代紅利,已經掌握社會上絕大部分財富。但他們既不創新、也不消費,更傾向於把錢存入銀行,成為死錢。

比如先富起來的那一批人,他們通過房地產大發橫財,推高了後輩的生活成本。

而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看着遍地黃金,心中只有無奈。

大部分30歲以下的年輕人,想創新、想改變世界,可既沒有資本、也沒有機遇,為了温飽,只好去幹一些根本沒有多大意義的事,耗費生命。

尤其是最近幾年進入社會的,能有個過得去的工作已是不易,很難再奢求更多。

畢竟現在的情況,很多企業都在斷臂求生,沒有業務拓展、也就沒有新的管理崗位。老人們若不讓位,新人們基本沒有向上的機會。

有人將之歸結於新生代眼高手低、一代不如一代等原因。

這種看法十分無知且可笑,人永遠是一代比一代強,難道改開幾十年教育普及是白搞的?

此一時彼一時,這一代與大他們10歲、20歲的那批人,處境是不一樣的。

指望新人們像老人那樣充滿朝氣,目前是不現實的。

於是,躺平文化越來越大範圍流行。

不是大家不愛賺錢,只是給新人的機會越來越少。

據統計,90後人均負債近13萬元。部分人即便有些存款,也受制於房貸、婚育或教育等,其實根本沒有多少可挪作它用。

第二,是看不到炒股的賺錢效應。

有沒有發現,這兩年似乎沒什麼新的“股神”出現了。

因為牛市裏才出股神,而最近幾年都是熊市,市場裏想造神都很困難。

本來疫情前期,全球泡沫資產飆升,賺錢效應明顯,不少人都跟風進入投資市場。

基民人數達到6億,股票開户數突破2億。

那段時期,市場好不容易造了幾個明星基金經理。

結果這幾年全部被打回原形、慘不忍睹,虧光了基民幾百億,黯然落幕了。

這讓初入投資市場的一批年輕人,望而卻步。

動輒超過40%的虧損,很難讓人相信專業人士幹專業事這種鬼話了。

再加上老一輩各種危言聳聽的故事,讓他們對於投資A股的熱情徹底磨滅,更不願意自己親自下場做投資。

減少投資,不投資,有錢就存點,沒錢就拉倒的心態,正越來越多。

不是不愛賺錢了,而是普通人的賺錢方式,和炒股這件事,關聯度越來越小。

最近幾年的環境、前輩們的教誨,給新手們塑造了一種認知:炒股並不是一件能賺錢的事情。

現代人的理念是花錢買快樂,而不是花錢找罪受,股市不碰也罷。

按照這種趨勢下去,未來股民是要斷檔了。

更關鍵的是,年輕人不炒股倒也罷了,若散户主力軍的中年人也不奉陪了,那更加惡劣。

已經有這樣一種現象:老股民不願意增倉A股了。

反正我就虧這麼多錢,到此為止。

大家也不是傻子,美股、日股、印度股市包括大餅哪哪都升得飛起,何必留在家裏乾耗?

如果這個市場能讓我賺到錢,那我這些本金也夠了,反正滾雪球早晚也能賺到錢的。

總而言之,這兩年:在市場不斷走熊的趨勢下,A股也正朝着去散户化的方向前進。

比較可笑的是,我們並非註冊制讓市場去散户化,而是市場的演變規律、人心背向,就是在去散户化。

不論是年輕人不炒股,還是老股民不加倉,都直接決定着未來市場裏,韭菜越來越少。

這是商業規律的必然。

只有少部分人,他們還想着怎麼讓韭菜入市,好填補這個市場抽血的天坑。

但這種想法已經不切合實際,就好像這年頭,沒有傻子會去接盤高價樓盤是一個道理。

這可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這兩年,市場收割韭菜的吃相越來越難看,完全拋棄邏輯和基本面了,越來越離譜。

因為,或許,韭菜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長了。

02

韭菜的覺醒

A股的去散户化是一種必然,不僅僅是因為制度不夠保護散户。

更因為時代、市場以及普通人認知的發展,主要可以歸結於六條:

1、互聯網時代的信息透明度。

這裏説的不是內幕交易的信息透明度,而是信息透明度。

比如,有什麼機構惡意的融券賣出某些股票,很快整個市場就沸沸揚揚。

互聯網,讓本來被矇在鼓裏的散户,如今各個都成了偵探和專家。

信息的發酵速度之快,難以想象。

以前散户還守在電視機前看財經新聞,現如今都在直播間裏聽天下大事。

但另一方面,這種效應也加速了市場的韭菜收割速度,公開化信息反而成了割韭菜的利器。

原本暗搓搓的交易,早已變得明目張膽,情緒化收割反而更多了。

2、市場抽血的速度。

源源不斷的“上新”,一定是去散户化的元兇之一,這個毋庸置疑。

A股上市公司短短几年迅速擴容到5300多家,再加上資金的超募,這種讓市場快速失血的速度聞所未聞。

這等於是把一個又一個上市公司,直接賣給了散户,讓散户去接盤。

大家也不是傻子,上當次數一多總會學精的。

指望一直用着散户的錢去養這個市場,本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這樣的市場,散户越來越少也註定是一種必然了。

什麼時候IPO的審核嚴格了,發行速度放緩了,定價合理了,超募情況沒有了,才是真正合理、適合散户生存的市場。

到時候,自然有人會迴歸。

3、專業資金入局後的收割速度。

專業資金這兩年割韭菜的速度,也是非同凡響。

自從量化資金開始大量入場之後,割韭菜的效率明顯比之前要快很多。

一套標準的高拋低吸動作,把原本就情緒化的散户,反反覆覆的收割一遍又一遍,都不帶停的。

當韭菜被割的趴在地上不動了以後,就更加殘忍了,變成單邊下行的市場,再把補倉的韭菜再收割了一遍。

這種速度,在以前的市場,即便是熔斷的時候,都沒有那麼高效和快速。

4、陽奉陰違的交易手法和體系。

不是不想堵漏洞,而是市場陽奉陰違的方式太多了。

退市的股票,可以換個業務,捲土重來再上市。

賣掉公司的老闆,可以換個創業團隊再開一家公司。

做多既然不賺錢,找到辦法做空賺錢。

不分紅不能減持,就想辦法搞員工持股計劃,讓員工持股變相減持。

各式各樣的手法層出不窮,還有引入做市場,尋找接盤俠減持的方式等等。

內幕交易是一回事,這種陽奉陰違的手法,又是另一回事,制度上的一些缺失,被這部分資金髮揮的淋漓盡致。

最終,還是散户買了單。

5、專業機構的非專業管理行為。

散户最相信的是誰?

是券商,是公募,是這些正規的投資機構。

但傷害散户最深的,依舊是這些“專業”的投資機構。

研報出的頭頭是道,邏輯數據詳實清楚,但管理的基金表現卻很難讓人信服,在大市向上還好,大市走雄的話,甚至可能比散户都不如。

時間一長,誰還敢相信他們?

當散户對於市場的主流機構失去信任的時候,自然也就不願意再投入股市了。

這就好像被渣男欺騙很多次之後,就不相信愛情了,是一個道理。

真以為散户這麼傻,被割了一茬又一茬後,還依舊會不斷長出來嗎?

照這樣看,其實最慘的並不是90後、00後,他們很多人畢竟還沒有入市,受傷不深。

中國目前最後一批集中入市的散户,是80後的中年人。

他們吃到了互聯網紅利的尾巴,親歷過自己這代人財富爆發,卻最終受困於階級固化、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投向股市。

現如今,最受傷的也是他們。

03

尾聲

去散户化是一種市場必然的行為,只不過以上6點因素,導致它提前發生了。

這或許也並非壞事。

遍觀成熟市場的經驗,其實都是在去散户化後,才正式走向規範化,最終都走出了長牛。

也許真是這樣,只有當市場的投資模式,沒有大肆割韭菜的餘地之後,大資金只有抱團做價值投資,長牛也就成了必然。

當然,和散户沒關係的牛市,可能也沒有什麼值得期待的了。(全文完)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