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股市場中,一些人氣高漲、認購火爆的新股往往會觸發“回撥機制”。對於參與打新的投資者而言,回撥不僅影響中簽率,也可能暗示新股的市場熱度和未來走勢。
簡單來說,回撥機制是為了提高新股發行效率、平衡機構與散戶利益而設立的一種發行調整方式。在IPO過程中,發行人會根據預先設定的規則,在“國際配售”和“公開發售”兩類發行之間動態調整配售比例。如果認購火爆,就會自動觸發“超額回撥”,將更多新股從機構配售轉向公眾投資者;而若認購不足,也可能出現“主動回撥”,以保障發行順利完成。
在新股發行中,當散戶認購熱情高漲、出現超額認購的情況時,便會觸發認購足額下的自動回撥機制。通常情況下,新股的公開發售部分占總發行量的10%,國際配售占90%,即維持1:9的配比。然而,當散戶的認購倍數超過一定門檻後,發行人會根據預設規則,將部分股份從國際配售回撥至公開發售部分。
具體而言:
當超額認購在15倍以內時,不進行回撥,維持1:9的配售比例;
當超購在15倍至50倍之間時,將適度回撥,公開發售最多可提升至總發行的30%;
當超購達到50倍至100倍之間,則回撥比例進一步提高,最多可提升至40%;
當超購超過100倍時,觸發最高級別回撥,公開發售部分最多可占總發售的50%,這也是大多數新股公開發售比例的上限。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明星公司”或“大型IPO”可以根據市場情況設定更靈活的回撥規則,不完全受上述標準限制。
在新股發行中,認購不足額時的回撥機制與自動回撥截然不同,屬於公司或賬簿管理人(承銷商)的“主動行為”。具體來說,當國際配售認購不足,只要公開發售足額甚至輕微超額,公司仍可選擇將國際配售部分主動回撥至公開發售最多不超過20%,前提是要以下限定價定價發行。
從行為動機上看,這類主動回撥主要有兩種“套路”:
一、國配不足 + 公開發售僅小幅超額:
這是較典型的“套路撥”。機構投資者不感興趣,說明對公司前景或估值存疑,而公司仍強行將最多20%的股份回撥給散戶,以確保完成募資。由於“圈錢”意圖明顯,參與國際配售的主力缺席,市場情緒偏謹慎,這類新股首日破發概率較高。
二、國配不足 + 公開發售大幅超購:
雖然國際配售遇冷,但散戶熱情高漲。這種回撥實質上是對散戶熱度的“象徵性回應”,實際回撥的20%份額相較散戶需求仍屬“杯水車薪”。這種策略的好處是散戶籌碼有限,對首日股價影響較小,有助於維持價格穩定。若後市表現良好,也容易形成正向回饋。
還有一種國配足額 + 公開發售不足的情況:
此類情況較少見,如果公開發售認購低於預期,但國際配售反響良好,公司可將部分股份調回國際配售,即“反向回撥”。但這一操作存在風險,若未妥善執行,可能導致兩端認購都不足額,除非有承銷商願意包銷,否則將導致發行失敗。